秦国灭齐国战役是什么?
秦国打败齐国,记载为“秦灭齐之战”。
齐国自济西之战(前283年)受到燕军重创以来,实力一直未能恢复。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齐君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直到秦国攻灭了五国以后,齐王才感觉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准备抵御秦军进攻。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秦灭六国顺序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实际上,由于各国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灭亡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赵国被灭之后,因为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现了代国,楚国地盘太大难以一次性吞并等,或者秦国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出兵顺序,多数是走一部算一步的打算,除了最后灭齐以外,其他都没有规划顺序可言。
秦国势如破竹,只用了十年时间歼灭六国,期间出了几个小意外,打乱了统一六国的顺序,增加了统一难度。第一个意外是燕国“夹塞”,抢在魏国前头上断头台;第二个意外是李信伐楚失败,差点中断统一进程;第三个意外就是赵国人的顽强,如果不是“场外功夫”,很可能让秦始皇饮恨。
六国中哪个让秦国吃了大亏
严格来说,秦灭六国早在灭韩前六年就已经开始,目标就是赵国。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拔下战略要地阏与,打通了西进邯郸的通道,杨端和又攻克韩城,让赵军失去西北两个方向上的屏障,桓齮则率领三十万主力军,与赵军隔漳河展开生死对决。桓齮制造了秦军在六国统一战争中,秦军最大规模的惨败。
顽强抵抗的赵国
赵国的李牧运用骑兵的灵活性,把秦军三十万大军几乎全部消灭,桓齮本人兵败后都不敢回国,只身逃往燕国避难。可惜的是,由于燕国的牵制,赵国始终不能集中力量抗秦。赵国三十年间,先在长平之战中使秦军折损20万大军,又在邯郸保卫战中靠老弱残兵打败了秦国,再次折损20万大军,番吾之战中折损将近30万大军,崩掉了秦国满嘴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