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小冰河时期是怎么造成的?
明朝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专家指出,明朝灭亡後的1650—1700年间是整个小冰河时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从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到了清初顺治十七年间一亿三千五百万。[1]
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有人认为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然而根据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的研究数据,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灾害表现
极度严寒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桢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小冰期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顺治十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达天津,到18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阳历3月,等到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
明朝小冰河时期有多冷
明末的小冰河时期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灾害,持续了几十年,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根据统计,明朝276年间一共爆发了一千零一次自然灾害,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的自然灾害爆发在最后五十年,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小冰河时期对自然灾害的诱因有多大。
小冰河时期最初发生的时间为明代万历年间,在万历时期,经常见不到雪的江南南京地区,竟然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雪。进而导致气温急速降低,很多人都被冻伤,甚至冻死。而且广东地区按道理来说应该一年四季都没雪,但是当地的气温也降到了零度以下,冻死了足足十多万人。
明朝小冰河形成原因
明朝小冰河形成一是明清时期有几座火山喷发,并且喷发的时间和小冰期发生的时间十分吻合。二是小冰期的形成很有可能受到了太阳的影响,当太阳黑子活动范围变小时,太阳辐射就会进一步降低,进而地球的光照、能源也随之降低,从而形成了小冰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的历史影响
明朝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了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比如在明代中叶,因为小冰期的原因,北方持续地温、干旱,导致了草场退化,为了改善这一处境,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十分频繁,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将明朝政权摧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