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鱼科的例证
中国常见种有灯笼鱼属中的芒光灯笼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发光器3个,排列略成一直线,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以上两种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 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底灯鱼属中的七星底灯鱼在中国是东海沿岸常见的小型鱼类,体长20~40毫米。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生态大洋中层,卵生,浮游动物食性
灯笼鱼科的大洋食物链中的要角
灯笼鱼科鱼类体型小、寿命短、数量多,因而成为许多大洋中掠食者主要的摄食对象,譬如:鲔、鲣、鲭、鰺、鰆、鱰、飞鱼及乌贼,甚至不少海鸟、鲸豚和海豹也是以灯笼鱼为其主要食物。从海豚的胃内含物中可以找到许多灯笼鱼科鱼类的耳石,由此可知有不少海豚都是靠灯笼鱼来维生。至于灯笼鱼本身则吃以甲壳类为主的浮游生物,在温带地区当食物产生季节性变化时,灯笼鱼会在食物量多的季节尽量在体内储存脂肪,累积的能量可供冬末春初产卵时使用。
灯笼鱼的所有信息
头尾灯鱼又名灯笼鱼、提灯鱼、车灯鱼等。分布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逊河流域。体长4~5厘米。体长而侧扁,头短,腹圆。两眼上部和尾部各有一块金黄色斑,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金黄色和红色的色彩。鱼在游动的过程中,由于光线的关系,头部和尾部的色斑亮点时隐时现,宛若密林深处的荧火虫,闪闪发光,因而得名。
特征
体侧扁,上颚骨细长且由三块软骨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臀鳍起点远离背鳍。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大多为圆鳞而Solivomer此属为栉鳞,而Scopelengys此属不具鳔,其他皆有鳔。脊椎骨数29-35节最大可至30cm。[1]
分类
全世界共有3属6种,而台湾地区现今共发现1属3种。此科的鱼与灯笼鱼科的鱼极为相似,两者大多都具有发光器,而此科的鱼较大且体色偏红,可与灯笼鱼科作一区别。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逊河流域。属脂鲤科。原产地为圭亚那。喜欢在水的上层游动,且喜欢群集游动。
生活习性
编辑
头尾灯鱼
在漆黑的海洋深处,时常出现游动的点点“灯火”,给宁静的海底世界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在发出灯火的许多鱼类中,灯笼。性情温和,身体娇小,喜群聚游动,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2~26℃,对水质要求不严。饵料以小型活食为主。喜在水族箱中层活动、觅食。
培育
头尾灯鱼
脂鲤科鱼大多喜欢弱酸性软水(pH值5一6.5,5°dH),如果使用pH值和硬度较高的水饲养亲鱼,有时会根本无法繁殖。亲鱼培育宜用裸缸,可用水质调整剂调整pH值和硬度,但对水草生长有抑制作用。
亲鱼的合理喂养是培育的关键。饵料的投喂以八分饱为宜,饵料不足会导致发育不良,投喂过多又会导致体脂肪过多,都会影响亲鱼的正常发情和产卵、排精。饵料的种类要多样化,尤其是脂鲤科鱼中喜食水草的种类,可为其多投喂些富含植物纤维的人工饵料。
灯笼鱼目的生活习性
本目许多种类营集群生活,灯笼鱼科鱼类是典型的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的温和鱼类。它们从头到尾具排列有规则的且左右对称的发光器,大部分在体侧的下部,有些种类在眼的上下部或头的背部。有些种类在鳍的基部、尾柄的上下缘,还有像斑块的发光腺。有昼夜垂直洄游习性,夜间常接近于洋面的表层。幼鱼的发光器没有成鱼发达。帆蜥鱼科和狗母鱼科的一些种类是以鱼为食的凶猛性鱼类。一般为小型鱼类,但有些个体较大的种类,如蛇鲻属鱼类,为经济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