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八句即叙述“永嘉之乱”的惨状。“黄头鲜卑”,此指匈奴人刘聪等。鲜卑本为东胡族的一支,汉以后归附匈奴,成为匈奴的一部分。他们攻入洛阳后,执戟持矛耀武扬威占据帝王宫室。“晋家天子”怀帝司马炽作了降虏,“公卿奔走”狼狈不堪,被驱赶似“牛羊”。“紫陌”指帝都的道路。匈奴兵人洛阳,帝都道上到处都是打着旗帜的番兵杀人放火,追逐抢掠,家家户户鸡犬不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二句用特写镜头式的典型画面表现人民遭难的惨状。妇女被乱兵抓去,任其摆布,丈夫眼睁睁被杀于面前,还不敢哀哭。亡国灭族之痛,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造成如此惨痛的结果呢?“永嘉之乱”的原因何在呢?原因颇多,如怀帝的荒浮无道,政治腐败“八王之乱”的军阀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等。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面对异族进攻,西晋地方诸侯拥兵自重,为保存实力而不勤王,从而造成西晋的灭亡。作者在诗的末尾即总结了这一原因。“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晋书·孝怀帝纪》载永嘉四年(310),石勒围仓垣,“京师饥,东海王越羽檄征天下兵,帝谓使者曰:为我语诸征镇,若今日,尚可救,后则无逮矣!’时莫有至者”。从而导致洛阳沦陷,西晋灭亡。诗人这两句诗即为对藩镇诸侯的谴责。“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此二句讲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多逃到南方,把语言也带到南方,南方人也能说北方方言。
张籍此首咏史诗是有感而发的。中唐时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地方,少数民族不断扰边,中央集权制的唐王朝内外交困,弄不好,唐王朝有重蹈西晋政权覆灭的老路。作者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表达对时局的隐忧,写下这首诗,是颇有深意的。文字浅白,善用比喻,叙议结会,含蓄有味,是其特点。[3]
这首诗是张籍写作的新体乐府咏史诗。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匈奴人刘聪遣石勒歼灭西晋军十余万人,俘杀太尉王衍等,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本诗即记载此事。[2]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1] 柳宗元、张籍 . 中华文学百家经典 柳宗元集、张籍集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 :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18 . 385 .[2] 周啸天编 . 唐诗鉴赏辞典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01 . 1084 .[3] 周啸天编 . 唐诗鉴赏辞典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01 . 1084-1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