蜞蟆节的由来
蜞蟆,是川北人对癞蛤蟆的俗称。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之后,由于气温日渐变暖,在山坡、田间的土洞中度过冬眠的癞蛤蟆便会开始鸣叫并出洞交配繁殖。而正是这个时候由于空气暖和的缘故,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病菌繁殖也十分活跃,人们稍有疏忽,便很容易生病。因此,人们常把这种春季流行的疾病称之为春瘟。由于春瘟多流行于癞蛤蟆开叫的这段时间里,所以,川北人又将春瘟俗称为蜞蟆瘟,故有“蜞蟆叫,春瘟到”之说。
由于儿童的身体抵抗力较弱,又缺乏预防疾病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故而更容易患“蜞蟆瘟”。于是每到农历的正月十四,在川北农村的许多地方自制农家都要自发地举行送蜞蟆的盛大仪式,用以表示送走春瘟,保佑儿童身体健康,顺利成长。人们称这种仪为“蜞蟆节”。
据南充市嘉陵区金宝镇和积善乡年过七十高龄的老人们介绍:在他们的记忆中,父辈、祖辈的童年都经历过“蜞蟆节”,距今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奇特的蜞蟆灯
蜞蟆节的主要内容是扎“蜞蟆灯”。在南充市嘉陵区西部的许多乡镇山村的每户农家,只要家中有小孩,无论是襁褓中的婴儿,还是已上学的孩子,每一个儿童都必须在“蜞蟆节”的当天扎一个“蜞蟆灯”。
“蜞蟆灯”用嫩竹制作,工序极其简单:只要将两个竹节之间的竹筒敲破后向中心压成纺棰形,然后用细竹蔑一编,外面糊上一层白纸即成。
“蜞蟆灯”有的短仅尺许,有的则长达一米。举行仪式时,有灯的中心插上点燃的蜡烛,行进在夜幕中,宛若一支支明亮的火炬。
隆重的祈祷仪式
在“蜞蟆节”的当天,除了每一个儿童必须扎一支“蜞蟆灯”外,村里的老人们不要用竹和红绿彩纸扎一个如滑竿大小,,形状如龙舟般的彩龙。在正式举行“蜞蟆节”之前,村里的人们从各自家中拿来五谷杂粮倒入龙腹内,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蜞蟆节
当夜幕降临时,人们便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抬着彩龙,在儿童们的“蜞蟆灯”的簇拥下,由青年们在队列前挥舞着火星飞迸的火把开路,浩浩荡荡地向村边的小河小溪进发。儿童们则举着“蜞蟆灯”一路吆喝着“蜞蟆公,蜞蟆婆,把你蜞蟆送下河”,随彩龙拥向小河桥头。尚不会行走的儿童则由长辈或背或抱随队伍一道前往。在桥头,人们面对彩龙祈祷之后,便点燃龙身里的干稻草,
蜞蟆节
送彩龙升天。此时,鼓锣齐鸣,鞭炮炸响,夜空中礼花四射,仪式进入高潮。这时,儿童们有的将”蜞蟆灯“抛进汪河水里,有的则将”蜞蟆灯”插入松软的土中,只见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密集得像夏夜天空的繁星,气势十分热闹壮观。古朴的习俗
在举行“蜞蟆节”的当天晚上,家住小河两侧的村民均以小河桥头为界,以送彩龙时的鼓锣为为信号。当某一方的鼓乐之声在寂静的山间骤然响起之时,对岸的村民犹如埋伏下的千军万马,高举火把和“蜞蟆灯”,潮水般向桥头涌来,双方各自护住自已的桥头,以免对方冲过桥头,将“蜞蟆瘟”送到自已的家园中来。
蜞蟆节
蜞蟆节
在旧社会,双方为抡占桥头,小河两岸的人们常发生矛盾冲突和械斗。如今,这种形式已演变为人们对幸福、健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了。蜞蟆节
“蜞蟆节”的活动,一般要持续一到两个小时,人们才陆续散去。回家路过竹林时,有的儿童还会一边摇着嫩竹一边唱:“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样长”的儿歌童谣,希望自已象山间的翠竹一样四季常青,健康成长,在南充嘉陵区的金宝镇,人们在“蜞蟆节”的当天晚上,还要点亮用白纸糊成的“孔明灯”升空以示庆贺。他们说:城里的人正月十五过元宵节,我们乡下人正月十四过“蜞蟆节”目的都是一个,送旧迎新,预祝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