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祢衡表》载在《后汉书》卷八十下《孔融传》里,《昭明文选》里也有收录。全文近四百字,分三个部分理解。第一部分,从开头“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到“······维岳降神,异人并出”。讲的是历来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招寻人才协助帝王治理天下,使国家安定太平。一些杰出的人才,也常常是响应国家号召,挺身而出,服务国家。作者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旁求四方,以招贤俊。”他了解到在尧帝的时候,天下大灾,洪水泛滥,社会很不太平。这时的尧帝,思考着怎样能使天下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他就广泛地寻求各方面的人才,征召有道德有学识的社会贤达及杰出的人物,来一起治理天下。后来到“世宗继统”,西汉孝武帝继承大位,开始执政以后,他为了将前代帝王创建并巩固发展的基业发扬光大,也就“畴咨熙载”,广泛地寻求和拜访那些能弘扬祖宗帝业的贤能人才。由于这样这时就出现了“群士响臻”的局面,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都积极响应朝廷的征召,纷纷出来为国出力,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能。那么,到当代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写:“陛下睿圣,篡承基绪。遭遇厄运,劳谦日仄,维岳降神,异人并出。这时的“陛下”就是汉献帝。孔融赞扬他“睿圣”,睿智而神圣,因而继承先皇的帝业。但是,献帝所遇到的社会状况是不好的,“遭遇厄运”,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纷乱的社会现实。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为了扭转倾颓的社会局面,献帝是“劳谦日仄”,从早到晚都十分勤劳而又谦恭,努力地工作。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维岳降神,异人并出”。皇上的行为感动了上天,而上天也就给予支持,让众多神异的人从他们居住的高峻的仙山上降到人间,而人世间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一般的人才。当然,这众多的“异人”中间,就有祢衡。所以下文就介绍祢衡了。
既然祢衡是从神山上下到人间的“异人”,那么,他具有哪些不同一般的素质、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本领呢?具有哪些方面的才学值得向朝廷推荐呢?
孔融写道:“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孔融称祢衡为处士,也就是古时的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介绍了他的籍贯、年龄和名字。后就介绍其基本特点是“淑质贞亮,英才卓跞”,也就是具有美善的品质,忠直高洁,才能卓越,超出一般。这八个字,是对祢衡的总括性的评价和介绍。接着就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角度来分别作介绍了。首先,祢衡“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一开始接触文章曲籍,就能登堂入室,找到学习的门径,领会到其中的奥妙。对所看到的文章典籍,就能在口中吟诵出来。对刚刚听到的知识,也就能牢记在心而不忘却。他的性情与天下大道是相吻合的,而他的思维,也就好像有神灵帮助一样,极为敏捷。他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强的。在这些方面,“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汉武帝时的桑弘羊深入仔细地思考分析,深谋远虑;张世安的默识深记。用祢衡的标准来衡量比较,的确是不值得奇怪的。祢衡无论是在深入思考、仔细分析、深远谋划方面,还是在深识默记方面,都是超群卓绝的。那么,在思想素质方面,祢衡又如何呢?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孔融介绍说:“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祢衡忠诚而果断,志向高远,意趣高洁,见到善良的人或见到人行善事,就感到又惊又喜;而对于恶人或是恶行,就像是见到仇敌一般。他爱憎分明,而爱憎全以善恶来分类,也是以善恶来分别对待。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他手下有个大臣叫任座,极为刚直。他当着魏文侯及朝廷大臣的面说魏文侯“君,不肖君也”。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史鱼,具有严厉刚直的气节,以正直敢谏而著名。祢衡和他们相比,也不会有什么不当的地方。孔融接着写:“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祢衡无论是才华还是仪表,都是鹤立鸡群,非常出众的。鸷鸟凶猛,但即使此种血“累百”,也比不上祢衡这样的一只鹗。让祢衡这样的人才立于朝廷之上,其堂堂仪表,必有可观,必为朝廷增色。他还有卓越的语言表达才能,“飞辩骋辞”时,语言气势磅礴,如泉水一般汩汩涌出,如江河奔腾,波涛滚滚:对干那些有疑惑或阳结之处,则是势如破竹,迎刃而解。在面对论敌的时候,他的辩才是绰绰有余的。
孔融在介绍了祢衡记诵超凡、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善恶分明、仪表堂堂、飞辩骋辞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优良品德之后,就再来讲述祢衡怎样为国家和朝廷服务了。
孔融先讲了两位前代青年才俊的历史事实,一位是贾谊,一位是终军。“普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汉书·贾谊传》记贾谊曾上疏陈政事,曰:“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干之颈而制其命。”贾谊请求当时的皇帝让他担任边郡属国的官职,以便主持处理匈奴方面的事务。如果边郡属国主帅依他的计策行事,必定能制服匈奴,让他们俯首系颈,臣服大汉。还有一位叫终军的武帝时的谏议大夫,他也曾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果然,“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臣服于大汉,而“天子大悦”。作者指出这两位是“弱冠慷慨,前代美之”,这两位前贤,都是在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为国立功,因而受到人们的赞美。
孔融又写到“近日”的两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物,一位是路粹,一位是严象。作者写:“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这二位都是建安时期人,据《三国志》卷二十一注里介绍路粹“字文蔚,少学于蔡邕。初平中,随车驾至三辅”。严象“建安初,以高才······擢拜尚书郎”。还因严象“以兼文武,书为扬州刺史”。可惜后来路粹“承旨数致融罪”,孔融被杀,有他的一份力量。“融诛之后,人睹粹所作,无不嘉其才而畏其笔也”,这是孔融所没有想到的。不过,这二人因异才而“擢拜台郎”,被孔融赞许,这是事实。孔融在称赞了路粹和严象因有异才而受重用之后,写道:“衡宜与为比,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薇,垂光虹雷,足以昭近署之多十,增四门之穆穆。”作者认为,祢衡如果与当朝的路粹和严象站在同等系列,一同成为当代朝廷的官员,就能够像飞龙那样在广阔无际的天空飞腾跳跃,像大鹏那样展开巨大的双翼在云霄中飞翔,他的洪亮的声音,在天空中震荡传播,他的身影也会像彩虹那样在空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他足以在君主亲近之地的官署衙门的近臣中彰显其突出的才能,也足以能够增添皇宫四门的庄重与严肃的威仪。作者接着一连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祢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文章写:“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在上帝居住的仙宫里举行盛大的舞乐集会,一定会有奇特而又壮丽的景象,在皇宫帝室,深宫大殿之内,一定秘藏有不寻常的奇珍异宝。而祢衡这样的人才,正是上帝仙宫里的奇丽之观,是帝室皇宫里的非常之宝,是不可多得的。作者进一步写:“激楚阳阿,至妙之容,掌伎者之所贪;飞兔騕褭,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也。”“激楚阳阿”是指激越高亢的乐曲和那些欢快柔美的舞蹈,这些都具有极其美妙的旋律。“堂伎者”,在《后汉书》卷八十《花衡传》里写作“台牧者”,可能是指欣赏音乐、观看舞蹈的士大夫。那些激越高亢的音乐乐曲和那些欢快柔美的舞蹈,是欣赏者特别喜欢以至贪恋的。飞兔和褭都是古时的良马宝驹,奔跑起来是风驰电掣的千里马,是优秀的相马人伯乐一类急切想见到的。作者在这里把祢衡比作乐中精妙的乐曲,比作马中宝驹良马,是人们极为欣赏极为重视的人才。
最后,孔融写:“臣等区区,敢不以闻。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作者说:“我一个小小的朝臣,见到有祢衡这样的栋梁之才,怎么敢不让皇帝陛下了解和堂握呢皇帝陛下这样极其谨慎地录取人才,必定是要进行考察检验的,请陛下令祢衡凭布衣平民的等受面欺之罪。”如果祢衡确无才能,既无仪容,也无才学,那么,就治我的当面欺君之罪,我愿接受任何处罚。
从“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到“······飞兔騕褭,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也”。这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从几方面介绍祢衡的才华与品质。总的来说,祢衡是“淑质贞亮,英才卓跞”。他的记忆力惊人,“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他领会迅速,思维敏捷,“初涉艺文,升堂睹奥”“性与道合思若有神”。他忠诚正直,志向高洁,刚直不阿,爱憎分明,“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他仪表堂堂,语言激越流畅,“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他年轻有大志,为当世之异才,立志像贾谊、终军这二位历史人物那样“弱冠慷慨”,为国创奇功。这样的人才,自然是皇室的“奇丽之观”,是帝王的“非常之宝”,是“不可多得”的仙乐一般的“激楚阳阿”,是世间罕有的良驹宝马“飞兔騕褭”。作者用大量的历史英雄以及当世豪杰与祢衡作类比,来说明他的超众的才华、高洁的志趣和优秀的品德。这也正是作者向朝廷推荐祢衡的强有力的根据和理由。
荐表的最后,也是第三部分,孔融写自己不敢不向朝廷推荐祢衡这样的人才,请求陛下“令衡以褐衣召见”,如果当面试验之后觉得祢衡“无可观采”,再来治孔融的“面欺之罪”。这种表态自然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担保。[2]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为人恃才负气,但他十分爱惜人才,且与祢衡交好。在《后汉书》卷八十下《孔融传》里,记载孔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孔融见比他小十六岁的祢衡“英才卓跞”,就向当时的东汉朝廷上表推荐,写下了这份《荐祢衡表》。[2]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江左大将,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孔融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则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1] 周新曙著 . 历代名臣及科举考场表疏赏析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 . 2-3 .[2] 周新曙著. . 历代名臣及科举考场表疏赏析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 . 3-6 .[3] (明)罗贯中著 . 崇贤书院整理 三国演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