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在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一直占领着印刷市场的主导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后在木板涂一层浆糊,再把写好的确文稿翻贴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个个刻出来。待到印刷时,将油墨涂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盖上白纸,用刷子轻轻刷平,文字就印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写方便很多,对我国早期的文化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来越明显了,不仅笨拙费力,又浪费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错别字又极不易更改。据史料记载,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经》的印刻,立时12年,雕版达13万块之多,可见工作之繁琐。
毕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印刷工作的人员,更是越发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进。他认真总结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反复琢磨,试图找到更先进的方法,但却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门口玩捏泥巴,才豁然开朗。孩子们用泥巴捏出了各种动物、树木、房子、椅子等东西,然后,就把这些东西随心所欲地进行排列,编出不同的故事来。毕舁看着看着,灵光一现,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个个的字,然后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吗?
想到这一方法后,毕舁立刻着手实践起来。他经过不断实验,反复摸索,最后还是决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里面加入了一些胶水。这样,即容易刻又刻不坏。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块,在上面刻上字,烧硬,冷却,再将刻好的单字按韵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时,按文章找出活字,将其排列在铁板上,四周用铁框固定。除此,他还在铁板上预先铺一层纸灰、松脂和蜡混合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剂熔化时,就用平板将单字牢牢地压平,等冷却后,每一块活字版就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接下来,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纸,轻轻一压就可以了。等印完后,再用火将铁板烤热,黏合剂熔化后,就可以将活字取出来,保存,以备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毕舁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为提高。
毕舁发明的这种胶泥活字印刷术概括起来有五大步骤,即制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归韵,比起雕版印刷,这种方法制版迅速,印刷质量高,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材料又缩短了印刷周期,堪称印刷史上划时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全世界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发明活字印刷术
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出现了许多让世界震惊的发明,也正是因为这些发明和创造的存在,才使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以稳固。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活字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是北宋毕升发明的,他依据前人的拓印方法,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从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当时社会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
印字术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用铸胶泥将每一个反单体上的字印出来,一分为二,把大量的比较常用的字印出来,如果想要印出书的话,可以把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挑出来重新排印。
接着,用墨水均匀地涂在排版字上,使其上部贴上一层纸,即可复制书本上的内容,整个作业过程,与前面的临摹或拓印相比,要简单省力,如果用胶粘起来的字不能用了,可以重新快速制作,不但方便快捷,而且错误率低。
第三,活字印刷的影响。
字画印刷技术的发明对后世影响很大。过去的雕版印刷,费时费人,大部分制版的书都是寒门学子买不起的,所以许多人都错过了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受教育者人数不断增加。
此外,活字印刷术对世界各国都有巨大的益处,因此它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十大发明之一。这一再提升了中华大地的地位,又把中国文化传给了全世界,让许多人更系统地了解了我们。同时,活字印刷术使用胶泥,因此减少了木材的使用,节省了国家大量的经济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