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司马昭这种撺掇某位的想法,大家都看的出来了。
而这句话的典故是这么来的: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孩子,司马懿在曹丕死后其实就掌管了朝中大权了。
但是后来司马懿也死了后,辅佐曹髦的便成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在曹髦13岁的时候,司马师也死了。
然后呢,这个辅佐曹髦的大任务就交给了自个儿的弟弟司马昭,相当于就是司马家自己一代一代的辅佐曹家,当时的司马昭就手握重权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管是政策啊之类的,全部都是有司马昭说了算。
当时的皇帝是曹髦,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也就是说,虽然当时的皇帝是曹髦,但是权力不在曹髦手上,在司马昭手上。
曹髦就觉得自己时刻生活在危机里,觉得自己得把自己的这个权利给要回来,想要自己当真正的实权皇帝。这种情况下,司马昭肯定不能把自己手里握着的皇权给他呀。于是便开始进行谋略,想办法。
曹髦已经明白司马昭的用意了,得知自己的皇权是拿不回来了,想要跟司马昭拼个你死我活,从而对自己的群臣说便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
最后在与司马昭火拼时,曹髦战败,被杀。但是聪明的司马昭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把曹髦给杀掉的,便假装找各种借口,除了这种事情当然得找替罪羊了。
在群臣当中,大家就当不知道这事儿,就当曹髦病死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司马昭的那点野心。
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
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是路人皆知,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野心非常明显,几乎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在其父亲司马懿和哥哥的影响下,他极力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短时间内就达到了权倾朝野的地位,于是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他的野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三国后期,魏国的司马昭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他性格沉着冷静,坚韧顽强,具有雄才伟略,手里掌握着魏国的大权。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就成为了魏国的大将军,由于魏国的大部分权力都被司马昭握在手中,他变得越来越狡诈,权欲心也很重,而作为皇帝的曹髦却没有什么话语权。
曹髦眼看着自己不能左右朝廷的大事,手中也没有实权,内心非常愤怒,他很早就知道司马昭有谋权篡位的野心,说不定某一天自己就会把皇位乖乖拱手相让。于是曹髦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大臣招来,对他们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大臣劝他隐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导致最后曹髦被司马昭派来的士兵杀掉了。
司马昭个人简介
司马昭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也是司马师的弟弟,他在景初二年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元年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后转为散骑常侍。正始五年,大将军曹爽在讨伐蜀国之际,任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嘉平元年,司马懿杀掉了曹爽,开始亲自专权国政,司马昭因率众兵保卫二宫,增加封邑一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