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是在哪里
江西省九江市。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九江,简称“浔”,为江西省设区的市(地级),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
九江市地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地势地貌较为复杂,呈东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倾斜的趋势,主要以江南丘陵为主,形成以丘陵、山地、滨湖平原、沿江平原等多元化地形地貌综合体。
九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7度,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
九江是座靠水的港口名城,水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136.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1.8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2.9万千瓦。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山南,后屏山之阳。学院依山傍水,一丛丛的楼阁院落都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在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被称为白鹿洞学馆,也被称为庐山国学馆。宋仁宗五年,改为“白鹿洞书堂”,与当时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四大书院”。
这所学院的创建者是唐朝的李渤。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人。由于二人活动时间相似,活动地点相似,身份相似。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之地设立了学馆,称为“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唐代洛阳人李渤年青时在白鹿洞隐居求学。李渤养了一头白鹿自娱,白鹿非常驯服,常随主人出外游历,还能帮助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为名,李渤称白鹿先生;以鹿名地为名,此处称白鹿洞。
唐末,各地兵荒马乱,各校被毁,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经常到白鹿洞研习学问,交流心得。南唐升元年间,在这里“建学置田”,正式称谓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知府,掌管教育、研究。白鹿洞自创办以来,大约有30多年的历史了,距濂溪书院,庐山尚属首次。
南宋初期,各地都设书院,庐山国学改为白鹿洞书院,此后书院规模逐渐扩大,逐渐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之一。高楼耸立,亭榭错落,师生云集,犹如一座学城。今天的白鹿洞书院,以礼对殿为中心,由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阁、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牌坊、碑郡等组成,与周围山川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座古老的建筑。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仅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正、修、齐、治、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而且也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范式,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法规之一。白鹿洞书院,继朱熹之后,又与岳麓书院齐名,成为宋代“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的重要传习学基地。元末,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