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强

时间:2023-04-30 15:19:01编辑:奇闻君
内容简介

《文心是佛(卷1)》介绍了什么是文心?首先,我们来确认一下,什么是诗人。会写诗的人不见得就是诗人,即便格律、对仗、文字全符合诗的要求,形式上是诗,但如果不能感动读者,如果不是诗作者由心而发,那么这首所谓的“诗”并不是诗,诗人也不是诗人。同理,会画画的人很多,但绝不是画画的一定是画家,不能打动读者的画作者和不会为好的作品兴奋激动的人一定不能称之为画家。陈鹏举先生经常强调,所谓诗人,就是有诗心的人。

能真正读懂诗,被诗打动的人,即便不写诗,也是好的诗人。所以2500年前泰山脚下“高山流水”的故事至今仍感动着我们。钟子期死后,古琴家虞伯牙自认为知音难觅,断琴而亡。在虞伯牙心目当中,仲子期虽不会弹琴,但会听会欣赏,比会弹更重要,所以有琴心的人也是好的琴客。

作者简介

王双强,号门童、未斋主人、万憙楼主;教育家、实业家、收藏家。原籍陕北,1976年生于山西临汾。嗜金石书画收藏,精鉴赏,能文。2000年与三友轩主始创秦汉胡同、万憙文化品牌,现为“秦汉胡同”国学院董事长。著有“文心是佛”书系。提出“让世界柔软”的经世价值观。于中国之信仰颇有见地,崇文,提出“文心是佛”。

文心是佛,佛在我心/1

放下皆如来/10

大道庸行光辉笃实,在家出世悲愿人天/16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8

一花一世界,千叶千菩提/24

道法自然/28

弘道养正/32

知白守黑/36

六根不能清净,五味常存胸中/38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40

证菩提道。得坚固身/44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无须我大慈大悲/38

说佛身是树,净坐心如兰/柏

锦带居官阁,法船渡迷津/52

众生一日不成佛,我梦中宵有泪痕/56

一定位定天下/58

道无双/64

吾以外皆吾师,倾此生为斯事/68

倒骑毛驴朝前走/70

金石永年/72

中和门/78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84

应求博雅争年少/88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92

不要忘了我是谁/94

未孩/100

恭宽信敏惠/102

上善若水/104

子非鱼/106

慈柔/110

得闲是贵人/116

物养志/120

香为媒/124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128

禅榻茶瓯/134

眼波才动被人猜/138

听香读画,吃墨看茶/142

与君之别略多白醉,勿我为念不改朱颜/144

一事能狂便少年/146

西风悲凉,我心喜暖/150

抱元守一,返朴归真/152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5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58

欢喜坚固/160

山高水长/164

大风流/168

行万里路,176

大自在/180

有万衰/182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88

文字之福/192

夏草冬虫非草非虫竟能去病,春花秋实是花是实自无虚言/198

道德文章/200

山静鸟谈天,水清鱼读月/202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208

月色书声/212

白马投荒第几人/214

旧日衣衿青不已,清吟风物翠从头/218

宁惟真固,不事浮华/222

诗心文胆/226

后记/229

我从小爱哭,几乎只有哭和笑两种表情。我打小没有母乳,身体纤弱。靠邻村借来的一只奶羊,给我供了一年半的口粮。父亲没嫌我爱哭,说我是刘备转世。父亲也不嫌我瘦弱,说我天生就扛不了锄头,注定是拿笔杆子的。这点真给父亲说中了,从大山出来,上大学,工作,事业,全仰仗这枝笔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维系生计,父亲携家小离开老家陕北,辗转来到山西太行山系的一隅落脚。我和四姐、五姐便出生在那里。父亲向当地大队承包了’个惨淡经营的林场,方圆百余亩地。父母亲披星戴月,垦荒栽树,几年下来,满山的核桃越结越繁,庄稼越长越旺,日子殷实得令人生羡。林场的变化让邻村几十户人家再也坐不住了,我清晰记得,刚过二月二日龙抬头的一个清早,几十号拿着扁担镘头的壮劳力,呼号着把地全分走了,还给核桃树标了红,也分光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刚直的父亲暴怒如雷,别着斧头要出去拼命。母亲已泣不成声,跪着求父亲不要拼出人命。之后几个月里,母亲极少进食,神智恍惚。冷静下来之后,父亲毅然决定卖掉毛驴、石磨等一切能换钱的东西,供我们去镇上、市里上学。点着油灯上自习,是那个时代许多人共同的记忆,但对我们来说,能安稳读书来之不易。从那时起,我懵懂地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开始在文学的世界寻找欢乐。我隐隐感觉,总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无形地牵引着我,直到今天。我相信,哥哥姐姐们也被这样一种力量所牵引。成人后,每每出席朋友的婚礼,听到司仪讲“永结同心”这四个字。我的脑海总会跳出我们姊妹九人,跳出我的父母,跳出我的大哥。

大哥太不容易了。上天把他派到我们家,似乎就是让他放弃所有,像父亲一样,照看其他八个姊妹的。我到临汾读初中的时候,大哥刚上大学,住在一个国企的财务科里,每月还能赚几块钱的看管费。我就跟大哥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我那时睡觉沉,好几次大哥累了一天回来,怎么都敲不开门。我那时竟然还尿床。后来我跟三哥一起住,那时每星期只休息一天,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我都和三哥步行十里,去找大哥,领下个星期的“饭票”。那时我们正是饭量大的时候,钱也太不经花,而大哥当时也只是个学生。我至今还在纳闷,那个时候人们普遍不宽裕,大哥也经常捉襟见肘,但给我们的生活费从未间断,从来没有表露一丝难色。他是怎样向身边人借钱的,那些好心人又是谁。

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我这个最软弱消瘦的老九,也日益羽翼丰满了。可是,大哥似乎越来越放不下我的心了。我呢。有时竟然也叛逆得了得。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我的家,想起我已故的父亲,想起父亲一般的大哥。我会热泪盈眶。我会泣不成声,上天实在太眷顾我了,在需要的时候总给予我最好的。给予我最好的父亲,最好的家庭,最好的大哥,最好的孩子,可我总是长不大。

过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对今人,还是对来者。我要做的,就是坦然面对过去,把她真实地留在文字里。人的一生,塌了一片天并不可怕,只要拥有人间的温暖与长情,上天还会为你打开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文心是佛》,这本书的标题是笔者自己立的,立得太大了。笔者所期许的,就是让好心人通过这些区区文字,触摸到些许的温暖与长情。以及温暖与长情背后的那束光亮。

思者大美。

“思者大美”四个字在脑海中盘旋有许多年了,隐隐地觉得,最早似乎是读《古文观止》后留下的情结:总觉得其中文美、意趣美、思想境界更美。后琢磨开去,发现一个缘由:原来作者多半都是“大文人”。这里说的“大文人”,还都有另一个特点,并非只作作美文,多半谋过大事,如《谏逐客书》的李斯、《师说》的韩愈、《捕蛇者说》的柳宗元、《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前赤壁赋》的苏轼、《答司马谏议书》的王安石、《前出师表》的诸葛亮等等。肩负国之重任,坐得将相之位。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状况往往是与社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就算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未曾操办过什么大事,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却顶天立地。他们日思夜虑的都不仅是个人的小情小调,而有着“大思虑”、“大情怀”。因此,一旦作起文来,着墨点就高,气度大,视野宽,思绪远,取意深,境界自然非平庸之辈可比拟,可谓是谋事“俯仰不愧天地”,行文“褒贬自有春秋”。就算是一场平平常常的登楼或登山的远眺,也能抒发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荡叹喟。其中的“大思虑”、“大情怀”,千百年来,一代代传诵不已。给后来者不仅有美酿的陶醉,更生存几多奋进的激励。

再环顾现实周遭,便越发觉得现实不少的作文者,矫情有余,美态不实,作出的文字轻盈、轻柔(还有轻浮、轻飘)有余,造姿作态过度,气场散失。真谛不足。究其根源。我是觉得有一半是“专司其职”以作文谋生所致,多了功利,多了“铜钱眼里”想心思,其作出的文字,“思”便失了真气,哪还有气度、立意、境界可言,更何谈“定位定天下”式的“大情怀”、“大思虑”、“大境界”了。每每眼前掠过此等文字,便更思念起“思者大美”。

但真细察起来。有“思”有“大美者”毕竟还是有的,如读过贾平凹的《丑石》、谢冕的《世纪留言》、陈丹青的《退步集》、赵鑫珊的《不安》、曹文轩的《思维论》、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孙额的《思维八卦》、陈鹏举的《文博断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钱汉东的《寻访中华名窑》、李泽厚与刘绪源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王双强的《文心是佛》……只不过,对于年产百十万计文章的大国而言,这样的好文字则见得实在还是有点零星了些。今着手编这套“思者·大美文库”,想的正是能如“水浒”一般撑起一面旗来,有朝一日能聚得更多些的“今文观止”来。

思者大美。“大美者”是切不可仅停留在琐碎小事上,停留在风花雪月上;“大美者”是少不了“大思”的,少不了要有些“担当”,要虑些“齐国平天下”的事。符合“道”的精神的事:不可一点理想主义都没有,也不可一点历史责任感也没有。我曾提出过一个概念,所谓“文字的思想力”。文字是有思想力的。因此,文字不可仅仅满足于做表述的工具,太“工具”了会少了思想的“大自在”:文字如能多些“思想力”,文字便可成“思者大美”!

思者大美。“大美”本源自于“思”;因“思”而又能得“大真”、“大善”,其文能不成就“大美”?

变革年代、盛世年代,理应出更多的“大思者”、“大美者”,这也是“思者·大美文库”所冀望的。

上一篇:乌兰县

下一篇:李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