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玛节(祭萨)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
侗族萨玛节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
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榕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萨玛节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它保留着很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
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各家各户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最后来到特定的场坪,与萨同唱同跳同乐,气氛庄重而热烈。
侗族人民以此来祈求村寨平安兴旺,人人幸福吉祥。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
侗族萨玛节
祭萨的规模十分庞大壮观,所有女性届时妆扮盛装。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以村寨为单位沿着田间,江边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上披挂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彼此以歌为对,古风再现,令人感慨而又十分隆烈,终身难忘。文化渊源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萨岁”杏妮
——万流景仰的侗族圣母
侗族是我国江南一带古越人中“骆越”的一支。因躲避战乱及瘟疫,历朝历代屡屡南迁。隋唐时期,曾在今广西与广东交界的梧州、湖南与湖北交界的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一带居住。史料记载:唐朝建立之初,为扩疆拓土,朝廷曾数次驱逐边疆少数民族。至629年止,针对居住在岭南、梧州一带“越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达四次。侗族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溯江沿河逃往今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及湖北西南一带居住至今。
“萨岁”或称“萨玛”、“萨享”、“萨丙”,侗语意即“圣母”、“大祖母”。“萨岁”幼名“婢奔”,成人名“杏妮”,其父母随避难的乡亲逃到今贵州南部,他们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大团寨住下。
父母被丹阳的汉人大财主李董顺加害致死后,杏妮来到六甲寨与舅父居住,并与当地青年石道结为夫妇。为躲避李董顺的欺压,夫妇两人来到螺蛳寨安身,后仍被李董顺找上门。夫妇两人不堪压迫,遂率众反抗。李董顺在州府做官的儿子李顶郎上书朝廷,诬称“峒蛮”造反。朝廷派大军赶来镇压。由于众寡悬殊,杏妮最后在龙额“弄堂概”处跳崖身亡。
从那时起,杏妮被侗族人民所敬奉,被尊为神,几乎每座侗族村寨都建有圣母“萨岁”庵坛纪念她。初建“萨岁”庵坛时,均得到“萨岁”灵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灵魂之意)。一直以来,侗族圣母“萨岁”杏妮的故事在侗乡广为传颂……
凄凉家世隋朝末年,广西梧州地方有个叫党工的侗族穷人被一财主老爷逼死,丢下身怀六甲的妻子。她有百般苦楚,生下一个男孩之后,便在悲愤中跳河自尽,追随丈夫而去。
这里有一对吴姓侗族夫妇,常年靠打渔为生,他们已育有一儿,名叫吴都强。这天,夫妇俩来到河边,突然看到一个胖娃娃无人照管。他们便将娃娃抱回家抚养,取名吴都囊(侗语“囊”即“弟弟”)。他们把都囊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都强也分外照顾这个捡来的弟弟。几年过去了,都强、都囊都已长大,他们长得腰圆膀阔,力大无穷。于是老人教他们学武艺,他们刀枪棍棒样样精通。
侗族萨玛节
有一年,洪水成灾。汉人李家趁机霸占良田,引起寨上众人的愤恨。大家在都强和都囊的带领下纷纷起来和李家做斗争,终究是李家财多势大,经过几番较量,都强在混战中英勇牺牲了,大家忍着悲痛把他埋在一棵大树下(侗族由此崇拜古树、信仰山神)。不久,收养都囊的两位老人相继辞世。田地荒芜,加上李家的盘剥,人们只好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随河而上。来到浪泡河口(都柳江支流),他们不知该沿那条河走。于是他们将两条河的水来称,结果八洛河水较重,他们便经八洛(今从江县辖)来到六洞一带(以今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中心、黎平和从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
行进途中,都囊走到最后,他看到一个身着侗衣的姑娘昏倒在路边,便急忙将她扶起,并用手捧水给她喝,把自己带的粑粑送给她吃。姑娘告诉都囊,她叫仰香,父母早死,只剩自己和哥哥沿河而上,不幸走失,只好沿河乞讨寻找哥哥。
都囊很同情这个不幸的姑娘,扶着她一起上路。来到大团寨(属今从江县洛香镇辖),这里已有人落寨了,他们便在大团住下,结成夫妇。
杏妮出生都囊和仰香相亲相爱,但到了四十岁仍没有孩子。一天晚上,夫妻俩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明亮的星子飞落在自家屋顶上,接着,见一位银发老婆婆牵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家中。不久仰香怀孕了。后来生了一个女娃,因是梦见星子飞落而生,他们便取其乳名为“婢奔”(侗语即“飞来的姑娘”之意)。婢奔五岁起就跟爸爸学武艺,后来她的身手比虎豹仔还要灵便,武艺非常高强。乡亲们见她越长大越漂亮,便以“杏妮”(即“仙女”的侗腔谐音)称呼她。
且说杏妮他们住的寨上,数石耸天落寨最早,占的田地最多,势力也最大。他有个儿子生得很丑陋,又不务正业,硬要杏妮做他的儿媳妇,杏妮不肯。石耸天觉得扫他的面子,便经常为难都囊夫妇。都囊夫妇只好另谋生路。
丹阳变故距大团寨不远的丹阳寨(今从江县庆云乡辖),有个汉族大财主家叫李董顺,也是从梧州迁来的。他有个儿子叫李顶郎,在州府做官。李家在这一带势广田大,都囊夫妇便在他家做长工。
李董顺心怀鬼胎,把最远最坏的田地租给都囊夫妇耕种。一天,李财主把仰香叫到家里来给他织布,趁机调戏仰香,逼仰香做他的第七房妻妾。仰香不同意,并大声呼救。
侗族萨玛节
恰在这时候,都囊从山上回来,听到喊声,急忙冲上楼去,见李董顺正对仰香无礼,顿时气上心头,抡起拳头就打。李董顺被打得哭爹喊娘。李董顺的家丁听到主人喊叫,纷纷持刀持枪冲上楼来。都囊赤手空拳,寡不敌众,边打边退,退到窗台边,不幸跌下菜园,再也起不来了。都囊的鲜血溅红了菜园的苋菜(为了纪念这位敢于抗争的侗族英雄,从此侗族吴姓忌吃苋菜)。再说仰香见丈夫被逼身亡,气得头昏倒地,口吐鲜血,后用头撞向一块大石头,随夫而去。都囊夫妇死后,李董顺让家丁们把年幼的杏妮锁在楼上,并逼她替母成亲。同在李家做活路、名叫贯公的老人,有飞檐走壁的本事,他对杏妮的遭遇深表同情。一天夜里,贯公将杏妮救出虎口,并指点她离开丹阳寨。
六甲安身杏妮翻山越岭,傍晚来到一座山坳(今名“老虎坳”,属今黎平县龙额乡境),正饥肠咕噜之际,突然,林中狂风骤起,跳出一只老虎朝她扑来。杏妮急中生智,闪身让开。老虎扑了个空,咆哮着翻身又猛扑过来。在这紧要关头,杏妮使出全身力气就势抱住老虎,用头顶老虎的下巴。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也咬不了杏妮。杏妮和老虎在地上滚来滚去,正在这难解难分的时候,只听见“嗖”的一声箭响,老虎大叫一声,滚到一旁死了。
一个壮如小牯牛的青年人跑上前来,从老虎眼中拔出了箭,看看老虎确实死了,连忙过来扶起杏妮,问道:“小妹,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一个人跑到这深山老林里来?”杏妮回答:“我叫杏妮,只因父母被丹阳寨李家害死了,我才一个人逃了出来,想寻找母亲失散十多年的哥哥、自己从没有见过面的舅舅。”年轻的猎人说:“我叫石道,从小没有父母,住在山下的六甲寨(今属黎平县龙额乡)。”石道一边扛起死虎,一边引杏妮来到六甲寨自己家中暂时安身。“小妹妹,你的母亲叫什么名字?”次日,在六甲寨中,一位老大伯来问杏妮。“我娘叫仰香”杏妮答道。“哎呀!我就是你的舅舅九库啊!”杏妮扑到舅舅怀里放声大哭。
杏妮从此就在舅舅家住了下来,石道天天来照顾她,与她切磋武艺,两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后来结成了夫妻。
杏妮受困侗乡盛行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赛歌会。一年秋社,八百侗乡三百个寨的姑娘、小伙身着盛装,汇集在“卷夕”田坝(今黎平县龙额乡六约河下游)举行赛歌会。比赛那天,杏妮被推选为领唱,歌声倾倒了在场的人们。这时,李董顺带着家丁气势汹汹地闯进歌堂,并把杏妮抢走。原来李董顺想趁赛歌会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做他的第七房小妾,没想到正碰上杏妮。此时,石道正在与小伙子们吹芦笙,发现后,他们赤手空拳敌不过李家兵丁,只好忍气吞声地看着李家把杏妮带走。
杏妮被关在李家楼上,乡亲们焦急万分,石道天天带着十几个后生想来营救,无奈李家戒备森严,一时难以下手。
为了安慰杏妮并寻机营救,石道来到关押杏妮的楼房附近唱起了歌:
污泥浑水困着小鲤鱼,
鱼群盼着她早回清水溪。
讲无计来也有计,
污泥水塘崩埂鲤鱼就难离。
杏妮听到歌声,心里明白石道的主意,于是她对李董顺的管家王素说:“李公真的想娶我吗?”王素连忙说:“真心,一点也不假。”杏妮又说:“若是真心,只要答应我两件事我就嫁给他,第一件,请大摆宴酒宴,我要看他全家老少、家丁奴才是不是诚心诚意喝我的喜酒。第二件,办酒席那天,请送四坛酒给六甲寨的乡亲们,算是给我娘家送去的喜酒!别忘了,一定要告诉乡亲们这是‘嫁酒回窝’,坛子上也要贴上‘嫁酒回窝’四个大字。”王素禀报主人,李家一一答应。
被救脱身六甲寨接到李家送来的四坛‘嫁酒回窝’的喜酒,并听说今晚杏妮要和李董顺成亲。经验丰富的九库老人便说:“这是杏妮叫我们趁今夜去营救她呀!”石道猛然抓住九库的手,说:“你怎么知道她叫我们去救营救她呢?”九库说:“杏妮的这句话明明是我们侗家的倒头话,你看,‘嫁酒回窝’颠倒过来不正是‘救我回家’吗?”于是众人便商量搭救杏妮的办法。
深夜,李家楼房灯火辉煌,李家兵丁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石道带着十几个来‘贺喜’的乡亲,打了个暗号与杏妮联系。杏妮知道救兵已到,就里应外合,先把几个兵丁击死,然后打开李家大门。九库,石道等人冲进李家大战一场。李家兵丁伤亡惨重,便派人前往外地请求官兵增援。九库、石道等众乡亲救出杏妮,知道官兵将到,寡不敌众,便退出了丹阳寨。
栖身螺蛳九库知李家要来报复,便对石道说:“你快带杏妮远走高飞!免得再受李家迫害。”杏妮和石道告别了舅舅和乡亲们,离开了六甲寨。他们翻过九条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们看到山脚下有个寨子,便朝那个寨子走去。为了逃避李家的跟踪,他俩暂再离寨子不远的深山里观察动静,第二天清晨才敢进寨子细细打听。他们来到寨边,恰好遇到一位白发老妇人,他们打听:“这叫什么寨?”“这是螺蛳寨(在今黎平县水口镇境内,另一说是黎平县罗里乡境内)。”老人回答。石道又问:“寨里有外人吗?有丹阳寨李家的亲戚吗?”老婆婆摇摇头说:“我们都是穷人,哪有李家的亲戚啊。你们两个娃崽好像是走投无路,有熟人吗?要是没有,就到我家歇歇,只是屋小人穷啊。我叫萨天帕,无儿无女,孤寡一人。”“这就麻烦你老人家了!”杏妮和石道来到老人家里安身,并象自己的母亲一样细心照料这位老人。从此,他们便在螺蛳寨上长住了下来。后来,杏妮先后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叫佳巨,一个叫佳美。杏妮从小教她们唱歌,石道从小教她们练武。一家三代,过得和和美美。
螺蛳寨人多水少,杏妮夫妇就与乡亲们一道,准备把寨前的那眼龙井挖成池塘蓄水,在井底,大家看到有两把宝剑插在冒水缝隙里,便纷纷尝试拔出,最后只有杏妮夫妇力气最大,轻松拔出宝剑。其剑锋刃无比,上刻“九龙宝剑”四字。大家也就将新池塘命名为“九龙塘”。杏妮夫妇用宝剑和乡亲们一起开荒。渐渐地,寨上的田塘越来越多,贫穷的村寨也一天天富裕起来,九龙塘的鱼虾又肥又大,寨上的人吃不完,外地的乡亲也来捞鱼捉虾,螺蛳寨一时名扬侗乡。
愤起抗争这事传到李董顺的耳朵里了。一天,他带着几十个家丁来到螺蛳寨上,并击鼓召集众人议事。李董顺站在鼓楼坪上对众人说:“这寨后的九龙山是我们李家的山,你们把龙井挖了,就断了我们李家的龙脉,你们必须把井恢复,把宝剑奉还,另外,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
众人听了都很气愤,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与李家论理。萨天帕气急了,对李董顺说:“我们螺蛳寨三百侗寨的很多地方原是苗家居住的,后来苗家主公说这地方风水不好才全部搬走。你们李家从梧州搬到这里居住不过是三代人,怎么说这山是你家李公的山呢?你要我们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寨上的人还拿那样来填肚子呢?”李董顺见萨天帕竟敢当众顶他,气得脸色铁青,胡须直往上吹。他猛地冲了过来,一脚把萨天帕踢倒在地,口吐鲜血。杏妮和石道惊叫着跑上来扶起老人,她已经没气了。众人怒吼着涌向李董顺,李董顺的管家王素一看众怒难犯,在家丁的掩护下,忙拉着李董顺逃离了螺蛳寨。
乡亲们悲愤难忍,要为萨天帕报仇,他们多少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李董顺欺凌。仇恨的种子也深深埋在杏妮的心里,她拔出了剑,石道张起了强弓,乡亲们也纷纷磨砺刀枪。在杏妮夫妇的带领下,他们连夜冲进丹阳寨,愤怒的人群呼喊着涌进李家楼房。杏妮手舞宝剑,寒光闪闪,李家兵丁纷纷倒地。李董顺从梦中惊醒,刚要跳窗逃跑,杏妮赶上前去一剑把他砍翻,给父母报了仇。众人捉住管家王素,他吓得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连喊救命。杏妮正要举剑把王素砍死,石道一把抓住劝道:“留着他吧!他认得字,要他把李家的银钱、禾谷分给穷乡亲们。”石道叫王素把谷仓和银库打开,三百侗寨的乡亲们都聚集道丹阳寨来分钱分粮,好不热闹。
杏妮站在高处,高声对众人说:“乡亲们,李家仗着他有财有势,欺压我们种田人,今天我们杀了李董顺,出了心中一口气,大家又分到粮食和钱,可是李董顺的儿子李顶郎是州官,他决不会甘心的,我们三百侗寨只有拿起刀枪,结成大款,才能保住田地,才能保住父老乡亲。”众人纷纷高呼同意。九库听说螺蛳寨起款了,也带着六甲寨的乡亲们来入款。贯公也带着寨上的老人老帮款队搓绳,打草鞋。
艰难鏖战不出所料,李顶郎得知父亲被杀、家产被分的消息后,当即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仇雪恨”,便调派八千官兵杀往侗乡。
官兵一路烧杀抢掠,在丹阳寨附近的山冲时,突然锣声震天,鼓声动地,两边檑木飞石轰然而下,吓得官兵们纷纷跑进山路两旁躲命。谁知路边净是埋了竹签的陷阱,他们个个掉下陷阱,死伤人马半数。李顶郎见大事不好,急忙下令退出山冲,改从两边向上进攻。奉命坚守丹阳寨的贯公等人也带着众人狠命猛击,凭借着险要地势,一直把官兵压在九龙山下。
官兵探知六甲寨侗族群众即将过“六月六”节,遂分三路兵马欲趁机围剿。杏妮即让人通知各家各户,在杀好煮熟了的鸡鸭鱼肉中掺拌桐油,把酒菜摆在桌上,人躲上山。官兵冲来,见剩一座空寨,大喜,即放手大吃。岂料吃后却中了毒,上吐下泻。杏妮见状率众冲出山林,横扫官兵,使之损失过半。官兵整治兵马后,卷土重来,采取杀光烧光手段袭击村寨。杏妮等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叫人暗用干杉树叶,围堆官兵驻地,火烧其营寨。官兵落荒而逃。
官兵大败,三百侗寨吹笙敲锣,庆祝胜利。杏妮知道敌人不会罢休,还会调来更多的兵马,于是她同石道去到“九洞”(以今从江县往洞乡为中心、从江和黎平、榕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三宝”(今榕江县车江乡、忠诚镇交界的18座自然村寨)等地联络更多乡亲共同起款,扩大队伍,以对付更加凶恶的敌人。
李顶郎败回州府,连夜派人去禀报朝廷,并说“峒蛮”造反了。皇帝听说“峒蛮”造反,连忙派出“平蛮将军”率八万人马前来帮李顶郎严惩“峒蛮”。官兵每到一个侗寨,就血洗一处山村。杏妮的队伍虽然壮大了,但刀剑终究不足,只好借地形险峻,与官兵常年周旋。经战九年又九个月,田地荒芜了,粮食没有了,乡亲们就剥树皮挖野菜充饥,勒紧裤带和官兵作战。杏妮夫妇率残部退据岜三顺(今榕江县境),后突围沿河而下,行至八洛,官兵乘船即尾追而至。无奈,杏妮夫妇遂又率众改道上山,经云洞、丹阳(今从江县境),辗转至“弄堂概”的九龙山(今黎平县龙额乡境)安营扎寨。不久官兵又追寻而来,团团将九龙山围困。由于山上严重缺水少食,杏妮夫妇决议率众下山拼战以突围。也正在这紧要关头,被杏妮夫妇饶命不死的王素骗取佳巨、佳美的信任,盗出九龙宝剑,用狗血浇淋,使之失去威力。在鏖战中,杏妮夫妇英勇杀敌,宝剑弯得像一张弓。由于饥饿和伤亡,杏妮的人马越来越少,官兵却一天比一天增多,他们步步为营,包围款众。其中,一万官兵专剿杏妮夫妇所率的不足千人的款众。杏妮夫妇只得带领众人退入地势险要的“弄堂概”深山悬崖(今黎平县龙额乡马尾滩“三龙抢宝”境)坚守。
战弄堂概李顶郎带着官兵随后追来,把“弄堂概”围得水泄不通,战斗越来越激烈。款众使用的滚木、檑石、刀剑越来越少,官兵步步逼上山来。款众拼死抵抗,伤亡越来越大,但仍然坚持打退官兵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石道吩咐杏妮守住山顶,自己率领部分款众冲下山腰杀敌。混在款众中的王素突然对准冲在前面的石道张开弓箭,九库眼明手快,立即对准王素狠狠地放了一箭。石道英勇地倒下了,王素也被九库的箭牢牢地钉在一棵大树上。
石道牺牲了,官兵嚎叫着杀上山来,九库和勇士们也在混战中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杏妮指挥剩下的款众向山顶撤退,经过几天几夜的血战,最后只剩下他们母女三人。杏妮让佳巨、佳美站在山顶上,自己隐藏在山腰石头后面。李顶郎看见山上只有两员女将,就一马当先冲上山来。杏妮从石头后面猛然跃出,一剑把他劈成两段,然后把尸体踢下山谷。
杏妮永生官兵象蚂蚁一样越来越多,佳巨、佳美两姐妹冲下山来掩护母亲,她们三人又折回山顶。母女三人站在山顶上,官兵向山顶爬来,步步逼近。前面是层层围困的官兵,后面是悬崖陡壁,下面是万丈深潭,再也没有后退的路了,杏妮抱住两个女儿悲愤地说:“这里的山是我们侗家的山,水是我们侗家的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葬身在家乡的水中,决不能让官家捉去,决不把尸骨抛在外乡。”
佳巨和佳美紧紧地抱住母亲的手臂,说:“女儿生死都离不开自己的妈妈!”杏妮也紧紧地搂着两位女儿,姐妹俩望着母亲,同时点了点头,母女三人纵身往岩下跳去……
杏妮母女三人就这样英勇地跳下了悬崖。官兵撤退后,贯公带着躲在山洞里的乡亲们呼叫着杏妮的名字赶到“弄堂概”山来。可是,人们已经见不到自己的英雄了。
后来有传说:杏妮母女三人跳下“弄堂概”以后,佳巨、佳美英勇牺牲了,但杏妮并没有摔死,而是掉下了深潭,后顺水漂到了龙额寨并被一垂钓老人救活。为了躲避官家的追杀,更是不让侗家人因此受到牵连,杏妮不让老人宣扬此事。从此,她扮成贫妇,栖身于深山岩洞之中,偶尔还到附近的村寨去教侗家妇女纺纱织布的技艺。
若干年后,六甲寨来了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妇人,上了年纪的一名寨老认出了她——这不是我们侗家的英雄杏妮吗?而此时,杏妮已是92岁的高龄了!杏妮在六甲留下后,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风调雨顺,人蓄发旺的世外桃源景象。杏妮所到之处也都给当地人民带来好运。一天,人们看不见杏妮,即四处寻找,发现杏妮已在寨边的一处岩洞里寿终正寝......
为纪念自己的英雄,六甲人在杏妮归天之岩洞处修建木结构神堂,称“圣母庵堂”,将其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并从潭溪(今黎平县属)请来杏妮丈夫的亲人石万财负责管护庵堂、给杏妮敬茶。他们把杏妮尊称为“萨岁”或“萨玛”(侗语“老祖母”、“圣母”之意),把神堂称为“圣母庵堂”,并于堂内雕塑“圣母”像,将她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隆重举行“祭萨”活动。
渐渐地,杏妮的故事越来越被人们传颂,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龙胜及湖南通道、靖州等县的侗族村寨都纷纷到“萨岁”灵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之意),建立庵祠,把杏妮称“萨岁”或称“萨玛”、“萨莽”、“萨享”。
每年春社前的春分前后一两天,或秋社至次年春社之间,乡亲们聚集在本寨的“萨岁”庵堂附近,按照祖规,围“圣母庵堂”转数圈,给萨玛像鞠躬、烧香、敬茶,以表祭祀。然后,男人们吹起芦笙,姑娘们跳起踩堂舞,老人们则领众人“多耶(侗族踩歌堂)”,歌颂“萨岁”功德,等等,表达对“萨玛”的怀念和敬意。从此,“祭萨”活动成了侗族人民最古老、最隆重、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长期以来,比较隆重的“祭萨”活动有黎平县龙额乡六甲寨、肇兴乡纪堂、堂安、夏格、从江县贯洞、龙洞、云洞的正月“措也”活动;黎平县地坪乡半江村的六月十五“萨享节”;广西三江、融水的“萨当节”、“萨丙节”。进入21世纪以来,由榕江县委县政府主办“萨玛节”规模较大,影响较广。
弄堂概“弄堂概”是侗族圣母“萨岁”(萨玛)杏妮殉难的地方。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1、广义:泛指由北向南的堂概河流经方圆5公里的地方,分布着九条小山脉,称“九龙山”。以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为中心,东至从江县洛香镇平乐寨,西到黎平县肇兴乡宰柳寨,南括黎平县龙额乡立更村,北有从江县庆云乡丹阳寨。这些村寨最大的不超过200户人家,最小的不到20户。
2、狭义:专指“萨岁”灵山。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境内西南面1.5公里处的一座土石山。相传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黎靖参将邓子龙镇压吴勉率领的侗族农民起义时,为斩断此地龙脉,派人将“萨岁”灵山与弄抱山相连接部分的山体挖断,使堂概河改变了水路,“萨岁”灵山变成一座孤山。
特别声明!
本文主要援引自以下书目,在此致谢!如其他网站转帖,请务必保留以下信息:
1、《侗族简史》:《侗族简史》编写组编,1985年10月,贵州民族出版社;
2、《中国侗族村寨文化》:吴浩主编,2004年11月,民族出版社;
3、《侗族文化研究》:冯祖怡、潘年英等编,1999年9月贵州人民出版社;
4、《侗乡风情录》:杨通山、蒙光朝编,198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
5、《贵州的桥》:吴正光主编,2004年10月,贵州科技出版社;
6、《揭秘千年》:薛永应著,2003年11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7、《侗族通览》:冼光位主编,199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8、《侗乡情韵》:编写组编,2000年10月,贵州人民出版社;
9、《2005年黔东南州侗学年会文集》之《从“萨岁”歌中论“萨岁”》,兰荣辉著;
10、《杏妮》:陈红娟撰,2003年3月12日,《从江报》;
11、《六洞的祭萨》:刘文光、梁家成撰,2006年1月,《黔东南日报》。
12、《女神与泛神——侗族“萨玛”文化研究》黄才贵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银汉冻狼综合整理)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族萨玛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7年12月18日,榕江萨玛节于开幕。此次“萨玛人间·情侗天下”2017榕江侗族萨玛节活动一共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忠诚镇的苗侗山货大集市、萨玛节、全国啦啦操、牛气连年(看斗牛,过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