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辅之

时间:2023-05-01 01:15:42编辑:奇闻君

丁辅之画作

1904年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四人联名组织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广邀海内外篆刻爱好者入社,切磋印艺。由于社址设于丁氏幼年读书处,比邻西泠,因而定名“西泠印社”。[1]

西泠印社对当时及以后的篆刻、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寓居上海后,1916年前后与其弟共创方形聚珍仿宋版字模,提供上海中华书局用于排印诗文集。

1921年归于该书局排印大型丛书《四部备要》。经常与吴昌硕、王一亭、童大年、黄葆戉等相聚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探讨金石书画。善绘花卉瓜果,尤长梅花。作品画面色彩浓丽,行家谓“极璀灿芳菲之妙”。嗜印成癖。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于商卜文辞探索有素,曾在罗振玉等人基础上,集自撰联语、诗作,于1928年刊印有《商卜文集联(附集诗)》、1938年刊有《商卜文分韵》及《唐宋三百首集联》、《全韵画梅诗》、集商卜文《观水游山集》。工书,长于甲骨篆文,结字停匀,用笔疏朗瘦劲,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曾将家藏及自藏之印章,先后辑成《西泠八家印谱》三十卷(1904)和四卷(1925)、《杭郡印辑》、《悲盦印賸》以及袖珍本《丁氏秦汉印谱》二卷。

丁辅之作品

丁辅之才华横溢,诗、书、画、印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并在民国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是诗人,常常在画上题诗,曾在罗振玉等人基础上,集自撰联语、诗作,1928年刊印有《商卜文集联(附集诗)》、1938年刊有《商卜文分韵》《唐宋三百首集联》《全韵画梅诗》及以卜文书写成《观水游山集卷》。书法擅长楷书、行书、篆书,尤精于甲骨篆文,结字停匀,虽瘦而有劲力,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尤需指出的是,他的绘画作品常常配上甲骨文题跋,别具一格,并成为丁氏特有的标志和符号。在篆刻领域,丁辅之的贡献也是不可替代、不可磨灭,他一生嗜印成癖。有专家认为其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在印作中仿玉印、战国官玺、私玺,各具神态,其刀法精细,印风苍郁朴茂。曾将家藏及自藏之印章,先后辑成《西泠八家印谱》《杭郡印辑》《悲盦印剩》以及袖珍本《丁氏秦汉印谱》,一生共辑印谱近二十种。

丁辅之作品

丁辅之学画很晚,约46岁开始学画,无师自通,悟性极高,自学成才,尽管从学画到70岁去世只有26年的时间,但绘画成就很高,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学画2年后即颁布润例,可见丁辅之对自己画作的自信。他擅长松树、梅花、果品,旁及花卉、人物。他的松树、梅花相当精湛,作品笔意工致,韵味清雅,有书卷气息,吴昌硕、张大千等都曾在丁辅之画上题跋赞誉过。但是,当今画这两类题材的高手很多,如松树有汤涤、董寿平、黎雄才等;梅花有关山月、高野侯、董寿平、王成喜等,丁与他们相比恐怕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果品题材古往今来罕有人与之匹敌,其作品有四大特点:一是题材广泛,如樱桃、梨子、香蕉、杨梅、枇杷、荔枝、西瓜、葡萄、水菱、生梨、石榴、柿桔、南瓜、白瓜、黄金瓜、甘蔗、藕、橘子等数十种,其种类之多,令人惊奇;二是注重写生,丁辅之的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平时十分注意观察四季果品的结构、形状、色彩,有的果品甚至画得很透明,因而他笔下的蔬果能够如此生动鲜活;三是技法娴熟,创作多重技法并用,常以没骨法绘就,以渲染为主,辅以点、勾、写。

丁辅之作品

在丁氏笔下的夏季时令鲜果,既无烟火气,亦无脂粉气,从中可窥见艺术家高洁之品性。四是用色优美,作品画面色彩浓丽、明亮,视觉效果相当好。所以,丁辅之的果类作品显示出匠心独具和超凡功力,并往往让海内外藏家难以抗拒,圈内行家则谓“极璀灿芳菲之妙”。[2]

上一篇:盘铭

下一篇:白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