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勇

时间:2023-05-01 01:59:39编辑:奇闻君

2006年5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5年1月-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2004年4月-中国史学会理事

2002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2002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1年7月-2003年1月-国际高教组织21世纪大学联盟(U21)理事

2001年3月-历史学博士导师

2001年2月-2002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1999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1998年7月-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

1998年7月-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9月-1999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1月-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5年6月-1998年5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

1995年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1993年1月-12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研究员,兼乔治·华盛顿大学欧俄欧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2年8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George H. W. Bush Administration: A Case Study of CAAS Scholar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 Volume 13, No. 1(Spring 2006):161-185.

“Background Analysis: US Pressure on the Taiwan Authority to Withdraw Its Troop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rder and the Offshore Islands in the Early 1960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ummer 2004.

《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对待中苏分歧的》,《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2年第2期。收入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北伐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研究评介》(第一作者),《历史研究》(北京),2005年第3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二O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影响中国前途的一次空运》,《历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6期。《春秋杂志》(香港)、《侨报》(美国)、《文摘报》(北京)、《中国现代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入《跨世纪的中美关系》(赵宝煦主编),东方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又以《抗战受降之际美军援助中共的一次战略空运》为题,收入《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1997年3月出版;并收入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英国对华政策与国民革命的危机》,《历史研究》(北京),1991年第4期。

《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历史研究》(北京),1990年第4期。

《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历史研究》(北京),1985年第4期。

《1960年代初期の中国の核兵器开发に对するアメリカの政策》,(日本)二十世纪研究编集委员会:《二十世纪研究》第9号,京都大学出版会2008年12月。

《中美关系进程中一次错失的机遇》,柯伟林、牛大勇主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化、内化与外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中米关系の过去と未来—日本とのかかゎりのなかで》,《京都と北京:光の交わるところ——学问知から人类知へ》,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2006年5月。

《风雨话沧桑——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医学人文演讲录》(陈晓红、刘振立、汪朝光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China and East Asia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History,渡边启贵编:《国际关系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视点から》,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太平社印刷所,2005年6月。

《缓和的触角抑或冷战的武器——美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中国粮荒的决策分析》,《世界历史》2005年第3期。收入陶文钊、姜振寰主编《美国与20世纪亚洲的冲突和战争》,重庆出版社2006年5月。

《近代东アジアの国际关系の历史的特征と展望》,《现代中国事情》,创刊第1号,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部中国情报センター,2005年5月10日。

《论肯尼迪时期的美台关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美国迫使台湾当局从华南边境和沿海岛屿撤兵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作家文摘》2003年10月31日第690期第5版摘登。收入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5月。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学术界》2003年第3期。

《肯尼迪、赫鲁晓夫与中国的核幽灵》,载《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同名讲座稿刊载于《北大讲座》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栓紧缰绳”与“反攻大陆”:肯尼迪与蒋介石的战略之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肯尼迪政府与1961年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之争》,《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简要报导。收入陶文钊、仲掌升主编《中美关系1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冷战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6月号,第59期。转载于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社会科学论坛》(河北),2000年第5期。

《1961年—1963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北大史学》第7辑,2000年10月。收入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稿》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跨越冷战的现代东亚国际关系》,《中国评论》(香港),1998年第5期。

《哈佛大学历史教学情况述评》,《高等教育论坛》(北京),1998年第3期。转载于《学术界》(安徽),2000年第2期。

《不打不成交——抗战前十年间胡适与蒋介石的关系》,李又宁主编《胡适与国民党》,(美国)纽约天外出版社,1998年1月印行。

“Beyond The Cold War: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East Asia and The University in The 21st Century

,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R.O.K. Oct. 1996; 并收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1998年1月。

《武汉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1月。

《北京大学史学系沿革纪略(一)》,《北大史学》(北京),第1辑,1993年6月。另以《北京大学史学系五十年变迁(1899—1949)》为题收入《北大讲座》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国民革命时期影响列强对华政策的若干因素》,《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3期。

《英国的两手政策与省港罢工之收束》,《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

《北伐战争时期、日·米·英の国民革命に对する政策》,《辛亥革命研究》(日本),第9号,1990年10月。

《1927年の南京事件に関する考察》,《中国研究月报》(日本),1988年11月号。中文版《1927年南京事件再探讨》,载《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9年第6期。

《汉浔英租界事件前后武汉国民政府之对英外交》,《创大アじア研究》(日本),第10号,1989年。中文版《武汉国民政府外交两重性析论》,载《历史档案》(北京),1990年第3期。

“Seeking 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and the Imperialists: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Hong Kong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the Canton-Hong Kong Strike, 1925-1926”,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Tokyo, No. 33, 1988.

《北伐战争时期日蒋关系的演变》,《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7年第2期。转载于《环日本海论丛》(日本)第7号,1995年3月。

《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分化政策与美蒋关系的形成》,《近代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6期。转载于《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集,重庆出版社1988年5月。

《日本帝国主义是四一二政变的直接策动者》,《北大研究生论文集》,第二辑,北京大学1984年5月。

《中国的战后国际史研究》(第二作者),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孙中山研究に関する中国学术界の新动向》,孙文研究会编集:《孙文研究》第44号,日本神户:王子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9月。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PKU is Mr. De and Mr. Sc.”,Discovering Peking University: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Impact. Edited by He Shu, May 2008, by China Publishing Group Corporation, an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国有主编:《人文光彩,社科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23日第8版摘登。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赵为民、郭俊玲主编:《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美国人怎么教历史》,牛大勇口述并校订,张健采访,2007年5月30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网站: (未经本人校订的记者采访稿以《中国和美国,谁更有历史 历史教育不应该是剪辑过的》为题,发表于《南方周末》5月31日纸版第27页“批评”栏。本人的《更正》6月7日发表于该报第27页“批评”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南京大屠杀与日军侵华暴行研究的新前沿》,《东学农民革命在东亚史上的意义》,韩国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会编,2002年9月出版。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举办吴相湘教授中华现代史学术讲座》,《近现代中国的主流与领航者——庆祝吴教授相湘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李又宁主编),纽约天外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史学危机”与近年来北京大学史学教育的改革》,

《束手束脚的小打小闹》,《百年潮》2001年第7期。

《反攻大陆的梦想与美国的“限制”术》,《百年潮》2001年第5期。

《联合国乐章中不协调的奏鸣——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三)》,《百年潮》2001年第4期。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

《跨越文化鸿沟:现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特点和前景》,《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宁静中的风雨——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二)》,《百年潮》2001年第2期。

《同舟共济还是同床异梦?——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一)》,《百年潮》2001年第1期。

《科技与开放是两大课题》,《中国市场经济报》第770期,2000年12月23日,第8版。

《学术环境与社会科学发展》,《学术界》(安徽)2000年第1期。

《赫鲁晓夫为何帮中国说话—赫鲁晓夫1961年与肯尼迪会谈纪要》,《百年潮》(北京),1999年第11期。

《信息自由与国际战略研究》,《战略与管理》(北京),1999年第3期。

《中美关系的历史教训》,《美中社会和文化》(美国),1998年第1期。

《美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政策特点和背景之比较》,章长炳主编:《爱国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等1998年出版。

《向“正统史观”发出的有力挑战》,《北大史学》(北京)第6辑,1999年11月;《春秋杂志》(香港),1998年1/2月号(第864/865期)。

“Historical Lessons on Sino-U.S. Relations”,

BostonChinese News

, Dec. 19-25, 1997

《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再审视》,《抗日战争研究》(北京), 1997年第1期。

?

Handbook,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editor, Feb, 1997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手册》(编纂),1997年2月。

《瑞典文革史国际研讨会纪略》,《中共党史通讯》(北京),1995年第10期。

《北京大学抗日战争史国际研讨会述评》,《抗日战争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

《纽约国际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研讨会侧记》,《抗日战争研究》(北京), 1995年第4期。

《周总理和邓大姐之间》,《光明日报》(北京),1992年3月7日。

《英国弃守汉浔英租界的原因》,《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90年8月18日。

《民众自发冲占汉浔英租界始末》, 《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团结报》(北京),1990年8月11日。

《1927年南京事件之迷》,《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90年5月12日。

《顾维均争国权舌战牧野伸显》,《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8月26日。

《陈铭枢为美国与中共对话奔走》,《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7月11日。

《司徒雷登曾谋求与中共对话》,《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7月1日。

《陈友仁与蓝普森的汉口会谈》,《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3月14日。

《英舰强泊西堤与省港罢工之收束》,《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2月7日。

《英国是怎样策划武力压制省港大罢工的》, 《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8年12月27日。

◎著作: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化、内化和外化》(与柯伟林合作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初稿)》(与郭卫东合作主编),2004年9月。

《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与沈志华合作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与臧运祜合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突破——我们亲历了二十年前的伟大转折》(副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

《从红军战士到军法将军》(袁光口述,牛大勇等整理撰写),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第二著者),中华书局,1996年2月。

《五十年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与罗荣渠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1997年10月再版。

《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口述史,第一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译作:

《近代中国与日本情况之比较》(英译汉),原作者:小列维,《日本学》,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几经风雨,艰难缔造:中曾根前首相访谈录》(日译汉),原作者:横山宏章,《日本学刊》(北京),1992年第6期。

《中日现代化诸因素的比较研究》(英译汉),原作者:小列维,《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月。

《共产国际人物传记辞典》(英译汉,合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

《中国人民收回汉浔英租界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电报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9年第4期。

《四一二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函电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8年第2期。

《北伐战争发动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函电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6年第3期。

上一篇:李贵阳

下一篇:于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