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棋思想

时间:2023-05-01 05:44:27编辑:奇闻君

是指要树立服从服务于大局的思想,始终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与各部门加强联系,与各社会单位和团体组织加强协作,紧紧围绕工作中心和大局,履行职责,确保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

目前,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路指导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政府各部门都采取重心下沉、工作下移的方式,加强基层政权的管理和基层政权的建设。只有以基层组织为依托,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执行力才能确保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基层组织是否具有“一盘棋”思想,其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提高基层组织执行力成为当前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执行力主要是指贯彻落实上级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抓落实”。目前影响基层组织执行力,致使上级制定的目标、任务无法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执行主体影响执行力

1、基层组织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不适应小政府大服务的工作要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一形象比喻,充分说明了目前基层政府承担着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然而基层组织人员数量和素质远不能达到履行职责的要求。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混岗混员、职责模糊,往往一个街道的几个部门要应对几十个区部委办局,镇的一个办公室就要应对七、八个区部委办局,一个20人左右编制的街道,除去六、七个领导职务,工作人员也就剩十几个。人手不足,工作繁杂,只能疲于应付,执行力的提高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尽管近年来通过干部交流、实行公招等方式使基层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由于历史沉积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知识老化,素质不高,且存在吃老本、吃资历,不思进取、消极懈怠的心理,工作热情不高,工作能力不强,阻碍了基层组织整体执行力的提高。

2、部分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执行上的偏差和措施上的缺乏

一些基层组织领导干部缺乏执政意识、执行意识,不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基层组织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一盘棋”思想,各自为政,自行其是,趋利避害,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使政策无法落实,一些社会问题久拖不决。

执行走样,也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少数基层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捞着个人的好处。最集中的体现在“审批经济”、“罚款经济”、“收费经济”等自我设权现象,不管上级下来什么政策,其执行心态一律是“各取所需”——对己有利的条款,执行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己不利的条款,或避而不提,或蓄意误读,使上级的政策、法规形成“肠梗阻”。

执行力高低取决于具体的措施是否可行,然而有些基层干部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习惯于用开会、发文的办法抓工作,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把开会、发文当成推动工作的“万能钥匙”,执行措施缺乏创新。

制度体制影响执行力

科学、完善的制度,具体、清晰、明确的责任,是提高执行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目前一些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执行力的提高。

1、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不利于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

基层组织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社会服务、安全稳定等相关工作时,面宽量大,而自身财力又十分有限,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街镇,其财力仅够维持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基本福利,很难保障与所承担的各项工作相匹配的工作经费,在公共开支上时有捉襟见肘或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对于群众合理而正当的诉求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不高,也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难以留人收心。

2、现行的部分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阻碍执行力的提高

科学高效的执行力来源于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责、权、利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而目前责、权、利分离的运行机制往往导致了管理滞后,矛盾沉积,执行不畅。不少部门将权力上收,使之条块分离,不能有机统一。同时又将责任逐级下放,最终责任都集中到了基层,结果基层组织是“权利有限,责任无限”,出现“有责无权,有职无钱”和“想管管不了,想管管不好”的现象。比较突出的表现在行政执法权上,基层组织由于没有执法权,只能看到问题,而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最终会导致小问题逐渐积成大问题,形成极大的隐患,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3、执行保障机制的缺失影响执行力

目前,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一套具体可行、严谨科学的执行机制。政策执行的标准、规范和制度,诸如科学的政策执行程序、执行监督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等,都需要作出明确的界定和确立,否则势必会导致政策的执行主观随意,暗箱操作,政策执行丧失公平性,政策执行中权力腐败滋长等严重后果。

执行渠道和方式影响执行力

执行渠道是否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行力水平。顺畅的执行渠道,可以产生最小程度的执行磨擦和最大限度的综合执行力;而渠道不畅,会削弱组织执行力。当前基层组织执行渠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执行中的沟通不足:一是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不足;一是与群众的沟通不畅,导致群众对基层工作不信任、不支持,只有在上级要求与群众意愿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既保持政令畅通,又得到群众支持。

执行方式的优劣也直接决定了执行是否会失范,是否会出现偏差,是否会更加高效快捷,而基层组织恰恰缺乏对执行方式的改进和创新,还多多少少存在方式简单、粗放,因循守旧等问题。

另外,上级的某些政策不切合实际,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无法执行,是影响基层组织执行力的客观因素。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科学地“导航定向”,确定了“314”的战略部署。[1]而这一系列理念、战略和目标的顺利实现,都直接取决于政府执行力的强弱,更是对基层组织的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影响基层组织执行力的因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基层组织执行力:

切实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强化执行理念

1、树立服从、服务于大局的意识,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把握好“局部利益任何时候都不能置于整体利益之上”的原则。基层组织领导干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全局利益之上,必须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2、不断强化执行新理念。一是确立执行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好的政策、决策、制度,只有得到落实和执行,才可能产生效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行的观念。以人为本,就是时刻做到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全面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和依靠人,从而达到凝聚人;依法执行,就是增强法制观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树立“执行是一种压力,一种纪律,一种激励,一种作风,一种合力”的执行意识。牢固树立危机化的执行理念,强化忧患意识,感到本领恐慌,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增强自己的执行能力;牢固树立刚性化的执行理念,任劳任怨,完成任务追求圆满;牢固树立效能化的执行理念,形成力争上游谋发展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人本化的执行理念,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抓执行的强大合力。

3、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促进干部队伍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断积累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改进执行方式,提高执行能力;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突发事件和处理难点、热点问题的执行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的事业心,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行力。

建立完善执行机制和提高执行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尤其是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的执行机制,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事而非人管事”的执行制度。只有责任明确、执行有序,才能执行有力。

1、优化现行的人事制度及干部考核任用机制

近年来,随着选派区级机关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基层队伍工作的开展,街道、镇与区级部门间的干部交流实现了突破,取得了很好的实效,这是促进基层组织执行力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提拔、任用和激励,锻炼基层干部的用人机制,尤其要加强对街、镇二级部门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的培养、锻炼,尝试选派优秀基层干部到区级部门及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加强纵向和横向的交流与学习。要以实绩为基础,以群众信任为准绳,以科学考评为目标,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想头、有干头、有靠头、有奔头,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制定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

(1)重视“责权利”一体化的基层责任政府的建设。责权不清,人人有权,人人都没有最终决定权,人人有责,人人都不负最后责任,这种政策执行体制严重影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因此,应该重视基层责任政府的建设,责权利一体化,给予基层组织一定范围自主的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同时根据目标、任务、标准制定测评指标体系,定期对基层组织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评价。处理好区级财政与街镇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健全事权匹配,权责清晰,奖惩分明的分配制度。在财政分配比例上适当向经济困难的街镇倾斜,逐年增加对基层组织的财政投入。探索行政执法权适当下放,决策权与执行权以及审批权和处罚权分离,实行人随事走,费随事转,建立以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为主,基层政府具体实施,上下联动的执法机制,改变基层政府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主、客体管理脱节的问题。

(2)建立明确的“任务到人,责任到岗到人”的岗位责任制。具体要达到“五化”的要求:责任主体明确化、部门责任法定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接无缝化。责任主体明确化指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部门责任法定化指科学界定部门职责,以权责相称为原则,解决好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管理真空的问题;岗位责任具体化指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职位说明书,将每个岗位的责任细化、尽可能量化,明确如何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的责任代价;责任层级更加清晰化。明确区分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的领导责任,明确区分部门领导和辖区领导责任,明确区分“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责任,明确区分政府监管责任和社会行为主体责任;责任链接无缝化指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程序和责任处罚,确保环环相扣,互不交叉重叠,有责必有罚,形成责任闭合环路,使每项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

完善行政执行考评和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在明确规定每个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在执行中的责任之后,应对“做与不做”、“做得怎样”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坚持以责任和效果论功过。通过考核,全面评价基层干部的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为其薪酬、培训、奖惩和晋升等提供统一的依据,保证干部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2)加强执行监督。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制度。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邀请公众参加评议基层组织各部门、人员工作绩效,如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办事效率、承诺兑现、秉公执纪执法和勤政廉洁等。对评议反映好、服务高质高效的单位和个人,应大力宣传表彰;对评议反映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行政首长问责制度,完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务公开、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赔偿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过错行为,均属查处追究范围。对于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相应责任。明确行政过错追究的责任层次,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

(三)完善决策程序,创新执行方式,提高基层工作透明度

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提高决策能力。正确决策是正确执行的基础,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

(1)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具体是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做到情况不明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没进行民主讨论不决策、不符合法定程序不决策。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馈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效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决策既符合上级精神,又切合本地实际,具有操作性,避免朝令夕改,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增强基层组织行政行为透明度。基层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效果,直接取决于群众的要求。公开相关政策、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让群众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表达意愿,进行一定程度的民意表决,广泛吸纳群众意见,把执行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使群众相信执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从而消除疑虑与抵触情绪,减少执行的失误,降低执行过程的难度。同时透明公开,有助于了解基层干部及工作人员的言行,从而展开监督,有助于杜绝各种幕后交易及不正之风。

(3)改进并创新执行方式,优化执行效能。改进并创新执行方式是提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要完善执行组织体系,科学配置执行权力,优化和规范职能部门的设置;要构建有效的执行流程,规范行政程序,形成有序合理的执行步骤,避免执行失范和执行偏差;要确保执行的硬件条件与相关资源,上级部门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保证执行的重点部门、重点任务及关键环节的资源获取优先权;要采用先进的执行技术、手段和方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细化政务公开、居务公开、村务公开的项目和内容,积极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和行政奖励等软权力行政方式,逐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机构向服务型政府、机构的转型。

思想越统一,行动越自觉。在当前推进事关重庆发展全局的“一圈两翼”战略中,需要各区域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基层组织尤其不能只关心自己区域内的那“一亩三分地”,希望自己种的“庄稼”能够多被“阳光”所照耀,期盼“庄稼高产”——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要认识到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方位,“一圈”或“两翼”,都只是这个棋局中的一个棋子,为了走“活”全市一盘棋,就要找准定位所在,找准优势所在,找准作为所在,忠实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唯有如此,重庆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一圈两翼”战略才能顺利推进,“314”的发展目标才会早日实现。

上一篇:麂鹿

下一篇:李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