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县
阳朔位于广西东北部,隶属广西桂林市,位于漓江西岸,风景秀丽。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人口30万。县治辖6镇3乡。“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峰奇、洞巧”,为天下四绝。县内旅游资源可分为一环、二带、五景区。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
阳朔自然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9.1C,气候温和宜人。有耕地30余万亩,林地80余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苎麻质量特优,沙田柚、金桔、板栗、柿子产量和出口量最多,在广西占有主要地位。地下有丰富的铅锌矿、大理石矿、重晶石矿等。
阳朔县
阳朔水路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广州,常年通航。县城距桂林市区仅65公里,有二级混凝土公路(属321国道线)相连,铁路、民航可依桂林与国内外大中城市相通。县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程控电话装机达1万门,直通国际国内;电力资源充沛。阳朔人心灵手巧,制作的大量书画作品、画扇、大理石、滑石制品、山水盆景、文化衫、戏剧脸谱、仿古陶器等工艺精湛,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阳朔人民热情好客,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45万人次;已引进外资开发项目20余个,总投资4亿元。
阳朔县
阳朔属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独特,汇聚了桂林山水中旅游景点的精华,比较著名的景点有被誉为“洋人街”的西街、电影《刘三姐》的拍摄地“大榕树”景区、月亮山、聚龙潭等,以及近几年新开发的“世外桃源”风景区,“蝴蝶泉”风景区等,沿途乡村的农家乐活动也丰富多彩。著名导演张艺谋指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也是近年众多游客必看的节目,作为中国第一个以山水实景为舞台的演出,历经多次改进,常年演出,在旅游旺季还需加演,也已经成为阳朔旅游的一张名片。
阳朔也有一些人文景观,例如漓江畔碧莲峰下的摩崖石刻,县城里有徐悲鸿故居,孙中山北伐演讲处等等。
开放的阳朔,热忱欢迎各届朋友到“中国旅游名县”来旅游观光,领略“名县”的风采;热忱欢迎八方面商贾来阳朔投资创业,共创“名县”的辉煌。
阳朔县
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阳朔为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属荆州零陵郡,为始安侯国地。
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县治由熙平迁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阳朔县因此得名,该名历经各朝,流传至今。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阳朔县增置归义县,与阳朔同属桂州辖地。
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为岭南西道桂州辖地。县治在今白沙镇的旧县村南侧。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改桂州为静江府。阳朔属静江府所辖。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静江府为静江路,阳朔属静江路。
明朝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阳朔县属桂林府。
阳朔县
清朝阳朔仍属广西桂林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阳朔属桂林道,桂林道后改为漓江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漓江道废,阳朔直属广西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广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桂林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广西省第八区(桂林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十一(平乐)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阳朔县,属桂林专区。
1961年5月,将7个人民公社分为17个人民公社(镇),公社以下仍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1962年8月,撤销17个人民公社,设立7个区,共辖97个乡级组织。
阳朔县
1968年4月阳朔县属桂林地区。1981年2月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阳朔县人民政府,公社、大队成立管理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队委会。
1981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桂林市管辖,成为市辖县,县治不变。
1996年,阳朔县面积1428平方千米,人口约29万人。辖4个镇、6个乡: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城关乡、普益乡、高田乡、金宝乡、葡萄乡、杨堤乡。县政府驻阳朔镇。
1999年9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999]162号)同意城关乡与阳朔镇合并设立新的阳朔镇,镇政府驻原城关乡政府所在地,新阳朔镇辖原城关乡和阳朔镇的行政区域;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999]222号)同意葡萄、高田两乡改为镇建制,两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阳朔县辖6个镇、3个乡: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普益乡、金宝乡、杨堤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阳朔县总人口264640人。其中:阳朔镇40891人,白沙镇41621人,福利镇41438人,兴坪镇36427人,葡萄镇28176人,高田镇29611人,金宝乡26438人,普益乡10544人,杨堤乡9494人。
阳朔县
2003年阳朔县行政区划(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100 阳朔镇 辖莲峰居、屏风山、北门、鲤鱼井、东岭、凤鸣6个社区;矮山、木山、骥马、樟桂、高洲5个村委会。
101 白沙镇 辖白沙街居委会;白沙、观桥、龙村、白面山、旧县、立龙、石塘、蕉芭、大竹山、蔡村、都林、古板、插花桥、扶龙、五里店15个村委会。
102 福利镇 辖福利街居委会;福利、渡头、新寨、双桥、枫林、将军、老梧、青鸟、绛村、顺梅、龙尾、垌心、忠和、夏村、锁石、屏山16个村委会。
103 兴坪镇 辖兴坪街、兴坪渔业街2个居委会;兴坪、桥头铺、西山、古皮寨、书家堡、白山底、思的、大源、西塘、江村、画山、大坪、渔村、水洛14个村委会。
104 葡萄镇 辖福旺街居委会;福旺、葡萄、西岭、周寨、杨梅岭、下岩、垌村、报安、陵陂、马岚、仁和11个村委会。
105 高田镇 辖高田街居委会;田村、安定、下山、朗梓、古登、龙村、蒙村、龙潭、凤楼、头村、响村11个村委会。
200 金宝乡 辖金宝街居委会;金宝、红莲、阳朔垌、长乐、大桥、大利、延村、枫木寨、新村、马鞍、大水田、久大12个村委会。
201 普益乡 辖普益街居委会;普益、上观、木桥、留公、勇村、古乐、上游、大山8个村委会。
202 杨堤乡 辖杨堤街居委会;杨堤、浪洲、浪石、地水洞、忠南、唐家、土岭7个村委会。[1]
行政区划2015年末,全县辖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6个镇,金宝乡、普益乡、杨堤乡等3个乡,99个行政村(居民区)和6个社区,944个自然村(居)民组。阳朔县治地阳朔镇。地理环境地理位置阳朔县地处北纬24038′~25004′、东经110013′~110040′之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东邻恭城瑶族自治县、平乐县,南邻荔浦县,西界永福县、临桂县,北与灵川县、桂林市雁山区接壤。县域面积1436.91平方公里(143691.23公顷)。地貌地形全县地势东北部和西南部较高,属土山地带。自西北至东南的宽阔地带较低平,属岩溶地貌。中部和东南部为丘陵地带。县境内喀斯特石山平地拔起,群峰林立,海拔在100至500米之间,最高峰1700多米。气候特征阳朔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县内岩溶地区和低海拔地区夏长冬短,东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区冬长夏短,春秋适中。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的旱、涝、冷、热变化大。气温据阳朔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统计,1981年至2000年,年平均温度19.5℃。最高是1998年,年平均气温20.4℃;最低是1984年,年平均气温18.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8.9℃;7月和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3℃。每年5-9月,各月平均温度都在20℃以上。历年年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其中最高达38.8℃(1990年8月31日);历年年极端最低气温大都在1.0℃以下,其中最低为-2.1℃(1991年12月29日、1999年12月23日)。雨量
阳朔县
本县年降雨量的分布,山区多于平地,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东北、西部山区在1700毫米以上,东南部在1500毫米以下,其它地区为1600毫米左右。历年平均降雨量(1981-2000年)为1560.0毫米,最多年份1994年达2001.9毫米,最少年份1988年达1074.0毫米。每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月-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而9月至次年2月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3%-27%。月降雨量的分布很不均匀,最多为5月,月平均降雨量289.5毫米,占全年的18.5%,其次为6月,月平均降雨量为227.7毫米,占全年的14.6%。雨量最少是11月和12月,分别为58.4毫米和35.7毫米,各占全年的2%-4%。由于降雨年际、月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内涝最多的是葡萄镇。霜雪阳朔平均初霜日为12月11日,平均终霜日为1月23日。霜期平均43天左右,每年无霜期平均310天以上。年均初雪日为1月25日,平均终雪日为2月8日,雪期平均日数为16天,80%的年份没有积雪。气压1981-2000年,本县年平均气压为997.9百帞。1987年最高,为999.3百帞,1985年最低,为996.4百帞。月平均最高气压出现在12月和1月,为1007.1百帞和1006.5百帞,月平均最低气压出现在7月,为988.7百帞。风本县季风明显,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且风向季节变化明显,1-3月受冬季风影响,盛行西北风,6-8月受夏季风影响,东南风较多,4-5月和9-10月上半月,为冬夏季风过渡季节,风向常呈南北交替状态。1981-2000年,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1-2月为1.3米/秒,其余各月均为1.0-1.2米/秒。瞬时风力一般在3级以下,最高达12级,但出现机率小。每年夏季均有大风出现,阵风风速达20米/秒。日照1981-2000年,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429.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3%,但日照季节变化较大,1-4月多年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70小时以下,特别是2、3月,平均日照时数只有43小时左右。5月份日照开始明显增多,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100小时以上,8月最多,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04.4小时,最多的8月与最少的2月平均之差达164.0小时。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据县农业区划办提供的资料,1993年进行土地资源勘察,全县土地总面积14.2848万公顷(214.26万亩),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积10.5226万公顷(157.84万亩)。在可利用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2.0113万公顷(30.17万亩),园地面积7400公顷(11.10万亩),有林面积3.5793万公顷(53.69万亩),已养殖的水面面积680公顷(1.02万亩),荒山荒水荒滩荒地面积1.4533万公顷(21.8万亩)。荒山荒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侧山地及中部丘陵地带,海拔不高,坡度不大,便于开发利用。根据土壤普查表明,本县土壤种类多,共有125个土种,耕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2.5-4%之间,酸碱度适中PH值在6.5-7.5之间,质地多属壤土和沙壤土,沙土和粘土面积小,耕层厚度多在12-18厘米之间。这些土壤,耕性良好,宜种宜肥性广,作物高产稳产。矿产资源至2002年末,已发现的矿藏资源,金属矿有铅、锌、铜、铁、锰、铝土,非金属矿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兴坪镇的老厂、咸水、钟家、大源林场的宝峰山一带,储量60万吨左右。铜矿分布在金宝乡的大苏、小苏、三岔、徒厂河以及兴坪镇的老厂一带,储量约1.4万吨。铁矿主要分布在杨堤的下龙、高田的沙子溪、金宝的大桥一带,储量30余万吨。锰矿分布在福利青鸟一带,储量30万吨左右。汞矿分布在高田安定一带。铝土矿分布在杨堤的下龙、土岭一带,储量8万吨左右。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兴坪的水洛、白沙的枫木坳、福利的屏山等地。重晶石分布在阳朔镇的樟桂和金宝的青龙口一带。石灰石等遍布全县。水资源阳朔县
全县有水资源21.3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5亿立方米,地下水6.8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0.9亿立方米,人畜饮用和工矿企业用水0.16亿立方米,总用量1.07亿立方米,仅为5.02%,尚有95%未利用上。福利镇矮山有温泉1处,水温29.8℃-31.8℃,水流量每秒2.5-2.68升,尚未开发。理论蕴藏量8.38万千瓦,可开发的4.02万千瓦,至2002年已开发0.364万千瓦。全县主要河流17条,总长243.78公里,总集雨面积1294.97平方公里,共约有地表水13.23亿立方米。漓江是阳朔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东北面的老山界南侧,海拔1732米。主流乌龟江,南流中西接龙塘江,东纳黑峒江。三江汇合后称大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汇合称大溶江,大溶江流至榕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始称漓江。漓江流至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全长164公里,平乐镇以下称桂江。阳朔县
漓江阳朔段北自雁山区草坪乡冠岩入境,南至普益乡马草坪出境,县境内流长69公里,河谷深切400米,有大小滩38个。漓江两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也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1978年前,漓江是阳朔最主要的水路运输航道。改革开放后,已成为旅游航道,每天均有数百艘机动船只载数千名游客从桂林航行观景至阳朔。地表水的分布,山区比平原丰富,流域面积大的还有金宝河、遇龙河、乌龟河、大源河,分别为176.215平方公里、158.476平方公里、133.984平方公里、129.23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金宝河1.839亿立方米,遇龙河1.610亿立方米,乌龟河1.571亿立方米,大源河1.234亿立方米。2002年,遇龙河已开发成为旅游者漂流胜地。阳朔县地下水储量约68176立方米,可采量丰富。分布情况是:兴坪镇西塘地下河流至冠岩注入漓江长达10多公里,沿岸地下水深埋10多米,水量较丰富;白沙镇佛岩地下河出口流量500立方米、笔架山地下河出口流量300立方米;高田镇龙门下降泉流量123.8立方米、平塘下降泉流量52立方米;葡萄镇翠屏地下河出口流量50.9立方米、大坪阳公山下降泉流量50立方米。全县50米以下地下河共有26处,其特点是:含水层埋藏较深,厚度也大,可利用灌溉农田。动植物资源主要动植物有170多种。其中鱼类110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7种,鸟类21种,哺乳类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果子狸、原鸡、蛤蚧、麝等。植物主要有菌类、地衣类、蕨类、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较珍稀的灵香草、青天葵、月月桂、古巨榕、黄兰花、观光木、鸡屎杨梅、竹柏、长枝油杉等。用材林以松、杉、毛竹为主,经济林以油茶、油桐为主,水果以沙田柚、柑橙、金桔、柿子、板栗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以花生、芝麻、油茶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青麻、槟榔芋为主。旅游资源阳朔县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是山、水、岩洞、古榕等;人文景观主要是亭、台、楼、阁、石刻等。全县可供观赏的大小山峰数百座,一条十分诱人的漓江河,30多个岩洞,10多处楼台亭阁,近百处石刻,一株令人流连忘返的千年古榕。分5大景区、150余处景点。1986-2002年,新开发的著名景点有莲花洞、碧莲洞、聚龙潭、世外桃源、刘三姐水上公园、滨江公园、蝴蝶泉、遇龙河、田家河等。人口民族人口明嘉靖元年(1522年),阳朔县2220户,16585人,户均7.65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阳朔县志》吴德征序中所提“朔邑编户几万家”,估算当时人口约70000人。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18428户,89781人(男50321人,女39460人)。1964年,阳朔县总户数36304户。总人口167156人(男84777人,女82379人)。非农业人口14475人。1985年,阳朔县总户数51844户。总人口271739人(男138998人,女132741人)。非农业人口23588人。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阳朔县总人口308296人,常住人口272223人。民族截至2010年,阳朔县有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藏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满族、白族等十一个民族。名称由来阳朔山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绵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槊”。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经济概况综合概述2015年末,阳朔县地区生产总值108.20亿元,财政收入5.9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4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61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23.53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22.34亿元,接待游客130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0元。第一产业农业是阳朔县国民经济的基础。2014年,阳朔县粮食、肉类、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2.65万吨、2.96万吨、26.88万吨,苗木花卉、砂糖桔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6万亩、6.5万亩,专业规模养殖场达389个。全县金桔种植总面积达 18.1万亩,占全国金桔种植面积的55%,总产量21.6万吨,占全国金桔总产量的65%,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8元。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2.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1.72亿元。2015年,阳朔县水果种植面积30.18万亩,其中金桔、砂糖桔种植面积分别为18.6万亩、8.13万亩,“十二五”期末水果总产量达39.48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61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23.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7元。第二产业2014年,阳朔县补助134家微型企业379万元。完成葡萄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白沙石材加工集中区综合整治。完成工业投资8.79亿元;工业产值63.4亿元,增长10.8%,其中规模工业产值48.6亿元,增长12.6%;工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9.8%。 2015年,阳朔县工业增加值完成22.34亿元,是2010年的2.30倍,年均增长12.83%。累计实施内资项目129个,外资项目11个。第三产业1985年个体有证商业755户,零售额645万元,占全县商业总零售额的12.9%;饮食业零售额85万元,占饮食业总零售额的41.5%。2006年,阳朔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4%,旅游业税收达886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6.9%。2014年,阳朔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9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230.9万人次,增长5.1%,其中入境游客198.1万人次,增长5.3%;旅游总收入83.4亿元,增长30.4%;游客人均消费677元,增长31%。2015年,阳朔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4亿元,接待游客1304.9万人次,是2010年的1.61倍,年均增长9.97%;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亿元,年均增长26.0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3:31.1:45.6调整到21.4:38: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4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13.94%。交通编辑阳朔县城距桂林市仅65公里,有二级公路相连,南至柳州、南宁、北海,东南可达梧州、广州,阳朔至广州的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通车,在阳朔境内留有葡萄、白沙、高田三个出入口,沿高速公路可以直达桂林城北、漓江景区。水路运输上至桂林,下达平乐、梧州、广州,可常年通航,县内有码头5座。民航依托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与国内、国际大中城市相通,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现已开通航线50多条,可直航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从广州乘飞机至桂林只要45分钟,方便快捷。铁路方面,贵广高速铁路通过阳朔县并在兴坪镇设阳朔站,距兴坪漓江山水景区仅10分钟车程,距阳朔县城车程约50分钟。普速铁路运输可依托桂林通往全国各地,桂林市铁路北接京广复线,南连黔桂、桂柳动脉,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社会事业教育2006年,阳朔县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为99.9%和103.4%,辍学率分别为0.04%和2.1%,15周岁和17周岁完成率分别为100%和89.5%,小学、初中毕业年级的毕业率分别为100%和98.9%。2006年,阳朔县上重点大学录取线达91人,二本上线321人,三本上线344人,本科上线人数756人,本科上线率为39.8%;专科上线924人,本、专科上线人数达1680人,上线率为88.3%。一年来获得免费发放教科书的学生共12318人次,其中国家免费提供部分共53.19万元、县内补贴14.04万元;获得农村寄宿制困难补助费的学生共2899人次,共补贴14.49万元。全县共有中小学学生29480人(其中初中11980人、小学17500人),2006年免收杂费481.47万元。截至2009年,阳朔县共有公立学校127所(职校1所,高完中1所,高中2所,初中10所,九年制学校2所,中心小学7所,村级小学61所,实验小学1所,教学点41个,幼儿园1所);民办学校41所(其中初中1所,培训机构20所,民办幼儿园20所)。卫生阳朔县历史上医疗以中、草医为主。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陶寿刚在高田圩开设和安堂中药店。民国期间,各圩镇又先后开设过近50家中药店。至解放前夕,尚有平安堂、天元堂、熊同寿、利昌药铺、保安堂、长春圃等34家中药铺开业。1975年,投资41万元在县城北门南侧新建县人民医院,1980年竣工,占地面积7364平方米。至1985年底,有病床184张,全院分医务、护理、后勤三大科和门诊部、留医部,下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20个科室。至1985年,兴坪、白沙2个中心卫生院,福利、高田、金宝、葡萄、城关、普益、杨堤、阳朔镇等8个卫生院,共有门诊、病房7280平方米,病床107张,医疗器械一批。县直卫生机构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门诊部、留医部等业务用房共11261平方米,病床199张。截至2015年,阳朔县人民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2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中级以上职称126人。截至2015年,阳朔县妇幼保健院占地11988平方米,建筑面积5564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557平方米。有在职干部职工21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72人,初级101人,编制床位110张,实际开放床位110张。社会保障2015年,阳朔县派出555名工作队员组成99个工作组,到各村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实现2261人脱贫。建成保障性住房277套,完成12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71500户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参保工作。发放教育发展基金218.57万元。资助各类贫困学生1.33万人次904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8.92%,基金补偿13.33万人次1.098亿元。投入9000多万元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与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并派员深造。100%兑现落实计生奖励扶助257.8万元,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8.06‰。 [2] 市政建设2015年,阳朔县一期实施的山水大道(北段)等4条主干道路基工程及给排水、排污、电力、通信、燃气等管线工程全部完成,山水大道(北段)全线贯通;新城区返还安置区内11条道路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9100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80%;启动了荆凤路、神山路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了荆凤南路、荆垭隧道、抗战路南段等路段改造工程;完成印刷厂片区拆迁工作。2015年,阳朔县筹资1.48亿元对遇龙河、漓江东岸、高田至福利沿线进行升级改造。完成遇龙河示范区19个村屯1487座房屋立面改造、420座废弃危旧房拆除、7.5公里联网公路、6.2公里观光步道的修建和村道硬化、村屯绿化、县城立体绿化等工作。完成漓江东岸300多座房屋立面改造、1万多平方米村屯绿化、9公里村道硬化、8个自然村饮水净化示范工程,全力推进杨堤至兴坪步道建设。完成房屋立面改造1541户。文物古迹新石器时代遗址1960年,桂林市张益桂等在高田大坝岩、叫化岩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物陶沙片、石器、螺壳化石等。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队和县文物管理所开展文物普查,发现白沙镇扶龙村塘后山洞、葡萄乡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片、打制石器、动物骨骼化石、螺壳、蚌壳化石堆积层。古城墙址熙平县城遗址位于兴坪镇狮子嵅内,建予吴甘露元年(265年),废于南朝梁代,前后共200多年。古城遗址群峰环绕,如天然城墙。遗址中残存的古砖古瓦碎片和墙基仍依稀可见。“老屋宅”、“跑马道”的名称也还在群众中流传。归义县城遗址位于白沙镇新寨村旁。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贞观元年(627年)废。遗址为正方形,有东、南、西3门。城墙为土筑,现存高约3米,厚约6米,周长约800米。城内除东北角有2户人家和1个小果园外,其它开辟为农田,面积30余亩。古乐州城遗址在福利双桥村南漓江边数十亩稻田之处。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南为白面山,北为双桥树,西北临马头江。城墙土筑,除东西两段崩塌外,其余较完整,开东、西、北3门,城墙厚6米,高约5米,周围长700米。古城北郊,现留存有有凿马槽10余个。传为当时的马棚。古城墙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筑阳朔城垣,开四门。明、清两代继续增高完善东、西,南、北城墙。民国拆城墙以筑碉堡,至解放前夕,东城墙保全,南城墙基本完好,西城墙仅存一小段。当时县城东西约500米,南北约900米,居民不满300户。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使城区扩大数倍,面貌焕然一新。东城墙予1979年拆除,辟为旅游停车场和滨江大道,现保存南薰门和一小段城墙,青阳门照原样东移8米,城门上用钢筋水泥结构改建帜江楼。民族风俗阳朔县
阳朔是一个汉族、壮族、瑶族聚居的地方,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福利五月八节: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沸鼎,鼓角连天,十分壮观。游行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等)、体育活动(球赛、棋赛等),伴随着各种商贸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为时五至十天。节日期间(当地人称赶会期),家家酿制苦瓜酿作自家主菜和款待宾客。福利“五月八”会期的来历,传说是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安。在祭祀公公、婆婆庙的神坛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公公十分公道教育个个孝亲。阳朔县白沙镇民间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白沙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当地人亦称赶会期。六月二十三,是白沙镇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农历二月初二日,凡家中有在头年去世的亲属,至此日,所有嫁出的姑娘姐妹都携带着艾叶粑、香烛、钱纸、鞭炮、腊肉等礼品回娘家,与叔伯、兄弟共同到新坟祭奠,以示哀悼。在壮族农村尤为行。阳朔社日:阳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一般在农历二、八月间。阳朔农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说法。因为在每个村子里,不分贫富贵贱,少则十户,多则二、三十户,为了互相办理丧事,在社日中都要聚会“吃社”(每户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办理丧事立约,规定当年丧事每户对丧主助钱、粮数额,负责抬棺送葬则是义不容辞的。农村俗称“十友社”。凡不参加“吃社”的,则被开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负责料理他家的丧事。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牛的生日。阳朔乡下农民在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消灾解难,同时感谢耕牛对人的辛勤劳动。农历六月初六日,农家都备酒礼到田头地角供奉,用钱纸扎谷桶盛满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谷满仓,或是“抬菩萨”游行祈祝五谷丰登。又名鬼节,俗称七月半。壮族在农历七月初七到十四过节,其它民族农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过节。节日里,家家户户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纸袋装着钱纸、金银纸锭冥强之物,写上祖先的名讳到野外焚烧,是夜,野外烛光片片,其间人影晃动,俗称“送鬼”。农历十一月“冬至”这天,农村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家家户户早吃汤圆,晚吃油豆腐肉圆及鸡、鸭、鱼、肉、大肆庆贺。又称送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上,传说灶王爷要上天了,农村便以糖果、豆腐在灶头供奉,“送灶君上天”。供奉毕,则家人大宴,称过小年。[1]民间艺术戏剧歌乐、斋醮,是阳朔县民间最初出现的表演艺术。清康熙年间起,相继建成福利行宫戏台、兴坪武圣宫戏台、高田关帝庙戏台、县城江两会馆等24个戏台,戏曲演出颇为活跃。桂剧清咸丰六年(1856年),龙潭徐大德创办“宝华群英桂剧科班”,后人称“宝字科班”,阳朔始有桂剧正式班社。清末民初,阳朔、白沙、福利、兴坪、高田等圩镇出现“玩字班”。民国21年白沙增办“瑞英乐科班”(称瑞字科班),26年县城在江西会馆成立“寿阳剧院”。两个戏班分别在阳朔县和桂林附近各县巡回演出10多年,33年至34年因日军入侵而散班。同时,各圩镇、农村的桂剧班子也常有演出活动,桂剧有了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各区相继成立业余文工团,原有桂剧班子上演桂居4传统剧目,文化部门搜集整理传统剧目,桂剧有了新生。1957年后因演现代戏,桂剧上演不多。“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剧被认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桂剧绝迹。1976年,业余桂剧团队恢复活动,至1985年有白沙、福利、兴坪、高田等地组织了13个业余桂剧团,其中白沙、福利两镇桂剧团为半工(农)半艺桂剧团。1969年,成立阳朔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简称文艺队),属文教局领导,1979年后以演桂剧为主。县文化局开办文艺小小班两期,共30多人,培训小演员充实了文艺队。1982年参加桂林市戏剧展览周演出桂剧《包公牵驴》,获创作、演出三等奖。1985年,县文艺队共有队员44人,演员、乐队、编导、舞台美术力量较齐全,演出桂剧剧目有《十五贯》、《秦香莲》、《火焰山》、《胭脂》、《郑小姣》、《花王之女》、《徐九经升官记》等20多个。彩调彩调又称“花灯”、“调子”,是阳朔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各乡村。民国4年至25年间县境彩调已是兴盛时期,稍大村庄都有彩调班子。较有名的师傅有高田的徐老友、城关的莫乃乃等人。24年高田富绢村开办的“景发达科班”(称景字科班),是较正规的科班,学艺一年,生、旦、净、丑齐备。其他彩调班子,多是冬季或农闲排练,春节期间演出。25年后,县政府借口彩调是伤风败俗的“淫调”,曾下令禁演。新中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1951年至1956年,白沙兆村源、高田富绢村陆续开办多期彩调科班,其他村庄的业余彩调队也先后成立,至1958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112个,并掀起演唱彩调剧《刘三姐》热潮。1959年,成立阳朔县文工团,成员30人,演出剧目《拾玉镯》、《龙女与汉鹏》、《刘三姐》、《三月三》等。1960年文工团下放(解散)。1965年8月,成立阳朔县农村文艺宣传队,有15人,属县文化科领导。经桂林地区彩调训练班培训,学习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推荐的《打铜锣》、《补锅》等一批剧目,回县后深入农村山区巡回演出,传播现代彩调剧。从此,全县各业余彩调队纷纷排演现代小戏。1966年底,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县文艺队和业余文艺队停止演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彩调又枯木逢春。次年,县文化馆举办4期训练班,举行会演、调演各1次,召开全县第二次老艺人座谈会。1979年,桂林地区在阳朔县举行地区业余文艺会演,阳朔县创作的现代彩调剧《考嫂子》等节目参加演出,业余演员廖艳兰、朱贵凤获优秀演员奖。1980年召开第三次全县老艺人座谈会,县文化馆组织19人的演出辅导队到农村巡回辅导,全县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153个,队员4300多人,春节共演出375场,观众达16.0万人次。1981年、1982年,县文化局组织代表队参加桂林市曲艺会演和戏剧展览周,彩调《莲池会》获创作、演出二等奖,《打猫赔兔》获三等奖。《莲池会》演员王福荣获演员新秀奖。 1985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84个,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农闲排练,节日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话剧民国15年,县政府请上海启明新剧社在县城同乐戏院表演白话剧(文明戏),时间约3个月。同年暑假,中共桂林县支部派一个话剧团到阳朔县城,在粤东会馆演出《刘姑的处境》、《残年》等反封建长短话剧10余个,连演10天。从此,每逢纪念日各区小学便排演一些短小话剧,到桂林读书的学生也回县演出。1939年7月以后,在共产党员教师组织下,阳朔国民中学师生在县城广场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桂花姑娘》、《人约黄昏》、《一家人》等剧目。1942年,由县长组织演出《凤凰城》。 1944年、1945年,兴坪战时青年服务队和临阳联队,在游击区演出《农村曲》、《军民进行曲》、《青纱帐》等。1947年,碧莲表证中心校的教师和桂林师范实习生,演出大型新编历史话剧《林冲夜奔》和木偶剧《一个铜钱》。福利中心校师生演出历史剧《天国遗恨》。新中国成立后,县、区、学校文艺队曾演出《三代仇》、《青年一代》、《风华正茂》、《满意不满意》、《于无声处》、《一丝不苟》等话剧。歌舞剧新中国成立后,在舞台上演出的有《白毛女》、《兄妹开荒》、《蚌壳舞》、《小二黑结婚》、《九件衣》等。《蚌壳舞》曾参加自治区会演。1958年,桂林地区举行工交、财贸、农业三个系统文艺大会演,阳朔自编的歌剧《李老汉进城》参加演出。1966年,县农村文艺宣传队移植演出歌剧《红松店》、《王杰之歌》等。1975年,县文艺队创作演出七场歌剧《廖长有》和组歌《韦江歌》。旅游景点漓江阳朔段漓江是大桂林旅游区的精华,而漓江阳朔段又是漓江的精华。乘船游江,一幅巨大的立体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远处、近处、左右、水中的景色一起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好一处"群峰倒映山浮水"、"船在青山顶上行"的佳境!如果凑巧赶上雨雾,那雾涌千峰的烟雨漓江的神韵更会令你心驰而神凝。遇龙河景区漓江撞击人们感观的是一种粗犷、磅礴的震撼,遇龙河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小家碧玉似的无比的宁静、纯朴和悠闲。那里田园风光非常优美,而随竹筏的游动观赏河中及两岸景色,既悠闲又舒心,别有一番情趣。还有很多古迹:旧时的水利工程、旧县村古民居、唐归义古城遗址、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仙桂桥、最高的古石桥:富里桥及著名的遇龙桥等。古榕公园1400多年的古榕树冠婆娑优美、根须盘曲虬枝舒展。"刘三姐故居陈列室"将人们的 视线拉回到那男耕女织、粗朴艰难的远古年代。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定终身"等戏就在此 拍摄。也让我们在这千年灵树下祈祷:保佑大家心想事成、好事连连吧!而榕荫古渡、对歌台、壮寨风情楼及穿山巨岩等,会让我们感受到壮民族的聪慧、乐观与豁达。月亮山高山上部突穿一洞,近似满月,由于后面山头的作用和人们观看位置的改变,其形状大小也随着慢慢变化,酷似天上月亮的阴晴圆缺。同时又象一面高挂山头的巨大圆镜,终年映照着蓝天白云、雾雨霜雪。沿登山石级可达月洞处,在山顶向四下极目远眺:阡陌纵横、绿野葱葱、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令人襟怀宽广、心旷神怡。聚龙潭三个大的溶洞弯曲延伸于三座相连的石山的山腰山脚中,相互贯通,同时又与一条地下河相通。溶洞的另一出口在地下河露出地表的一个深潭处,酷似藏匿于山腹中的三条巨龙齐于深潭饮水。故名"聚龙潭"。洞中钟乳石形态各异、鬼斧神工、形神兼备、色彩斑斓。从山腰处步行入洞,最后乘船经地下河口出来;广西壮族山歌更为您的浏览增添无穷的乐趣。岩洞尚未全部开发,但浏览通道平整而安全,很适合老人小孩浏览。景区内还有阳朔规模最大的奇石展厅,令您在轻松、悠闲中获得美妙的视觉和精神的享受。水岩乘船或趟水经过水流潺潺的地下河,匍匐走过巨涯小洞,眼前却是肃立着无数石笋、石柱、石钟乳的巨大洞厅,投身入千年泥潭中感受那清爽和刺激,到音乐壁敲响大地的音符,于地下飞瀑处领悟平静掩盖下的恢弘与磅礴。刘三姐水上公园这里是漓江的下游终端,水流平缓、江面宽阔、翠竹婆娑、景色迷人,也是电影《刘三姐》大部分外景的拍摄地。在这里:阿牛哥的故乡渡头村,沙滩、江风、泥巴屋、小木 船,人们耳畔油然又飘荡起那不屈不挠、乐观风趣的壮乡山歌。对岸就是中国画扇之乡:福利古镇。世外桃源国家首批、也是目前阳朔唯一的AAAA级景区。在这里您无法区分,哪是景区哪是真正的田园村庄。因为景区就是村落、田园,真正的村庄、田园也是景区,无界无限... 给人一种美妙、自然、恬静、古朴、粗犷、原始的感觉。使人充分领略广西少数民族的风情和文化。蝴蝶泉置身于蝴蝶的海洋:无数的活蝴蝶在您额前身旁扇动无数把"小扇子",它们会落在您的臂袖上,会在您耳畔私磨...您可从众多的蝴蝶标本里挑一些回去自赏或送给亲友。是一处自然景观和科普知识相结合的生态游览点。另一方面:从溶洞的幽暗与狭小中直接登临山顶,眼前豁然一片光彩和空旷,这种感官刺激的巨大反差,会让您的身心获得一种释放、宣泄、舒坦的体验。青厄古渡位于著名的"骆驼过江"景点中。坐在竹排上,一边品尝小吃点心或用餐,一边与"三姐"自由对唱随口而出的山歌,那惬意哪管竹筏划向何方!夜色笼罩下的码头、江面,竹排上灯火点点,纯朴、甜润的歌声在山水旷野间萦绕...... 啊,久违了,绿岛小夜曲!兴坪景区是漓江的精华。兴坪是阳朔最古老的圩镇,在古代是阳朔的门户。在老街里很多古迹依稀可见。镇旁的老寨山半枕漓江,山顶有日本友人建的友好亭,登顶俯瞰漓江和古镇全景:山环水绕、屋舍参 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附近的渔村因孙中山、克林顿等中外名人的到访而声名远播,周围环境静洁、景色优美。村中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青石小巷、拱门鼓楼、青砖乌瓦、飞檐翘角、马头墙、雕花窗,昭示着昔日此地的富庶;也让人们一睹明清时期江南桂北古民居的建筑技艺和风格。印象·刘三姐是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景区的核心工程。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任总导演。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以及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加上自然天气、景象的即时加入:有时清风竹林轻吟、月光披洒,有时细雨迷朦如纱、烟雾缭绕......使演出充满神奇的魅力和无穷的新意,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水园集山光水色和文化古迹于一体。有历代石刻数十处,其中有著名的"带"字碑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诗碑。登临当年孙中山、周恩来、尼克松等曾造访的鉴山楼极目远眺、到迎江阁感受那"一窗一景、八景各异"的美妙奇观;琢磨巨字石刻"带"字所包含的"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的深远笔意。特色产品土特产柿饼、沙田柚、板粟、金桔、酸梅、冬笋、香菇等。金桔素以“皮薄、色黄、味美”着称。1997年被评为广西优质果品一等奖。2001年沙田柚、金桔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沙田柚 数广西容县沙田所产最为出名。桂林市临桂县、阳朔县一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与容县沙田村的土质类似。种出的柚子无论形、色、香、味都和沙田村产品差不多,因此人们把临桂县、阳朔县一带产的柚子,也统称为“沙田柚”了。沙田柚是广西最名牌的水果之一,二百多年前,广西容县沙田村最先种植,因此称做沙田柚。沙田柚有“天然罐头”、“水果珍品”的美誉。沙田柚作为广西传统的出口果品之一,早在30年代就远销中国香港、南洋、欧洲和美洲等地,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强。阳朔金桔以白沙镇的金桔为主,特别是古板村的金桔以皮薄、色泽鲜艳、味甜果大,且口感好而着称。白沙金桔主要从白沙镇农副产品市场源源不断涌出。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阳朔大片金桔林是个聚宝瓶,白沙镇农副产品市场是瓶颈。如果没有广大果农的大量种植,大量售出,“聚宝瓶”名存实亡;而有了大量的金桔,白沙镇农副产品市场这个瓶颈没能发生充分的作用,“宝物”也会变成一钱不值。只有处理好种植和销售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工艺品广西阳朔旅游工艺品花样繁多,格调迥异,千姿百态,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满足各个层次的游人商贾的需求。如工艺画扇、绣球、镇纸、碑拓、假山盆景、竹木手杖、雕工艺品、文化衫等。工艺画扇:游客在游览西街及各景点时都可以看到各种不同规格和不同图案的画扇。文化衫:在纯棉的文化衫画上阳朔风景或用中文、英文写上人们喜欢的词句,是阳朔工艺品市场始终畅销不衰的特色产品,是阳朔传统工艺品。镇纸(压条):是风靡全国的装饰艺术品。是用阳朔当地产理石制成,上面写有各种各种名言、警句。造型美观高雅。美食阳朔美食啤酒鱼
1)阳朔田螺酿:这里的田螺非常特别。首先是大,最大的差不多有乒乓球大小了;其次是它的味道,完全不像螺肉本身的味道。里面的肉并不全是螺肉,而是先把螺肉掏出来,混合猪肉、香菜及其它调味品一起剁碎,再填入螺的空壳里混合汤汁一起烧制。2)漓江啤酒鱼:阳朔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大名如雷贯耳,如果不试一下就真的枉费到此一游。啤酒鱼有点像川菜中火锅鱼的做法,先把鱼在油里煎一煎,再放啤酒及各种调料烧制而成。烧的器具很特别,鱼放在一个平底的盘子里,盘子下面是一个盆子,放了些水,再下面才是火,而不像是川菜火锅直接将锅放在炉火上面。这样上面的鱼不易烧糊且受热均匀,入口果然鲜辣可口,无一丝鱼本阳朔县
身的腥味。对了,一定要吃带鳞的,正宗的啤酒鱼,鱼鳞都炸得非常脆,好吃极了。3)全州黄闷禾花鱼:禾花鱼即稻田里放养的鲤鱼,因鱼喜欢吃飘落在水面上的禾花而得名。4)荔浦芋扣肉:吃起来也有讲究,一般是一块肥肉一块芋头,芋头很粉很面,冲淡了肥肉的油腻味,让人感觉痛快。5)桂林荷叶鸭:用莲藕塘里生长的青青莲叶,包裹鸭子,制成菜肴,清香可口,是一道“肉质酥”、“味清香”、“炸蒸型”的菜。2022年1月,桂林市2021年市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出炉,阳朔县2021年实现GDP116.66亿元。[7][9]
2021年5月29日,桂林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阳朔县常住人口273124人。[5]
2020年7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3]
2020年8月,阳朔县入选“2020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以总评分94.13分排名第3位。[4]
2021年7月,“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发布,阳朔县排名第36位。[6]
2022年6月,位居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5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