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下面是我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欢迎阅览。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怎么由来的呢?故事详情如下:
马谡失街亭,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其次,马谡的死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至少值诸葛亮用人不明,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样这一招可理解为杀鸡给猴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并未听取;但尔后街亭一役令诸葛亮明白其先帝意思。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但其实在不同的文本中,马谡的结局都是不一样的,但不能否定的是,在街亭失守之后,注定了马谡的结局并不会太好,更是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在三国中,我们明显看出两人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但最终诸葛亮还是忍心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背后的秘密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派王平为先锋,助马谡镇守街亭,抵御张郃的攻击。本来诸葛亮的安排是很好的,没有想到马谡竟然自以为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安排,舍弃水源,上山扎营,导致直接被张郃不战而胜,而最后只有马谡和王平等少数人安全撤离。就因为这件事,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其实在马谡战败后,同一本史书,也就是《三国志》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1、《诸葛亮传》&《王平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谢天下;
2、《马良传附马谡传》:马谡在监狱“物故”,死在了监狱中;
3、《向朗传》: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被诸葛亮免官。
虽然看起来这似乎是有矛盾的,但连起来看则不然,在战败后,马谡畏罪潜逃被好友向朗收留,但还是被抓到监狱里,最后被诸葛亮在监狱杀死。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是非常不舍的,要知道马谡虽然和诸葛亮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两人也有师生一般的情谊。
马谡在监狱之时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公您视我就像儿子一般,我视明公就像父亲一般。希望明公能深深体察舜帝杀了鲧而起用大禹的大义,使得我们的交情不因此事而变淡。我马谡虽死,在黄泉之下也没有遗憾了。”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祭拜,对待马谡的遗孤也如同往常一样。后来丞相府留府长史蒋琬到了汉中,对诸葛亮说:“昔日楚王杀了子玉,作为敌人的晋文公非常高兴。如今天下未定却诛杀马谡这样的智谋之士,这不可惜吗?”诸葛亮听后,脑中又想起了那位挚友,哭着说:“孙武之所以能制胜天下,是因为他用法严明。故而杨干乱行,魏绛诛杀了他的仆人。如今四海分裂,战争才刚开始。如若视军法如无物,那还拿什么讨伐贼子呢!”
可见,诸葛亮与马谡的情谊是非常深厚,马谡虽然罪过极大,但诸葛亮还是顾念情谊,没有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斩首示众,而是让他在狱中死亡。诸葛此举,也算是仁至义尽了。马谡虽然是死在狱中,但终究是被朝廷下令杀死的,所以这与《诸葛亮传》的“戮谡以谢众”、《王平传》的“丞相亮既诛马谡”其实并不矛盾。
马伯庸先生的短篇小说《街亭》是关于街亭之战的脑洞,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与马谡同为丞相府参军的费祎,因妒忌马谡,联合王平一起在街亭搞事。马谡虽然是在山上扎营,但也让王平去守卫山上的水源,然而王平莫名其妙的丢掉了水源,导致军心涣散,蜀军大败,王平却因此得以加官并得到重用。马谡入狱,多方辗转,逃亡至向朗处,渐渐得知事件的真相。原来一切都是费祎和王平两个人搞的鬼!多年以后,已经年迈的马谡出现在姜维的面前,施展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计谋”,将费祎送上了鬼门关。
当然,马伯庸写的只是一个故事,他从来没有说这就是历史的真相。然而这个故事还再次触碰了我长久以来对街亭之战的一个困惑:为何深明兵法的马谡,不知道水源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试着用史实文字来解答这个问题,可能答案很简单:马谡太慌了。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举措烦扰,可见从参军到统帅的这个转变让马谡很不适应,他已经方寸大乱了,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在南中气定神闲的优秀参谋了。我个人猜测,除了初统军队带给他的慌乱,还有一个让他局促不安的原因便是张郃。不仅因为张郃是曹魏宿将,更因为张郃来的非常快,而且他还带来了五万步骑。
为何说张郃速度非常快呢?据《明帝纪》记载,诸葛亮于建兴六年(228年)的春天出师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响应了诸葛亮。然而曹睿在当年的二月十七就到了长安,可见曹魏官方对诸葛亮北伐的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街亭地处陇山的山口,是陇西与关中的门户,此地的得失,自然成为了诸葛亮北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守住街亭,诸葛亮便可切断陇西与关中的联系,从此开始他经营雍凉的大计。当时未有投降的陇西太守游楚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他对前来攻打陇西的蜀国统帅说:“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当时游楚已经在陇西地区待了十几年,很明显他也看到了“断陇”的重要性。
我们同时也可以料想,张郃到达街亭的时间与马谡到达街亭的时间相差无几,马谡根本没有时间在山道安营扎寨,只得上山安营。然而因为他方寸大乱,导致在水源方面出了问题,从而才有了“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