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首、颔两联写“哀悼”,重点写刘道一的牺牲与革命的挫折,后颈、尾两联堪称“豪祭”,着重写内忧外患的形势和对革命的信心。
首联“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孙中山首先想到的是刘道一生前发动武装起义的三楚地区。孙中山说,湖南湖北一带地区,在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占很重要的地位。它地形险要,开展革命活动极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刘郎一死,使宏伟的革命计划落空了。开头两句诗既见一位革命家对革命事业高瞻远瞩的襟怀,又充满着对死难者无限惋惜、哀悼之情。一个“雄”字,一个“空”字,一开一阖,一扬一抑,含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字字句句铿然作金石声。
颔联紧承首二句,伸足自己的深悲剧痛:“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刘道一遗留下来的革命重担是十分艰巨的,有哪一个能像他一样慷慨激昂地抛头颅、洒热血呢!孙中山先生极口称赞刘道一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叹这种热血男儿的难得,同时也就倾泻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
颈联“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诗人描绘了一幅外患内忧交相煎迫的景象:边地战马在秋风中嘶鸣,塞上烽火熊熊燃烧,外国帝国主义正虎视眈眈,,伺机入侵;而国内满清政权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政治腐败不堪,人民流离,哀鸿遍野。此时此际多么需要革命志土奋起救亡图存,而恰在此时,刘道一同志与他的同志永别了,令人怆然涕下。笔墨酣畅饱满,情思悠悠不尽。
尾联从眼前的沉痛一笔宕开,描绘一幅革命胜利的前景:“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莫公。”刘道一同志,安息吧!有朝一日,同志们将推翻满清,直捣黄龙,把酒洒在大江之上祭奠你的英灵!
该诗多处用典取事,但都自具特色而耐人品味,令人激赏。孙中山就于诗中妙手巧借典籍史事化为己用,遂能以少许语言表达深广意蕴。其用典取事有三大优点:一是熨贴精当,饶有情韵。如“三楚”“哀鸿”等,字里行间蕴藉着丰富的潜台词,体现了“篇中有余味”“句中有余意”和“神余言外”的高超要求,却都恰切、新鲜,于全诗的整体意境中显得圆润而条贯。二是避直就曲,富于造型感。如“神州落日”“痛饮黄龙酒”等,都是意象生动、形态鲜明的用典佳例。以“黄龙”一典而言,由于岳飞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此典一用,立即在人们面前再现出一队队威武雄壮、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百姓拥戴的将士形象,令人眼明心亮,豪气顿生。三是大胆反泼,妙化新意。古人诗词中“临江酾酒”本是常事,但那只是一般地浇酒祭江,藉以倾发其抑郁情怀,往往带有消沉的色彩。而孙中山却以“横揽江流”这矫健豪雄的气概英姿,一反“临江酾酒”旧典的迟暮之气,并进而一扫古往众多吊亡诗词哀悯凄戚的感伤色彩,做到了在借典用事上能“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总之,此诗于沉雄,悲壮中焕发出激越、磅礴、浩瀚、高兀的阳刚美。[4]
刘道一是留学日本的湖南籍学生,同盟会会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他被派回湖南秘密联络会党发动革命。此年12月4日,萍乡、浏阳、醴陵三地武装起义爆发,声势浩大。清政府十分惊惶,调集湘、鄂、赣、苏几省军队前往镇压,起义军苦战一个多月,终以力量悬殊失败,刘道一被捕牺牲。他是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留学青年,革命党人无不悲痛,纷纷写了悼念诗文,这首诗是孙中山为沉痛哀悼死难烈士写的一首诗。[2]
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诗中对革命志士为国牺牲表示沉痛的悼念,并表示要努力奋斗,完成先烈的遗志。作者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坚定不移的斗争意志。诗歌感情深挚,格韵俱高。[5]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曾化名为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孙中山早年接受过西方教育,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其原在香港行医,目睹国危后开始弃医救国。孙中山曾寄希望于李鸿章能够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无果后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改组为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促进共和而主动让位于袁世凯。为维护革命成果,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在受到军阀背叛后,孙中山转向联俄、联共的道路,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组建了黄埔军校。
1925年,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1] 张正吾 陈铭主编 . 近代诗文鉴赏辞典[M] . 北京 :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 . 409 .[2] 陈默著 . 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M] . 北京 :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 . 274 .[3] 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 .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 岭南历代诗选[M] . 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553 .[4] 贺新辉主编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M] . 北京 :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 . 48 .[5] 陈永正选注 . 岭南历代诗选[M] . 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 . 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