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非常神秘的动物。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们。但不论在哪里,蛇的出现都会吸引人们围观,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复杂的恐惧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在人们心目中,蛇总有几分诱惑力。蛇属爬行纲蛇目,冷血动物,大多数无毒。现在还能在野外见到的毒蛇有竹叶青、原矛头蝮(烙铁头)、尖吻蝮(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等。眼镜蛇分布在我国云南、贵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特征较为明显,各类介绍它们的资料也较多。竹叶青有“美女蛇”之称,极具观赏性。体长60~100 cm,显著特征是头背都是小鳞片,通体绿色,体侧有白色纵线,眼睛红色、黄色或者绿色,尾背及尾尖焦红色。竹叶青喜欢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在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竹叶青是常见的毒蛇,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为28mg左右。捕食鸟、蛙、鼠类,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为卵胎生,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铁头,四川有些地方形象地称为“笋壳斑”,现在较为稀少。显著特征为头呈三角形,上颚骨短而高,附生一对弯曲的毒牙,闭嘴时平卧口内,随同张口而竖立。体背面为棕褐色,在背中央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纹斑,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纹斑下面还有不规则的小斑纹,腹部为灰褐色,有许多斑点。栖息于山区森林、丘陵地带,在通风凉爽或阴暗处,喜欢夜里出来活动。捕食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蛙、蜥蜴、鸟等。
对于喜欢野外活动的人,需要提防的危险动植物尤以毒蛇最具代表性。毒蛇很少主动攻击人,大多时候,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毒蛇身体时,它才咬人。不幸被毒蛇咬伤,千万不要惊惶失措地奔跑,伤口部位尽可能放低,保持局部的相对固定,以减慢蛇毒的吸收;用绳子、布带、稻草等,在伤口上方几厘米处结扎,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用清水、冷开水或肥皂水迅速冲洗伤口,同时立即去附近医院治疗。当然,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的是,如果这时正好一个人在野外,就真的很危险了。即便是被有毒的蛇咬伤,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关系,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之中,也只有个别人中毒症状比较严重,有生命危险。
分布在海南、云南、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安徽、江两、浙江、广东、甘肃、广西、福建;国外见于尼泊尔、越南等地。全世界3000种毒蛇中仅约15%被认为对人类是有毒的。在美国约有25种蛇是毒蛇或有毒性唾液分泌物,除阿拉斯加,缅因州和夏威夷外,其它各州的毒蛇都是本地的。在美国虽然每年大约有8000多人被毒蛇咬伤,但其中毒蛇(5张)死亡者每年不到6人,大多数为儿童,老年人,某些宗教派中耍弄毒蛇的教徒和未治或治疗不力者。大多数是被响尾蛇咬伤而且几乎所有死亡者均被响尾蛇咬伤所致。被其它毒蛇咬伤的大多为铜头蛇和少数的棉口蛇(一种水中的噬鱼蛇)。珊瑚蛇占所有蛇咬伤的<1%。每年被动物园,学校,养蛇场,业余和职业养蛇者所收养的进口蛇咬伤约100例,多数被咬者为男性青年,其中50%是中毒的,而且多发生于故意玩弄蛇或使蛇恼怒的时候,咬伤的部位以四肢为最常见。
蛇毒是复杂的物质,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虽然酶起着重要作用,但一些更重毒蛇(竹叶青)(5张)要的蛇毒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大多数蛇毒成分似乎与受害者多种生理受体部位结合,因此武断地将蛇毒分为"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心脏毒素"是肤浅的,可能导致临床判断的错误。
大多数北美颊窝毒蛇(响尾蛇)的蛇毒所含的毒性蛋白成分可引起局部和全身作用。这些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损害,血管损伤,溶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样(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见下文)和肺,心,肾及神经病变。响尾蛇蛇毒可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使电解质,胶体和红细胞通过血管壁外溢到被咬部位和其它器官(如肺,肾,心以及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初为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浓缩。后来,血液和体液集中到微循环而导致休克,低血压和乳酸性酸血症(lacticacidemia)。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可增加心脏和肾脏衰竭。在严重响尾蛇咬伤的病例,可见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
澳洲内陆太攀蛇
2
第二名:King BrownSnake
中文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大洋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棕伊澳蛇(4张)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棕伊澳蛇
3
第3名:Taipan Snake
中文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太攀蛇
4
第4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文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东方虎蛇
5
第5名:Tiger Snake虎蛇
中文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卵生。
6
第6名:Black Tiger Snake
中文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Ater黑虎蛇
分布:澳洲东南部-塔斯梅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丛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黑虎蛇
7
第7名:Death Adder
中文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死亡蝮蛇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死亡蝮蛇
8
第8名:WesternBrownSnake
中文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贝尔彻海蛇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虫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西部拟眼镜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