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辛弃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中国古代的文人和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竹林七贤”的刘伶嗜酒如命,被人誉为“醉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一生三大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而到了唐朝更是出现了“饮中八仙”,个个都是诗中豪杰,酒中英雄。
这些诗人醉后,有的裸衣狂奔,有的露宿街头,有的摇摇晃晃,落井而眠,让人不得不感慨无论怎样风光霁月,飘飘如仙之人,醉后都是形象尽毁。
其中最搞笑的当属辛弃疾了,他喝醉后,居然扶着松树,问道:“我到底醉成什么样子”,甚至还因此捣鼓出了一篇千古名作,不愧是大文豪啊。
这首词名为《西江月·遣兴》,全词如下: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也是一名致力于恢复大宋江山的“主战派”。
可惜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辛弃疾这些主战派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这首词写于他闲居瓢泉之时,借酒消愁。词中既体现了一个文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又有抛却烦恼的旷达不羁,语言生动活泼,堪称千古名作。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喝酒就应该尽情含笑,哪有功夫忧愁呢?
这里本是写饮酒之乐,可是一个“且”字却说明了他是强颜欢笑。
这样的欢笑比哭还悲伤。
罗隐曾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他落第后的自暴自弃之语。
而辛弃疾做不到,即使被排挤,闲居山林,他依然想着上阵杀敌,收复河山。
连酒都不能让他忘记这份愁闷,可见他的心是有多沉痛。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句表面是说古人的书,完全不可信,实际是在抒发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辛弃疾主张收复失地,维护宋朝领土完整,这本是合乎书上所言。
但他的主张却被朝廷否定。
是书上的内容错了吗?当然不是,错的是当朝统治者。
若是辛弃疾清醒之时,想必是说不出这样的话,这种大逆不道之语,也只能借着酒醉倾吐一二了。
都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如果有选择,我想辛弃疾应该更愿意做一个驰骋疆场的勇士,而不是赋闲在家的文人。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他只能借酒消愁。
这首词的上半阙尽显诗人抑郁不得志的愁闷,然而下半阙的醉态描写却令人忍不住发笑。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日喝着喝着,就不小心喝多了,醉倒在松树旁。他将松树看作了人,问道:“我到底醉到了什么程度”。
恍惚间,他甚至觉得松树似乎要来扶他,于是伸手一推,并喝到“一边去”。
短短几句,一个醉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惟妙惟肖,生动活泼,让人看了满头黑线:原来你竟是这样的辛弃疾。
他将松树看成人,甚至对着它自言自语,可见这不是微醺,而是酩酊大醉啊。
都说花看半开,酒喝微醺,最是美妙。
可如若不是愁苦难解,辛弃疾又怎会如此放浪形骸?
这首词名为“遣兴”,表面写的是闲居的悠然自得,实际却是愁苦难解。
下半阙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醉后的形态,让人觉得好笑之余也从中体会到了诗人那种“愁”。
有人说每个嗜酒的人,心里也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过量饮酒,伤身又伤心。
不知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