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信

时间:2023-05-02 09:28:46编辑:奇闻君

至今说法不一,它曾被称为化觉寺巷、花角巷,还有老户说因“滑脚”转音而来。化觉巷由4条不同走向和宽度的小巷互相连接所组成,老住户说它是西安回坊中最大的一个里坊,这里有著名的西安清真大寺,当地的老户大多世代居住于此。

巷名究竟是化觉、花角还是滑脚?隋唐时期,化觉巷所在地大致位于皇城内的尚书省内北隅。当时,尚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称尚书令,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清光绪年间的《西安府图》中将这里标示为“花角巷”。民国初年改名为化觉寺巷,民国西安市区地图中将大清真寺标示为“化觉寺”。有关“化觉”和“花角”的来历,说法不一。相传,因这里的清真大寺建筑宏伟、牌楼斗角精美绝伦,俗称大寺为花角寺,又因大清真寺在此,取感化、感悟之意得名化觉巷,解放后省掉寺字,称化觉巷。世代居住在化觉巷的安守信老先生说:“相传,过去这里的街道都是土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水和泥,一不小心就滑倒了,于是就叫‘滑脚巷’,后来叫成了化觉巷。”

四条小巷蜿蜒相连组成化觉巷,化觉巷不是一条主街,它蜿蜒穿插在北院门、西羊市和北广济街之间的居民区中,确切地说,化觉巷是这一片地区中所有小巷道的统称,当地人也用化觉巷来泛指这一整片区域。81岁的老住户安守信说:“西安回坊中最大的一个里坊,就是化觉巷。”化觉巷辖属北院门街道化觉巷社区,1966年改名革命一巷,1972年恢复原名。

南北巷

现在的化觉巷由4条互相连通的巷道组成,其中有两条较大的主要巷道,一条南北向,北头在西羊市东段,巷道基本与其东的北院门平行,南段西侧有大清真寺的东墙,清灰的高墙上砌着各种华丽的砖雕,为小巷增色不少。巷子向南延伸快到鼓楼时,向东拐过一个直角,呈东西走向,再与北院门南口相交,我们所熟悉的化觉巷彩绘大牌楼就在这个巷口。这条巷道现在已经被打造成了旅游纪念品一条街,下有青石铺路,上有雨棚遮挡,游人穿梭。

东西巷

化觉巷的另一条主巷道是东西向的,西起北广济街,东接南北街的中段。比起旅游纪念品一条街,这条巷道冷清不少,里面零星开着几家店铺,其南侧几乎被大清真寺的北墙占据。不过,这条巷子比南北主巷宽阔许多,大清真寺的大门现在也开在其东口。

社区巷

除了两条主要的巷道,化觉巷还包括两条更细小的巷子。这两条毛细血管一般的小巷,在民国西安市区地图上被明显地表示出来,但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了,坊外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其中较长的一条南北向,北起西羊市中段,在化觉巷南北主巷西边,南到大清真寺北墙,街宽约2米,化觉巷社区就在这条巷子中。由于巷子狭窄,住户的楼房遮挡了阳光,使巷中显得有些昏暗。另一条便是“一线天”。

一线天

另一条小巷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西起化觉巷南北主巷中段,东到北院门。街宽不足1米,仅容一辆脚踏三轮车通过,两边住户盖起楼房,仰望头顶,仅见狭窄的一线天空。

短巷

民国西安市区地图上,化觉巷还有一条分支,其西口在北广济街中段,向东延伸,再向北转,直通大清真寺南墙,顺南墙西行,再北拐,延寺西墙北行,与化觉巷东西主街相连。这条小巷现在已经消失,唯有其北口寺西墙外处,还有一小截短巷。

历史沿革

化觉巷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化觉巷清真大寺了。历史上,这里曾称礼拜寺、清修寺、东大寺、化觉寺等,现通称西安清真大寺。化觉巷清真寺内保存的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敕修清真寺碑》中记载,此寺“自隋唐迄今历千载余,敕建七次”。有学者认为,清真寺不会早在唐代就兴建于长安宫城附近。陕师大副研究员史红帅在《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中写道:“通过对现存碑刻的比照分析可知,宋代长安城中已随回族的聚居而在西北隅兴建了化觉巷清真寺。”到了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敕修化觉巷清真寺,敕谕中将其与首都南京城清真寺相提并论。明景泰五年(1454年)至六年(1455年)间,由西安府署、咸宁县署等主持重修,嘉靖元年(1522年)由秦王主持重修。可见当时从皇帝、藩王到地方政府都对化觉巷清真寺的重修予以大力支持。

建筑格局

仍保存着明代的建筑和格局。大寺中轴线东西向,南北宽50米,东西长250米,面积约为12500平方米。寺院自东向西有四进院落,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寺内主要建筑楼台亭殿沿中轴线有序排列,前后贯通。伊斯兰细部建筑风格与传统四合院式的整体格局结合于清真寺中,成为西安城中极具特色和观赏价值的城市景观。主要建筑有牌楼、牌坊、敕修殿、省心楼和礼拜大殿。其中的礼拜大殿建于明初,是寺内建筑的精华。化觉巷清真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老清真寺之一。1956年,该寺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是全国重点宗教寺院。

化觉巷小学

化觉巷清真大寺里过去有个小学,叫化觉巷小学,马赛英就在里面上的小学。学校的大门就是现在大寺的入口,而当时做礼拜的大门在西边,现在已经封上。马赛英说:“寺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小学,寺里的平房是教室,空场就是操场,我们在里面玩铁环、跳皮筋、跳绳。解放后这个小学一度还在,后来就合并到其他学校了。”

马赛英老人世代居住在化觉巷,她在化觉巷出生,出嫁前一直生活在这里。她记得小时候巷子里没有卖东西的,都是住家户,她说:“小时候在巷子里奔跑玩耍,很安全。”马赛英家住在连通北院门和化觉巷南北主巷的“一线天”小巷中,小巷里除了马家,还有金家、白家。她1953年结婚,从此离开了化觉巷,住到了北广济街,直到结婚前,巷子里只有一两家杂货铺,再无任何店铺。马赛英老人记得,解放前的西安市公安局通到化觉巷,在化觉巷南段有个门,那是个高门楼,她说:“有一次我在巷子里玩耍,一个警察下班出来,骑着自行车撞了我,至今头上还有个疤痕。”

过去巷子里都是清一色的传统四合院。安守信老人住在化觉巷232号,这座小院是西安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合院,前后两进深,砖木结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安家小院获得了挪威和中国政府的资助,双方合作,老宅得到了修缮,2000年5月,安家院子的修缮保护工程完成,2002年这座小院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是西安市目前获奖档次最高的古民居,具有极强的标本意义。安守信说,过去北院门、西羊市、化觉巷一带,不论商铺还是住家,都是清一色的传统四合院,后来人口增加,住户们逐渐把平房改建成了砖混的楼房,化觉巷里现在只有安家小院一座老宅院了。安守信说:“化觉巷共有3户安家,除了我们家,还有一户安家,和我们祖辈是一家,有血缘关系,但很遥远了。过去巷子里还有一户安家,是清代晚期从南京迁来的,现在其后人已经不在巷子里居住了,这户安家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因跟我们同姓而‘联宗’,也就是名义上是一家了。”

马、赵、刘也是巷子里的大户,这三家的根子都在化觉巷,后来人口众多就逐渐搬出去居住了。安守信说,马家不仅是化觉巷的大户,还是整个回坊的大户。赵家人口也多,大概有200户,光绪年间,赵家有个赵花凤考中进士,在四川做官,成为巷子里的名人。化觉巷的这家刘家被称为“大刘家”,因为他家人口非常多。

化觉巷里的能人很多,除了进士赵花凤,巷子里的白家光绪年间出过一位进士,名叫白云鹤,也在四川做官。解放后,从巷子里走出去的马睦生担任第六区副区长,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守信老先生说:“还有个名人马平甫,是化觉巷清真大寺最后的总社头,所谓社头就是主管清真寺社事的人,相当于现在寺管会的主任。他们家的房子高大,从北院门一直通到化觉巷,是官宦人家,回坊有句俗语‘马家的房,高家的墙,米家的金子拿斗量’,这个马家就指的是马平甫家。”解放后,马平甫曾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等。

商贩云集

安守信的记忆里,化觉巷的路面宽窄没变,只是过去是土路,下雨下雪泥泞不堪,要穿木屐,不然泥水就会埋了脚。安守信说:“过去化觉巷里都是住家户,只有一个杂货铺,里面卖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日用品,还有些挑扁担的小商贩,卖些粉汤羊杂之类。解放后,街道两边的老房子逐渐被改造成了楼房,现在所有的门面房,过去都是住家户的街墙,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把街墙打开,开起了门面房。现在在巷子里开店的几乎都是外地人租的当地的门面。”

牛马经纪人

马家和刘家曾是牛马买卖“经纪人”。在化觉巷社区的帮助下,记者采访了几位老住户,81岁的马赛英老人说:“在化觉巷,马家是大户,粗略地统计一些,应该是人数最多的,化觉巷的老户都称呼马家为‘蚂蚁虫’家,来形容马家人口兴旺。马家在化觉巷居住的时间很长,马家的家族分了很多个分支,分别住在化觉巷的不同位置,其中最古老的一户在古玩街的北段。”

马家和同是巷中大户的刘家,世代都是牛马买卖中的“经纪人”。马赛英说:“过去回坊的人,要么是做生意的,要么就是牛马经纪人。解放前,西安买卖牛马的大市场在北郊,小时候父亲带我去过东新街的一个较小的牛马交易市场。经纪人逢牛马交易日到市场去,帮助卖家找买家,或者帮着买家找合适的卖家,并在买卖双方之间帮助谈价钱,从中收取些手续费,相当于现在的中介。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牛马经纪人,但是爸爸喜欢读书人,让哥哥读书上学,我哥哥是大学毕业。旧社会,我一个女孩儿,父亲也送我去读书,上到初中毕业。”

地道老陕

老安家是地道的“老陕”,安守信老先生说:“我家在化觉巷究竟居住了多少代,已经无法说清,很古老的时候就在这里。我能数得清的,安家在此居住了八代,我是第五代,我下面还有曾孙。家谱上记载,清乾隆时期,高祖父修建了化觉巷的安家宅院,在高祖之前,安家也一直居住在这里。西安回坊的住户有的从南京迁来,有的从安徽迁来,但我们安家是地地道道的老陕、老西安。我们家的人都是高鼻梁、深眼窝,有可能祖上是从阿拉伯国家迁来定居的,现在已经没法考证。”

安守信的高祖在乾隆年间做蜡烛生意,生意做得很大,据说西北五省的蜡烛生意都是他来控制的。有钱之后就修了家里的房子。曾祖父安鸿章是清真大寺的总社头,那时清真大寺有12个社头,1个总社头,因为家中当时条件还比较好,清真寺里有些花销,也要社头自己掏。安家的高祖留下来相连的“连四院”老宅,安守信老人居住的老宅院是中间的一院,其北边还有一院,南边还有两院。北边的一院房前半院1965年卖掉了,后半院仍保留着,现已无人住。南边的两院中卖掉了一院,还有一院现在住着安老人的侄子侄孙。

上一篇:顾湘

下一篇:熊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