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朝阳街位于沈阳方城(盛京古城)内,北起大北门与大北街相连,南至大南门与大南街相接,位于沈阳故宫东侧,是盛京城内“井字路”之一。朝阳街建于清朝初年,原来分称大北门街和大南门街,后统一为朝阳街。
繁杂氛围掩映下的中街,很多内容可以被人群以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淹没掉。它已经不再仅仅被视作一条商业街,而是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整体,所有的街路、建筑全部被移动的人群和爬行的车辆淹没,包括那条曾因东三省官银号而著称的朝阳街。
与绝大多数街路不同的是,朝阳街的名字与它的过往似乎毫无关联,如果按照这一原则的话,想必这一条街路应当更名为“金融街”更为恰当。可再高亮度的灯泡与挂在太阳下也必将黯然失色,朝阳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站在中街的面前大肆宣扬自己如何辉煌的过往的,于是索性丝毫不加粉饰,庸庸碌碌地躺在那里。
沿着朝阳街自南向北一路走来,古建筑乱了人眼,就在人们的好奇心将被消磨殆尽之际,路东的一处灰色建筑敦实地扑面而来,你甚至不会多看它一眼,尽管它如此气势恢宏。过于沉稳的色调,顺着那些流逝掉的历史,被涡流一带而过。这正是朝阳街上迄今保留的古建筑之一——东三省官银号。
东三省官银号,从这非古非今的名字里,不难读出它生成的年代。关于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清末民初。
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感到:“奉省自经兵燹,商业萧条,银根甚紧,以致市面周转不灵,若不设法维持,恐有江河日下之势。 ”遂于当年十一月一日奏准,创奉天官银号,资本金由省库拨30万两沈平银,另有一小部分商股约几万两,称官商合办,以银锭和银元为基础发行纸币,地址在盛京城内钟楼南路东原德兴永门市房。
1907年,新任钦差大臣陆军部尚书衔都察院都御史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徐世昌与亲命副都统衔兼军部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奉天巡抚部院唐绍仪给奉天官银号批:“呈悉该号(奉天官银号)现经发行东三省大银圆自应将奉天官银号字样改为东三省官银号以符名实,应俟随后奏咨立案。至该号资本金先后发银六十万两暂仍其旧,俟将来再行扩充,仰即遵照缴。”后于九月奏准,把奉天官银号推向吉、黑两省。
1909年,奉天官银号正式更名为东三省官银号,同时发还商股,改为官营,兼理东三省金库事宜,并由钟楼南迁至北大门里公议商局旧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三省官银号,并将其抢劫一空,更名为满洲中央银行奉天支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东三省官银号又被改名为中央银行沈阳分行;1948年,更名为东北区人民银行;1958年,原东三省官银号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沈河办事处;1984年,这处伫立了百余年的老建筑,终于历经了多达6次的更名风波,固定为现如今的中国工商银行沈河支行。
随着名字的不断更迭,在那个动荡多变的年代,这座建筑几经易主,将一世繁华留在了东三省官银号的名字上。
对于东三省官银号为何建于此地的问题,其中原因多数是因为中街,作为过去老沈阳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为了方便商贩们存取银两,于是东三省官银号应运而生,紧随其后,一些小规模的钱庄也开始在朝阳街上不断兴起,累计多达六家。这样,朝阳街开始演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金融街。
直至现时,朝阳街不但抹去了金融街的名字,甚至连昔日那些与钱庄有关的印记也难寻其踪,唯独剩下东三省官银号这一处老建筑,它披着灰色的外衣,蹲隐于繁华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