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很多人都知道是诸葛亮发明了馒头、绊马钉、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还有人戏称这是诸葛亮的“四大发明”。其实这四大发明,有一项是得不到专利认证的。
在四大发明之外,诸葛亮还有一项发明,那才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也正是这项发明,让当时的蜀国百姓吃上了饱饭,现在美国阿拉斯加人却用这项发明来捕鱼——央视纪录片显示,阿拉斯加人不用动手,每天都能用它抓一船鲑鱼。
根据正史和民间传说,我们可以总结出诸葛亮的五大发明,只可惜这五大发明之中,有两项被人误解了,而最重要的一项发明,一直沿用到现在,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被人误解的第一项发明,是馒头,因为当年的馒头改名了
馒头是北方人最长吃的主食,很多人拿起馒头就会想起诸葛亮。但是此馒头非彼馒头,咱们吃的馒头,还真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有馒头了,只不过名字不叫馒头,为了方便起见,咱们还是称之为馒头而不叫蒸饼、炊饼、蒸馍。
宋神宗元丰年间高承所著《事物纪原》记载,咱们现在吃的馒头面条统统叫饼,所谓的“汤饼会”,实际就是请客人吃面条。
在宋朝元丰年间,既没有《三国演义》也没有《水浒传》,但宋朝人已经知道“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了:把猪羊肉包在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这种祭祀方式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我们看上图,就会发现在秦汉时期就有蒸饼了。细读古代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不带馅的面食,不论是蒸是煮还是烙,通通都叫饼,诸葛亮在蒸饼中加进了肉馅,这才有了“馒头”。
这就是说,《水浒》里武大郎卖的炊饼现在叫馒头,武松吃的馒头现在叫包子。电视剧里纪晓岚嘲笑和珅是馒头(坟)馅儿(死人),倒是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的。
连弩在诸葛亮统兵的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诸葛亮没有连弩发明权
严格的说法,是诸葛亮改进了连弩,而不是诸葛亮发明了连弩,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说是改进而不是发明:“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陈寿的立场或许有问题,但是在诸葛连弩的表述上,却是客观公正的,因为在诸葛亮统兵之前的五百年,就已经有了连弩了。
《史记》中就有关于连弩的记载,而且在秦始皇一统六合之前就已经发展成熟并普遍装备韩国军队了。
苏秦在忽悠韩宣王合纵抗秦的时候,带着忽悠的成分夸奖韩国军队:“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司马迁的说法,我们还能在墨子的著作中找到佐证,比如《墨子·备高临篇》中说:“连弩之车……矢高弩臂三尺,用弩无数,出人六十枚,用小矢无留。”
淮南王刘安主持编修的《淮南子》,还对连弩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武器很不人道:“古之兵,弓剑而已矣,矛无击,修无刺;晚世之兵,隆冲以攻,连弩以射,销车以斗。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
这段话需要翻译一下:所谓矛无击,就是木头长矛没有金属枪头;所谓修无刺,就是长戟也没有钩刺;其他的隆冲就是攻城冲车,连弩就是连发的机弩(据说已经出土了战国连弩,笔者没有亲见,不敢妄言),销车就是装了尖刀的战车;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就是不杀小孩,不抓老人。
这样看来,诸葛亮对连弩只是改进而非发明,至于现在仿制的诸葛连弩,为了提高射速而削弱了穿透力,这样的武器,在古战场上是没什么用的,读者诸君看下图,就会知道这种连弩,作为防身武器对付没有铠甲的盗贼或许还可以,对于已经装备了板甲和明光铠(明光铠在汉朝就有了,曹丕就曾赏赐孙权明光铠以示好)的后汉三国军队,那就是挠痒痒。
按照三国正史记载,诸葛亮改进的连弩,应该还是连弩车一类的防守武器,因为诸葛连弩从未在攻城作战中使用过,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不方便携带,而且耗费箭矢数量极大,作为攻势一方,是很难大量携带的。
按照《魏氏春秋》记载,诸葛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样八寸小箭头,正好用来对付怕城仰公的轻装步兵,对付曹操最精锐的重甲骑兵虎豹骑,肯定是没什么用的。
诸葛亮对付曹魏重甲骑兵的独门利器,也是诸葛亮五大发明之一,当时叫“绊马钉”,现在叫铁蒺藜。
诸葛亮与曹军作战,基本是进攻没赢过,防守没输过,主要靠的就是绊马钉迟滞曹魏骑兵进攻,所以诸葛亮作战失利,也能从容撤退。
除了馒头绊马钉诸葛连弩,诸葛亮还有一种广为人知的发明,那就是“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也是详细记载在《魏氏春秋》中的,而且详细介绍了部件形状和尺寸。虽然古籍中有记载,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仿制出来——仿制出来的只有其形而无其能。
要是参考其他古代典籍,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木牛流马很可能就是四轮车和爬犁,因为“竹马”、“薅马”,一个是儿童玩具,一个是水田耕作农具,从《后汉书》中都能找到记载。
诸葛亮最有意义的发明,阿拉斯加人用这项发明来抓鲑鱼
诸葛亮发明或者改进了两种武器,又发明了一种食品和一种运输工具,但是笔者看来,这四大发明,加起来也不如第五种更有意义,也正是这项发明,让蜀中人民在战乱中也有饭吃,也帮助刘禅稳坐四十年江山而没有被不堪重负的老百姓推翻或者赶走。
笔者上学的时候,课本上就有诸葛亮这第五项发明,而且笔者也亲眼见过,很多地方的农民还在受益于这项发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可能现在只有少数偏远地区,还能看见这项发明了。
很多人都以为是诸葛亮穷兵黩武才导致蜀中百姓“面有菜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蜀中老百姓挨饿的时候,诸葛亮早已薨逝多年,是他的学生姜维只知打仗而不注重生产,这才导致了益州疲弊——《出师表》中的益州疲弊,指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打光了战略储备,所以诸葛亮才急着向南发展,就是为了扩大蜀汉的物资及兵员来源。
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说诸葛亮的第五大发明——孔明车。
读者诸君请注意,咱们说的孔明车,既不是木牛流马,也不是他坐的小推车,而是水车。
古代农耕,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干旱曾经是无解的灾害,即使靠近江河湖波,木桶铜盆一起上阵,端来的水也不足以滋润点火就着的枯干庄稼。东汉末年的灵帝刘宏虽然不靠谱,十常侍也不是什么好鸟,但就是在汉灵帝领导下,是十常侍中的掖者令(也叫掖庭令,·专掌后宫贵人采女事)毕岚发明了水车的雏形,也就是“翻车”。
汉灵帝和毕岚研究翻车技术,当然不是为了用于农业生产,而是给皇城马路洒水:“作翻车渴乌,旋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因为战乱频仍,翻车的名字也不太好听,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广。直到诸葛亮就任蜀汉丞相,才在毕岚翻车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水车,现在很多地方,还把水车叫做孔明车。
诸葛亮改进之前,水车虽然有,但却没有那么方便,有人推的,也有畜拉的,是诸葛亮发明了脚踏水车。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这样描述:“运河水泛溢,高于近村地至数尺。两岸皆车出积水,妇人儿童竭作,亦或用牛。妇人足踏水车,手犹绩麻不置。”
干旱的时候从河里车水灌溉,遭遇洪涝,又可以用水车排干积水,诸葛亮这项发明,有效地减轻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让“天府之国”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读者诸君都知道,在清朝之前,中国的各项技术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尤其在农耕文明方面,更是领先世界几个世纪。而领先的原因,就是不断吸纳域外农作物(西瓜辣椒等数十种瓜果蔬菜,都是外来户),同时又不断输出先进的农耕技术,用诸葛亮之字命名的水车,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咱们前面说过的阿拉斯加人水车捕鱼,用的就是孔明车。
那部纪录片,可能很多读者都看过,这里就只简要介绍一下:经过改装的水车叶片中,有几片变成了金属网,靠着水流带动,就像有一个巨人在不停地用大抄网捞鱼。
用水车捕鱼的阿拉斯加人,每天到水车那里去一次,就能收获满满一船鲑鱼(有的纪录片翻译成大马哈鱼,这无关紧要,因为大马哈鱼也是鲑科、太平洋鲑属,也可以叫做太平洋鲑)。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阿拉斯加人会用水车捕鱼,现在我国抚仙湖还有人用水车捕捉抗浪鱼(鱇浪白鱼)。
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一提起诸葛亮的发明,人们就会想起用于战争的诸葛连弩、绊马钉和木牛流马,或者是因为杀戮而产生的馒头,真正让蜀汉百姓吃上饱饭的孔明车,却很少有人提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很多人都认为孔明车不如诸葛连弩“有趣”。
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四大发明加起来再翻倍,也比不上孔明车意义重大,因为要是没有孔明车提高了川蜀农业生产水平,木牛流马就没有粮食可运,诸葛亮想蒸馒头(包子),也找不到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