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

时间:2023-08-11 01:54:47编辑:奇闻君

红楼梦第51回主要内容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这回重点有二:其一是袭人回家看母,写得很阔绰排场,这是为显示贾府之财大气粗;也是,更主要的,是写袭人在贾府主子心目中的价值。写袭人实是写凤姐也,写王夫人也,写王夫人的希望也。

其二是写宝玉和晴雯。晴雯因何得病?因在宝玉前撒娇也。得病时与宝玉同衾,让宝玉的体温去温暖她,极写二人之灵爱。写得很慎重,显示晴雯身份似是闺中小姐。大夫替晴雯看病时,大写晴雯的美指甲,是为后文晴雯临终前赠宝玉指甲作伏笔。写晴雯,实是写宝玉也。

红楼梦第51回解析

第五十一回的回目是: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上回说,为了贯彻落实贾母的指示精神,李纨在诗社组织姐妹们为过年编制灯谜,并身体力行,率先拿出自己的作品。大家猜了一阵子,都猜中了。但宝钗提出,这些谜偏于文雅,不符合老太太的口味,我们还是弄些浅近的,雅俗共赏为好。

湘云抢先响应,编了一个《点绛唇》,谜面不但浅近,还诙谐有趣。但大家都猜不出谜底,只有宝玉猜着了。为什么是宝玉?仔细想想,应该是文字内容与宝玉的命运结局有某些暗合吧。

李纨说,琴妹妹走过的地方多,诗又写的好,应该多编几个。薛宝琴点头答应,很快就编出十首怀古诗。

大家都争着看,说“自然新巧”,并“称奇道妙”——从题目上看,这十首怀古诗,涉及的古迹有:赤壁(赤壁之战,曹军一败涂地)、交趾(相关“伏波将军”马援)、钟山(相关“隐士”话题)、淮阴(相关韩信)、广陵(相关隋炀帝)、桃叶渡(王献之典故,涉及“分离”)、青冢(昭君墓)、马嵬坡(杨贵妃命断处)、蒲东寺(见于《西厢记》中)、梅花观(见于《牡丹亭》中)——书中交代,薛宝琴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这十个景点,应该是其足迹所至。只是,后面的两个,却未必实有,本来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地方,如何游历?

诗很雅致,同时作为谜面,谜底“各隐一物”。只是,大家猜了一回,都没有猜对。可见并不浅显,应该也不会符合老太太的意。

这十个诗谜,书中也没有给出谜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谜中谜”了,这也颇让后来的研究者们费心思。

其实依我看,作者可能更在意诗句本身的寓意。只是,这些寓意比较隐晦,加之,我们已经不能看到原书的全貌,在作者“迷失”的书稿中,是否还有照应,也不得而知。所以,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

宝琴这个清纯俏丽的女孩子,所到之处,着眼点不在独特的景色和旖旎的风光,小小年纪,感受的并非眷恋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而满满的都是往事不堪回首的慨叹。所关注的,与这些景点相关的、大多是“非正常死亡”的悲剧人物。让人未免感到有些“非正常”。

然而,仔细品味,诗中所表达的这些意象,或许并非是“她要说”,而是作者在此时“要她说”。换句话说,是曹公想借人物之口,表达对书中家族及人物命运的一声叹息。

虽然,“场内”的读者,只看到字面上的“新巧”和“奇妙”,而我们这些“场外”的读者,未必不可以掩卷细思。如果抛开猜测谜底,那么这十首“朦胧诗”,却可以或多或少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言外之意”——

曹公在这里借“怀古”主题,营造了一种有点悲戚苍凉的气氛。诗题虽然是“怀古”,但内容似乎更多的是“感今”。既发出对往事历历“追不回”慨叹,更包含对眼前的一切“留不住”的唏嘘。所以,“新巧”也好,“奇妙”也罢,恐怕只是通过客气的赞许,掩盖作者真实的寓意吧。

附带说几句,前番黛玉曾因为慌不择言,不小心秃噜出几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词,被宝钗抓住,一通教训。没想到,在这里,薛宝琴竟然把其中的地点当做景点去展开想象,生发感慨,这让宝钗多少有点尴尬。连忙借口说,后二首于史鉴无考,我们也不懂,还是另做吧。黛玉却出面打圆场说,我们虽然都没有看过这两部书,但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两出戏。可见,黛玉真是单纯善良又厚道。而对比之下,宝钗在众人面前,不免又有点儿假装正经的味道。

李纨也出面帮着澄清,说这是老少皆知的故事,并不是必须看了邪书才知道。由此可知,读《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邪书”,在当时是多么的“违法乱纪”。

宝玉的大丫鬟袭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虽然身份只是一个丫鬟,但不能不说,在本书中,却是一个重要人物。很多情节的发展,都与她有关;而宝玉房中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也往往因为她的临时不在。现在又是——

袭人的哥哥进来说,她母亲病重,想女儿,请求让她回家看看。王夫人说,这也是人之常情。让凤姐“酌量去办理”。

怎么个酌量?也就是按照等级、规格,对标相应的出行规模。凤姐派了一辆大车、一辆小车,还安排了周瑞家的带着一个婆子及两个小丫头子跟着,外头再派四个有年纪的跟车的。除此之外,还特意嘱咐,让袭人“穿几件颜色好的衣裳,大大的包一包袱衣裳拿着,包袱也要好的,手炉也要拿好的”。

古代官场是很讲究“服色”的,不同的身份,穿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衣服。如果不小心穿错了,轻者,被认为不合礼数,有失体统,有损形象;重者,会因为“僭越”,而引起杀身之祸的也不少见。

按照以上原则,体现到像贾府这样的王公贵族之家的各个等级的人员,穿什么衣服,用什么东西,乘什么车轿,也就不是小问题了。

袭人的身份是宝玉房中管事的大丫头。但由于之前已经得到了王夫人的认可,工资水平实际上已经是“姨娘”的标准了。所以,用时下的话说,大概相当于是“主任科员”,享受“副科级待遇”。而这次凤姐特意指派负责“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周瑞家的跟随,这待遇,似乎……可见,凤姐善于“创造性”地贯彻领导意图。

袭人按照凤姐的要求穿好了衣服,到凤姐面前一验收,凤姐看到,外面的几件衣服都是王夫人赏的,但仍然觉得不够,嫌那件灰鼠的褂子素了些,如今穿了也冷,又把自己的大毛的给她穿上。一通捯饬下来,气派着实不小。

我想,在这里,王夫人通过凤姐所做的这些,除了体现等级规格之外,可能还有点隐含的心理因素。为什么这么说?有个规律,当一个人正在持续发达,特别自信的时候,可能往往对外表并不是特别在意。反倒是,当处于走下坡路的时候,更在乎外人的评价。而此时的贾府中的某些主事的人,似乎已经开始格外在乎外人的眼光了。

上回说到,由那些不当家不做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虚假繁荣状态,只是一个侧面。在这里,则是反映了潜意识中,管理层的虚荣之心。由此或许多少透露出一些临近“没落”的征兆……

其实,薛宝琴等人的集中到来,表面上,给大观园带来了新的话题。但这些人如此集中的“投亲靠友”,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些与贾府一损皆损,一荣俱荣的旁支关系中,已经部分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了。而此时的贾府,表面看起来,却仍在无节制地风光排场。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袭人这几天不在,晴雯、麝月升任临时代办。然而,长时间的依赖性,似乎弱化了这二人在工作上的自觉主动的意识。特别是晴雯,还打算要变本加厉地趁机享受享受。并声称 “有你们一日,我且受用一日”。

顽皮任性的晴雯很有些“出圈儿的”淘气。有时甚至是恶作剧,表现的很有些“作”(阴平声)。这或许也是长时间闲适生活导致的,穷极无聊中的一种变态发泄方式吧。

但往往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总有某种主观因素——麝月说她: “你要死也不拣个好日子”——虽然只是十分无意的一句戏言,但却不幸一语成谶——不过,这是后话。

晴雯因为在冰天雪地中玩命似的的“作”,不幸感染了小伤寒。宝玉为她请来的大夫,没想到却是个“胡庸医”,所开的药方中乱用“虎狼药”,被宝玉否定。但即使是庸医,也不能随便打发,轿马钱是要给的。给多少?老婆子说:“少了不好看,也得一两银子。”

等到麝月去拿银子,却不知道银子的规格,甚至连称重的戥子(小规格的杆秤)都不会用。由此可见,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仆人的分工之细,不禁让人想到那个在“蔡家厨房捋葱丝”的典故。

宝玉懒得费心思,说: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麝月拣了一块,掂了掂,这块只怕是有一两了,宁可多些,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站在外边的婆子说,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少说也有二两呢!姑娘再拣块小些的吧。麝月却懒得再费事……

什么叫“大手大脚”?细节比比皆是。此时的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而如此漏洞百出,离破产还远吗?

又让人请来了王太医。经诊断,为晴雯开了温和的疏散之药。

老婆子取了药,宝玉让把煎药的银吊子找出来,就在火盆上煎。晴雯说,还是拿到茶房里去煎吧,弄得这屋里药气,如何使得。宝玉却说:“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这屋里,我正想,各色都齐了,就只少药香,如今恰好全了。”

上一篇:叶谨言和锁锁什么关系

下一篇:蒲生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