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唐代颜真卿在《劝学》中写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个场景成为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的美好印记。事实上,无论什么时代,更多的人在三更半夜不是读书的。
寄居在贾府里的两个优秀女孩,林黛玉和薛宝钗三更半夜也各有自己的活法,一个与诗中描叙的一样,一个则与之相反。
01
林黛玉和薛宝钗夜深人静时的不同活法
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贾府里寄居的原因大不相同。林黛玉是因为父母俱亡,贾母疼爱她,所以才将她留在贾府里生活。薛宝钗选秀失败后,同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主动留下来的。这个留下来的动机,使两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活法各有不同。
林黛玉半夜三更主要做两件事情。
一件事情是写诗。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打过后,担心林黛玉伤心过度,派了晴雯前去安慰。他使用的方法很巧妙,把两块旧手帕送给林黛玉。见到旧帕,林黛玉心潮激荡,从床上起身,点灯写了其名的《帷帕三绝》。《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秋晚,林黛玉在灯下拿起《乐府杂稿》,看到《秋闺怨》《别离怨》等词后,心有所感,写出名篇《秋窗风雨夕》。
除了写诗之外,林黛玉作的更多的一件事是深思。
晴雯替宝玉给林黛玉送来旧帕后,林黛玉写完诗后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薛宝钗派人夜里给林黛玉送来燕窝后,黛玉独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这些细节都真实地再现了林黛玉三更半夜的生活。
薛宝钗晚上只做一件事情,做针线。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02
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活法的区别是什么
从两人三更半夜的活法来看,林黛玉追求的是文化修养,是精神上的富足;薛宝钗追求的是世俗的活法,以女德为先。
按照颜真卿劝学的观点,林黛玉的做法似乎比薛宝钗的做法更好。但是从薛宝钗的理论来看,林黛玉的活法却是不可取的。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薛宝钗旗帜鲜明地对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对于这种观点,薛宝钗说过不止一次,她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面前也说过这个观点。
《红楼梦》第六十回,林黛玉写了《五美吟》,薛宝钗对此说出了这样一番大道理:“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所以,从薛宝钗的堂而皇之的说法来看,林黛玉的晚上读诗写诗是没正事,而她做针线才是有正事。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活法大不相同的背后,表面上是个人精神境界不同,人生追求不同,但本质上却并非如此简单。
03
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活法的背后有深刻的原因
一个人的追求和生活习惯与她的家学、经历和性格有关。
林黛玉是真正的贵族,她出生的林家世袭为侯,父亲林如海系前科的探花,在科举考试中是第三名,整个家学是诗书之族;她从小经历着父母双亡,在贾府里既有人喜欢,又有人讨厌,生活属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她一个人过着寄居生活,必须处处小心,事事敏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她把生活追求投入到诗书里,在读诗寻找生活中的慰藉,在写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活得脱俗出尘。
薛宝钗则不同,她从小出生在皇商之家,虽然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说戏写诗也毫不逊色,但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商业买卖,薛宝钗的生意还需要她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多信奉的是利益至上。所以,她始终入世的态度示人,把封建女德作为行为的规范,不仅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林黛玉在诗书的涵养中活成了自己,活成了一个让无数人学习的“读书人”。
白居易说“商人重利”。薛家是商人,自然也是如此。薛宝钗虽然表现得很大方、很懂事,但是在家学环境的熏陶下,她标榜的入世,其实就是一块“遮羞布”,虽然在贾府里能受到众人的喜欢,能把林黛玉比下去,但是贾宝玉不喜欢,贾母不认可,过了百年之后,在无数读者的心里,她永远也无法与林黛玉相提并论。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大抵如此,女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在诗书涵养出的气质面前,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是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