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村位于揭阳市东部,地跨枫江中下游流域两岸,因乡寨处梅冈山脉西麓的平洋而得名“山尾”,雅称“山美”,原属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里,今由玉滘镇管辖。山美村
由四个小社组成,分别是寨内社(寨内、后楼)、官厅社(官厅、梁厝、后池)、田厦社、鹏程社(牛埕)。其中,郑厝是旧揭阳县四郑乡之首(余三为院前、玉石和梅浦)。
村民主要姓郑,也有梁姓、黄姓及罗姓。山美村南扣炮台镇玉石村和浮岗村的下潮社,西连云路镇田东村、月浦村和东后村;北接山前围村(新乡村),东临池渡村。地距潮汕国际机场2.5公里,汕昆高速云路互通2公里,可接潮莞高速。村内多山地,山美山在村北,狮山在村中,承山在村西。枫江穿境而过,山美西溪和山美东溪是枫江二级支流,其中山美东溪及其梁厝湖承担着面前洋片区农田的灌溉需求。
北靠龙山南临枫水
山美村
山美村因南临枫水、北靠龙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郑氏六世祖静居公才学出众考中进士任廉州知府;郑氏七世祖省衷公中举三甲、进士升添进士教授任澄州知府;郑氏八世祖恩奋公中举翰林、御封翰林总编御赐官冠;清代乾隆年间郑氏十一世祖养心公三代书香门第、科举进士、任知县(郑大进之三叔)。
十二世祖郑氏大进公累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少傅,历经十三省,政绩突出,是迄今官阶最高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人
。近代贤才辈出,有南京海军副政委级和广州军区副政委级人物,还有很多贤士任处级干部。山美村虽为丘陵地貌但却有极大的交通建设潜力。
中德大道二期工程的山美大桥将建在山美渡口附近的枫江山美河段。届时将打通揭东、空港两区之间,玉滘镇、云路镇和地登炮三镇之间的交通大动脉。
山美北路,也称“新美大道山美段”,沿山美山修建,自田厦路口达梅浦古庙。是新蛟至山美连接线的一部分,由村民筹资建成于2004年,穿过居民区,是南玉滘往云路镇仅有的道路,起到沟通玉滘云路两镇的重要作用。
山美东路,穿过居民区修建,自圣王庙(龙尾爷宫)达山美渡口,建成于2004年通车。
山美南路,沿着狮山修建,自郑大进府达山美村保安室,于2015年通车。
官厅南路,连接山美东路和山美南路,自官厅经桥仙美古庙穿山美东路达山美南路后楼水泥路口,于2017年通车。
山美渡口,始设立于元代,是枫江古渡口,后重修于1998年,通炮台镇玉石村,主渡在枫江北岸,副渡在枫江南岸,是枫江上少有的相对客流量大的渡口。在玉滘镇与炮台镇尚无大型桥梁的处境下,山美渡的运行极大地便利了两地交通来往。枫江两岸之间,玉滘镇西部诸村、云路镇和地登炮三镇的来往,与山美渡口是分不开的。
山美小学建立在狮山下,其服务范围涵盖山美村四社及周边乡村。2014年6月正式落成新校区,学生自此告别了在旧楼就读的环境。
山美文化公园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位于鹏程社,南片区位于官厅社。作为山美村的基础建设项目,总体于2018年完工,改善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的娱乐健身活动。
山美村作为传统潮州文化影响下的农村,仍保留着“时年八节”、正月游神(鹏程社游神在正月十二日,全乡性的游神在正月十六日,路线:寨内--田厦--新乡--鹏程--埔美池--汶池--梁厝--官厅--寨内)和龙舟竞渡(时间端午前后)等诸多潮州民俗。在狮山南麓有弥勒寺遗址,此外还建有山美古庙、仙美古庙、鹏程古庙和圣王庙等神庙。
山美村行政编制全称是“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经济联合社”。明清时期的行政编制全称是"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或仙美村)"。
根据历史、文化、民俗和聚落等方面的认同感,切合实际地说,山美这片区域应称作“揭阳山美乡”,这因为行政划分不断变化,特别是在近代,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复杂,变化改制频繁,“揭东”这一地域观形成尚无30年,玉滘镇(公社/区/乡)是后来枫江流域各村组合而成,也并不久远,且没有凝聚力。
历史上,山美乡地属潮州府和揭阳县从未改变,山美乡人语言通行有地域特色的榕江片潮州话,即山美腔揭阳潮州话,语音较揭阳市区及揭阳东山区轻(讲潮州话时第五声与第七声在某些语境下不分),这主要因为与枫江以西、以北交往密切。
称山美为乡是因为山美由四社组成,分别是山美寨内(包括后楼),山美官厅(包括梁厝、后池),山美田厦,山美鹏程。
山美村就是郑厝、梁厝与牛埕这三个自然聚居地的合称。
其外历史上先有梁后有郑。梁郑的情谊源远流长。出于历史和行政事实,山美应表述为一个乡,而不只是一个村。山美郑氏始祖榕斋公,讳支成,潮州海阳县(今潮安)鲲江乡三世祖南叟公之子,生于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二月廿九日,娶海阳浮岗乡周给事之姑周氏为妻。生有三子和一女。
长子颖刚公生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次子颖直公生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子颖和公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
榕斋公于洪武十年至十五年间因故全家搬离鲲江乡,寄住于周氏外家海阳县浮岗乡(今潮州市凤塘镇浮岗村)周给事家,同时,在周家的帮助下,榕斋公在潮州府竹木门附近开了一间米铺。可惜好景不长,榕斋公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月廿二离开人世,享年44岁。相传榕斋公葬于西湖山,不过墓已失址,后葬衣冠于揭阳县梅冈都赵厝埔后山。
宜人周氏,榕斋公之妻,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榕斋公离世后,周氏负责起全家的重担。洪武十九年(1386年),周氏带大儿子颖刚公,由揭阳县出发到海阳县丰政都(今丰顺县丰良镇)收租。至丰政都后,周氏因病卧床不起,于十一月初五在丰政都(今丰顺县丰良镇郑厝角)去世,享年43岁,葬于丰良西厢蒋坑蛇形岗。
榕斋公之长子颖刚公,谥侃毅,母亲周氏去世时,他才十五岁。因母亲去世,葬母于蒋坑,结庐守墓,不忍离去。布心有一姓胡的长者,见颖刚公魁梧奇伟,赞赏颖刚公的孝心,将自己的四女儿许配给了颖刚公,并以粮田粮山做为嫁妆,颖刚公故而创居布心(今丰顺县丰良镇布新村)。颖刚公生一子:德化。
榕斋公之次子颖直公,讳寿生,在母亲周氏到丰政都收租并卒于他乡后,与其姐和弟颖和公相依为命,此时,颖直公仅有五岁。后来颖直公之姐嫁至梅冈月潭(今云路镇月潭村)之王家时,颖直公和颖和公跟随姐姐一起到王家生活。颖直公长大后,被梁月溪公招为女婿,并于
明建文二年(1400年)立籍于揭阳,并择居于梅冈都山美里(现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颖直公于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八月十五(1476年),享年95岁。颖直公之立籍揭阳山美,奠定了今山美乡和周边郑氏四村的格局,亦标志着山美乡正式形成聚落。
榕斋公之三子颖和公,字云谷,后创乡于院前村,与山美村为邻。
山前围郑氏家庙
山前围圣王庙
山美村民俗活动
山美村[广东省揭阳市玉滘镇下辖村]
郑大进府前厅
山美郑氏四村的郑氏家庙
山美村鹏程古庙
山美村山美古庙
山美村山美古庙
山美村仙美古庙
弥勒寺莲花池
玉滘镇
近年来,在揭东区农业局“廉洁文化进农村”创建活动中,玉滘镇山美村经联社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任务,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大力宣传廉洁文化,推动廉洁文化进农村,成为比较成功的样榜。
山美村经济联合社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全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村支部紧紧围绕“清廉、为民、务实”的工作目标,坚持从干部教育、制度建设和公开监督上寻求突破,把廉政建设与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的要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乡风乡际关系的改善
山池二村冰释前嫌解百年世仇
池渡村位于玉滘镇西部。山美村位于梅冈山西篱。两村比邻而居,均是潮汕地区具有历史渊源的村庄,池渡村素来以“药材商贸”而成名,山美村因历代贤才辈出尤其是在乾隆盛世出了历史名人“郑大进”而闻名遐迩。
然而池渡村和山美村历史上却有一条不成文的宗规——两个村村民不得通婚。
西元2018年6月11日一大早,广东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池渡村和山美村举办宗亲联谊会,张灯结彩,笼罩在喜庆氛围中。上午9时,两村干部、乡贤代表、村民代表们齐聚池渡村祠堂,举行庄重的祭拜仪式。随后,大家来到山美村祠堂,举行同样的祭拜仪式。
山美池渡两村互相向对方先祖进香祭拜,以表诚意,尽弃前嫌,缔结成友好乡村,从此宣布解除两村之间几百年互不通婚的陈规陋习。
世代秦晋之交、清廷挑拨断交——后世遗恨数百载
据乡史记载,因清朝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把历史上“素来友好团结的相邻家族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互相敌对,便于朝廷掌控”的原因,朝廷挑拨,令世代秦晋之交的两个家族,从点滴小矛盾,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世代禁止通婚”。
后来又因耕田灌溉等原因。池渡村是大村,而山美村相对是小村;在古代,特别在潮汕地区,族人特别团结,从此郑、池两大家族的族人开始斗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农田进行分配,才稍有停息。
几百年来的积怨,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两村的不和,影响了共同发展。在土地确权问题上,或者道路建设问题上,只要有利益关系,两村村民就各不相让,一度让工作进展困难。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难推进。近三十年,甚至出现了几次大规模斗殴事件。
1980年代,池渡村(池渡村四面临江)扩建村道,把山美村鱼塘填埋修建了村口路,导致两村村民大规模械斗,后来政府介入才平息。
2005年池渡村向外铺设水泥路占过山美村地,也发生了大规模械斗,甚至在外的族人都回来参加斗殴。最近十多年,小规模的冲突,时有发生。
为响应十九大精神的号召,在揭东区及玉滘镇党政的引导下,老死不往来的两个村子,从2018年6月11日起,废除陈规,握手言欢、和好如初,走上共同发展之路。
山池和解,开启了和谐社会新风尚。
6月11日早郑氏池氏宗亲联谊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两村冰释前嫌,可重新通婚。
曾有两村村民通婚但不敢举办婚礼
百年世仇村,一朝冰释前嫌,长达300余年不许通婚的族规棒打了不少鸳鸯。2000年后有一对夫妇,分别来自这两个村,生活至今,是读书的时候在一起的,当时双方父母都不同意,不是不喜欢女婿和媳妇,而是因为传言两条村子不可婚嫁。父母都不敢公开地给他们举办婚礼。
“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是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劝和名言。这句话出自清朝京畿大臣郑大进,郑来自山美村。清乾隆年间,两村经常发生纠纷,积怨日久。后来,山美村人想让时任直隶总督郑大进撑腰,找池渡出气。
郑大进在回乡省亲时告诫乡亲:“强弱之不敌,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奈何修怨以累子孙乎?”大意是决不能逞一时意气,而给后代人带来冤冤相报的无穷后患。郑大进没讲通当时的村民,但谚语成为了后来通婚和好的民间基础。
地方官媒揭东广播电视台专门去采访那对没有举办婚礼的夫妻,该夫妇听闻此消息十分开心。山美村乡贤咨询委员会在为一对情侣的家庭做思想工作,“父母不同意婚事,但相信这工作能说服”。池渡村方面表示,在加强党建领导外,还将组织多场文艺活动,在两村间演出。“村民间多互动多往来,即使有再深的恩怨心结,都会慢慢消散。”
清朝名臣郑大进
郑大进,生于公元1709年(己丑年),卒于1782年。清代人,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乾隆丙辰科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隶总督兼历兵部侍郎,历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河南巡抚提督军门,贵州布政使,湖南按察使,两淮都转盐运使,山东分守济东泰武兼管全省驿运道,直隶正定府知府,大名河间二府同知,北运河务阔同知南皮二县知县。
郑大进生于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揭阳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少时有神童之称。任政期问,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时,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皇帝御制墓碑,赐祭赐葬,追谥勤恪。主要著作有《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郑大进是康乾盛世间一位有才华、有经济头脑、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他“凡经七省,遭遇盛明”;“旌节所至,率多建白”。在各地任上都做了大量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
成就及荣誉首先,他精于治理,敢于革新。在两淮盐运使任上,针对有上盐次盐软之异、但却无上盐次盐之不同价格这一弊端,他亲自为之审辨盐色差等”,明确了安盐、梁盐二种价格,奏请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
在贵州布政使任上,郑大进了解到贵州仓库多储米粮,又没有一套出陈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仓中米多有霉变,陈米质差,新米又进不了仓。郑大进奏准于青黄不接、各地缺粮之时,将历年仓库中的陈米,“平价借、粜”出去,然后于秋后“按一米二谷,购补还仓”。此后成为定例,仓储多改贮谷,减少霉坏。
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楚北宝武局铸铜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引起他的关注。宝武铸铜的原料全靠云南供应。按原铸法,需以40%的高质料配以60%的低质料进行鼓铸。高质料越来越少,采购者有时守候经年,严重影响铸钢生产。郑大进经番考察、核算,认为低质料每厂便宜二两多金,若以低质料鼓铸,去除杂质之后,其成品仍能与混合料等质,剔除出来的铜渣还可炼成黑铅以制作子弹。于是,他极力推行纯用低质料的铸铜法。
郑大进的治绩,还在他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上表现出,每到一地,必查灾情,据实上奏。任直隶总督时,见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浅,水坝又不够高大,因而时有水患。郑大进经多方登求士庶和水利专家的见解,了解到“坝闸不修,则水无所蓄、泄”,遂上疏提出“宜分段开挑,增筑闸座,以时启闭”的措施,获朝廷批准,并拨给建闸经费七万余金。郑大进“相度兴筑”,终于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泄得宜,而且还可通舟揖,便民行来。
他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时,还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主要著作有《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后世影响更为难得的是,郑大进官阶不小.身为十三省总督却不许乡亲仗势欺人。他的家乡山美乡与邻村池厝渡向来常因地界诸类事发生纠纷,山美乡人想趁他回乡省余时,借用他的权势压制。郑大进当即告诫乡亲:“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奈何修怨以累子孙乎?”郑大进的高尚品格和这富有哲理的话感动了两村村民,自此旧怨全消,和睦相处。今潮州市的牌坊街历史文化街区有清代为郑大进所立的圣朝使相坊,揭阳市地标建筑揭阳楼广场上有对郑大进事迹的大篇幅叙述,揭东人民广场还有大型壁塑画作纪念郑大进。
山美村[广东省揭阳市玉滘镇下辖村]
郑大进府(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大进府分为旧府、新府两座:老府始建于明代,是郑氏祖居(府前有象征郑大进以及郑氏先祖官阶品级的石狮和旗杆夹石);新府位于山美村南侧,建于乾隆年间,属官方建筑,占地面积约10亩,现存主体建筑3000多平方米。
郑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门狮、宽阔的地埕、象征“五世大夫”品级的旗杆斗座、清碧的池塘、蜿蜒的枫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门书有“大夫第”三字,有三进厅、东西两火巷,正厅悬挂“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怀宁拔贡、揭阳县知县萧应植题赠;府后原有花园、书斋,现已损毁或建成民宅。府内保存有清代名家绘制的郑大进及夫人画像。
1990年原揭阳县人民政府公布郑大进府为揭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23日,郑大进府研究会在此成立,郑大进府的修缮与郑大进研究工作受到地方党政和各界的高度重视。
郑大进府
2014年,郑大进府被列为揭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郑大进府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美村[广东省揭阳市玉滘镇下辖村]
梁秋水,名立新,明初福建兴化军莆田县人,是宋代状元、名相梁克家的后裔,进士出身,任潮州府海阳县令。梁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卸任之时因潮地父老深情挽留,遂创居于潮州府属揭阳县梅冈都仙美村(蟹地),即今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后世子孙整修谱牒,遂尊梁秋水为这一宗支的开揭始祖。
山美村官厅梁厝
修建凤隐岩揭东区云路镇棋盘村有处闻名遐迩的佛家寺院——凤隐岩,今为揭东县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本是梁县令挑定的生基地,有“九狮追一象”之胜,但因为有地师向梁县令进言,这个地方如果修成坟园则只能福荫梁氏,门楣壮旺,世代荣昌;若是修成寺院奉佛便可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梁县令宅心仁厚,有心造福大众,便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倡众在此建造凤隐岩。寺中宏济堂“宏开宝筏登天界;济度迷津上佛坛”和“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见如来”诸妙联佳对便是当日梁公所撰。寺成之日,梁县令还独自出资购置四十亩田地作寺产。本地士民感激梁公盛德,在寺中辟建“道德流辉厅”,奉上他的牌位,供千秋景仰。
创居山美村在山美村居时,梁秋水积极倡导乡邻和睦友爱,不许家人恃强凌弱。他治家严谨,待人至诚。当时有一郑姓少年寄居邻村月潭姑母家中,梁公闻知此人原出世家望族,后因其父代伯从军,长兄又在丰政都卖身葬母,以致孤苦伶仃,寄人篱下,感到十分可惜,便收他为徒,督导他苦读经史,以期仕进,数年后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并在村中挑了个叫狮鼻的好地方帮女儿、女婿建造厅堂房舍。后来郑家兴旺发达,后世还出了个郑大进。梁县令当日扶携之功,不可磨灭。
梁秋水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尊重文化,以诗礼传家,注重培养人才。他的儿子梁致政是明王朝的太学士,两代冠盖,备极荣耀。梁致政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济川,次子叫锡济,宗族从此繁衍开来。如今居住在原创之地山美村的是锡济派下,十五世祖梁克昌的后代。锡济另一部分后代于清朝乾隆年间迁到今普宁广太镇平宝山定居(《谱志》时言平宝山为谦济所创,时言平宝山仅260余年历史)。济川的儿子叫榕廷,榕廷于明朝中页时携二子谦叟、靖宪迁创今揭东月城镇狮头村。清朝康熙年间榕廷五世孙梁振省又分创今普宁占陇镇洋美山村,随后又有梁阳波者(《谱志》中时作十三世,时作十四世,待考)携子梁钦华从狮头村迁出,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在今揭西塔头镇顶埔村。梁县令去世后葬在今梅云镇窗前山蜈蚣山,派下子孙定日于每年八月十六日前来祭扫。自他于明初由闽入揭,迄今已近600年,薪传火接27代,有1.5万人,且历代人才辈出,单是狮头村宗祠内就立有“内阁学士”、“文魁”、“武魁”、“进士第”诸牌匾,堪称“盛族”。
弥勒寺位于揭邑梅冈都,始建于唐德宗李适贞元15年(公元799年),斯时明朝嘉靖年间,因和尚异心得罪兵部尚书,致至寺院被抄毁,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又是一个弘开法门渡生,佛法再兴时期,又经历了二百多年,至日本侵华战争时,日寇侵入潮汕,被毁于一旦。
弥勒寺随历史延移,幸留下古铜佛、石佛、“弥勒寺"牌匾等珍贵文物。
于公元1999年,当地重建复兴弥勒寺。这一盛举得到了党政、周边善信以及海内外爱国爱乡赤子的大力支持,实现了众之久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