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元帅袁可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从努尔哈赤公然反叛明朝,到康熙帝收复台湾,在近70年的时间里,曾涌现过一大批让清朝(后金)头疼的明朝将领,其中最让他们痛恨的,非袁可立莫属。为了消除袁可立的影响力,清朝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一直不遗余力地封杀他的事迹。那么,袁可立是何许人也?他为何会遭到清朝如此深深的忌恨?
袁可立是河南睢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取进士,在神宗朝历任苏州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居官期间以不阿附权贵、敢于为民请命著称,因犯言直谏触怒明神宗,被罢官回籍26年。明光宗即位后,袁可立被明廷重新起用,并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登莱,负责整饬当地防务,同时筹划对后金作战、收复辽东失地等事宜。
袁可立刚到任便派出军队7千余人,与山东巡抚赵彦一起剿灭为患山东多年的乱军,并成功地招降4.7万名精悍的叛军。扫荡完乱军后,袁可立按照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在辖区内组建了一支拥有战舰4千余艘、总兵力达5万余人的水师陆战军队。这支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战斗力非常强,在不久后的将来,便成为努尔哈赤的噩梦。
袁可立深知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便与主持辽东防务的兵部添设侍郎孙承宗、天津两任巡抚李邦华和毕自严、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登莱总兵沈有容等人勠力同心,共同谋划实施对后金作战、收复辽东的计划。与此同时,袁可立还沿着海岸线修筑炮台,并在近海的岛屿上设置据点,有条不紊地向辽东半岛推进。
经过近3年时间的经营,昔日混乱不堪、防务废弛的登莱地区模样大变,不仅海面上战舰云集,而且经济快速发展,一度出现“屯田农幕,处处相望,商船战舰之抛泊近岸者不知其数”(见《朝天录》)的繁华景象,而商业的繁荣又为袁可立进一步发展军备、收复辽东提供充足的财源。
在军备建设大有成就后,袁可立正式对后金开战,与驻守皮岛的毛文龙一起,于天启三年(1623年)七月,一举收复辽东要塞金州卫。随后,袁可立又命勇将张盘等人扩大战果,接连攻克复州、盖州两卫及旅顺、红嘴、望海、永宁等要塞,使得后金“四卫已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奴尽弃之而不敢据”(见《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六》)。
努尔哈赤为了夺回失地,屡派八旗劲旅进行反扑,然而每一次都被早有防备的袁可立击败。尤其是在当年十月的旅顺保卫战中,大将张盘在登莱总兵沈有容的策应下,于旅顺城下设伏并夜袭后金,使得后者大败亏输,以至于“器械、铳炮俱掷弃而奔”(引文同上)。次年正月,后金大军再次来袭,结果再次以惨败告终。
根据史料记载,袁可立担任登莱巡抚不到三年时间,接连与后金交战七次,竟然都以完胜告终,让努尔哈赤吃尽苦头。当然,袁可立除了在辽东积极收复失地外,还曾取得过一项非凡成就,那便是成功地招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后金汉人名将刘爱塔,使得后者弃金投明,并为故国捐躯疆场(详情见《明熹宗实录》等书)。
在袁可立的辛苦经营下,明朝在辽东的形势大为好转,然而就在此时,他却遭到东林党、阉党的交相攻讦,最终竟被罢职,时在天启四年(1624年)五月。袁可立去职后,辽东的形势急转直下,收复的据点又相继沦陷。不仅如此,连袁可立精心构筑的登莱防线,也因为“登莱兵变”的缘故而土崩瓦解。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心力交瘁、万念俱灰的袁可立薨逝于睢州,终年72岁。
正因为袁可立屡屡重创后金(清),并且还成功地策反刘爱塔,所以清朝对其恨之入骨,并在入关后拼命地抹杀他的事迹,禁毁有关于他的传记和著作,而且在编修《明史》时也拒绝为他立传。清朝对袁可立的忌恨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到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时候,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袁尚书大石坊”,仍被睢州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强行拆毁。
然而袁可立的功绩是无法被抹杀的,随着满清的覆亡,关于他的史料得以重见天日,让世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光辉事迹。而此时,距离清朝入关、实施抹杀袁可立功绩的政策,已经过去近300年时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清朝拼命地抹煞某人的事迹,除了岳飞之外,便只剩下袁可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