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府

时间:2023-05-02 17:22:15编辑:奇闻君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吊死景山,大明王朝覆灭。此后,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南方的明朝宗室,先后建立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史称“南明”。

1646年,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八月,隆武帝死于汀州。

明代末年,清军节节逼近,明末永历皇帝(朱由榔)经桂林、柳州等地逃亡至“安隆”,将“安隆”就改为“安龙”,打算安定下来,再图大计。可惜好景不长,永历帝在长达16年的逃亡生涯中,只在安龙住了4年,清军铁骑破关而来,安龙府城被清军攻破,永历皇帝被迫逃往昆明,又从昆明逃到缅甸。

1661年,吴三桂军队攻入云南,缅甸也几乎毫不犹豫的就把永历帝给交了出去。

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缅甸国王大惊,永历帝最终被清军将领吴三桂活捉绞杀。

安龙府被攻陷,永历皇帝逃亡的捷报传到京城,清顺治皇帝大喜,认为永历是条孽龙,就要用个笼子锁住,于是安龙府就被顺治帝改成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字——安笼所。

清朝统一后,安笼所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安笼所小城商业日趋繁盛,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安笼所并入南笼厅。

1727年(雍正五年),南笼厅改为南笼府。[1]

1797年(即嘉庆二年)初,南笼府爆发了以王囊仙、韦朝元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较短时间内就占领了贵州西南部大部分地区,但失败得也很迅速,不到一年,即被清军残酷镇压。[1]

乾隆皇帝时期,台湾林爽文军队大举进攻诸罗县地区,由于当时诸罗县军民坚守城池,死伤无数,使林爽文等人不能染指诸罗县城,因此乾隆帝为嘉许诸罗县民的忠义,取“嘉其忠义”之意,赐名嘉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下令把“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此次农民大起义平定后,嘉庆皇帝也效仿其父乾隆,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以示彰善之风”,嘉庆还为此作了一首长长的五言诗,诗中有这样两句:“更与赐府名,兴义新额茂”。

1797年(嘉庆二年),嘉庆帝下令撤销南笼府,改设兴义府。嘉庆三年(1798年),嘉庆皇帝再次下旨,设立兴义县为府治。

1862年(同治元年),南北盘江流域,爆发了著名的白旗起义,局势动乱,白旗军迅速攻占兴义府城,兴义府知府胡霖澍死于兴义府城(今安龙县城)乱军之中。

孙清彦继任知府,署理府务,兴义府移驻兴义县(今兴义市)。

1864年(同治三年),兴义县强横的兴义地方团练纵横于云贵之间。

驻兴义县的刘官礼以“兴义虽小,地扼三省咽喉,舍而弃之,图之实难”为辞,不愿撤走。1864年二月初五,兴义刘氏团练第一次收复兴义县城。

1866年(同治五年),白旗军马仲部第二次攻占兴义县城,兴义县地方团练首领刘官礼在其根据地——兴义下五屯永康堡(今兴义刘氏庄园),调集各部团练全力攻城,第二次收复兴义县城。[2]

兴义永康堡

1871年(同治十年),兴义县局势已较稳定,云贵总督刘岳昭命令贵州巡抚派军攻取安南,令云南巡抚派军与团练入兴义县,直取原兴义府城,平定战乱。[2]

清政府被推翻后,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北洋政府下令废除全国行政区划中所有“府”的建置。兴义府被废除,黔西道设立后更名为贵西道,接管兴义府。[3]

1914年,兴义县刘显潜任贵西道尹兼贵州全省上游清乡督办,身兼贵州西部地区军、民两政职务,掌控了贵西道所属的兴义府以及大定府、安顺府、赤水厅等20余县的军政大权。[3]

兴义府试院

兴义府试院

兴义府试院,位于安龙县城桅峰山下,今安龙一中校园内。兴义府志

《兴义府志》:清张瑛修,邹汉勋纂,朱逢甲删正。咸丰四年刻本。

《兴义府志》第二卷

上一篇:支付能力

下一篇:博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