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电影解析,《燃烧》这个电影到底讲了怎么样的故事,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有着无奈和愤怒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日子真的是一个谜。”
《燃烧》这样的电影,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但不限定于谁对谁错,这正是影片精妙的地方。
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小说《烧仓房》与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原著来头不小,电影也备受赞赏。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燃烧》凭借3.8的高分(满分4分)创下有史以来场刊最高分的纪录,甚至有影评人断言:
“《燃烧》不拿奖,评委就是瞎了!”
《燃烧》对《烧仓房》的一个最重要的改编是,李沧东放大了三人之间的阶层差距,并放置于韩国的现实社会中,这让电影具有了尖锐的现实批判性。关照现实、批判现实、反思现实,可以说是李沧东电影创作生涯始终贯彻的立场。
电影以底层青年钟秀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与女孩惠美及富二代男孩Ben之间的故事。
刘亚仁饰演的钟秀,来自农村,从小与脾气暴躁的父亲长大;他在首尔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却一直梦想着成为小说家。在首尔他遇到同村的女孩惠美,并爱上了她。但一趟非洲旅行后,惠美结识了富家公子本,并成为情侣。
没有人知道本是做什么的,他不用工作,却住豪宅,开豪车,一直在玩,身边始终有新女伴。钟秀感受到了本带给他的无形压迫,他想不通为什么韩国有这么多“盖茨比”。
本告诉钟秀他有烧塑料棚的习惯,随着惠美的消失,钟秀很快将塑料棚和惠美联系起来。在本看来,他专门烧那些没有用的,又脏乱碍眼的塑料棚,这些塑料棚,即使消失了也没有人会在意的。
当钟秀质疑他无权断定哪个是无用的时,本的态度是轻蔑的,他认为自己是审判者,塑料棚只需接受自己的命运即可。如果塑料棚真的意指女孩,足见有权阶层对社会底层的践踏和褫夺是多么丧心病狂。
但《燃烧》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在虚实之间游荡,以及无限的回味空间,它并不是有些影评人所诟病的粗浅直接的“社会问题电影”。如果是“实”,那么钟秀最后的报复将是对有权阶层的有力告诫,有恃无恐的剥削最后只会是“吾及汝偕亡”。
如果是“虚”,一切只是钟秀的臆测和“写作”,那么三个主角被暗无天日的虚无(电影中所说的“great hunger”)所困也会令观众心有戚戚:我们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底在追求些什么?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就像李沧东说的,世界静默如“谜”。幸运的是,始终有人在孜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