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朝代。在那个朝代,文化昌盛,万国臣服,被称为大唐盛世。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高适,字达夫,唐朝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仅是一名写诗高手,更是为政能臣。从一位籍籍无名的乡野诗人到封疆大吏,高适究竟是怎样成就这样的伟业的呢?
说高适是乡野诗人,其实也不尽然。事实上,高适本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高侃曾经是唐朝前期一位有名的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而高适的父亲高崇文则是其祖父的少子。可惜的是,高适的父亲早亡,高适又年少,家道渐渐衰落,甚至到了“求丐取给”,要靠亲朋好友接济的地步。然而,“人穷志不穷”,高适虽然家境贫寒,依旧渴望文武兼修、继承祖风,以此报效家国、建功立业。
开元七年(719),高适西游长安,开始了他第一次求仕之旅。高适年少,又自负才华,希望通过荐举,迅速步入仕途,以此实现自己的报复。他还是太天真了,当时京城中渴望得到引荐的才子不知凡几,才华横溢之人也不在少数,向高适这样家境破落又没什么名气的毛头小子,想走这条路,难度系数堪比登上珠峰。
“许国不成梦,还家有惭色”,兴高采烈而来,一无所获而归,高适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更何况家中穷苦,买不到什么好田地,天公又不作美导致连年荒年,收成自然也是不如人意。入仕无门,务农歉收,那时候的高适,受尽了白眼。但那是高适呀,怎么可能因为一点小打击就一蹶不振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高适再次一头扎进了耕读生活,苦苦等待着新的机遇。
开元十八年(730),唐朝的东北地区发生叛乱,边患危急。高适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渴望得到任用。毫无疑问,结果是残酷的,高适又一次一无所获。
自己满腔热忱,却被当权者无视了个彻底,哪怕是高适,也忍不住要发发恼骚了“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十二年了,文武之路皆走不通,真是有点“我独不得出”的寥落之感了。但高适没有就此沉沦,发恼骚归发恼骚,努力还是要有的。高适继续提升自我、继续等待,终于,高适的名声渐渐传开了。
到了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再次下令开科考试,并且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举荐人才。高适乃“文武通才”,一腔报国热情又拳拳可见,当时的通事舍人杨公就举荐了他。能力有了、名气有了、敲门砖也有了,看起来万事俱备,高适信心满满地再次来到长安。但命运就是如此喜欢捉弄人,高适没有考中,自然无缘获用。
三次上下求索,三次铩羽而归。高适无奈了,“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四十岁了,在人均寿命偏短的古代,算是实实在在的“老翁”了。但高适早已以身许国,在那个政治体制之下,想要为国家人民做一点事情,除了“居庙堂之高”,真的是没有其他办法了。高适除了继续奋发图强,也别无他法。就这样到了五十岁,高适依旧是家无积蓄,窘迫异常。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理解他的妻子,“妻子欢同五株柳、云山老对一床书”,这大概是高适坎坷人生中难得的欢愉与幸运吧。
也许真的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高适五十岁那年,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
天宝八年(749),唐玄宗再次下令进行科考,这次高适得到了著名的开元贤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大力举荐,他的好友颜真卿时任殿中侍御史,也为他大力美言,就在多方保举之下,高适终于考中了,并且和唐代其它中举学子们不同的是,在考中后仅十天,高适就被任命为封丘县尉。
若是二十岁的高适,肯定是看不上这芝麻点大的从九品的微末小官。但他已经五十岁了,求索了大半辈子,潦倒了大半辈子,他太需要这样一个机会了,毕竟也算是进入体制内了不是,为国为民的理想也终于有了一展的空间。
高适兢兢业业,却又一次被黑暗的现实伤透了心。那是天宝年间,开元盛世的盛景已经在渐渐远去,统治者昏聩、姑息养奸,安禄山欺弄朝廷,百姓备受压迫饱受困苦,自己又人微言轻,毫无改变之力。高适再也无法忍受,与天宝十一年春(752)辞去了县尉之职,哪怕这是他费了千辛万苦才得来的“饭碗”。
还好是金子总会发光,天宝十二年(753),刚刚辞官不久的高适得到了梁丘的引荐,被哥舒翰邀请成为了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并一起前往了当时军事前线河西。哥舒翰的名气有多大,无需赘述,他很欣赏高适的才华与热忱,不断提拔他。在天宝十四年(755),哥舒翰进京见唐玄宗,还特地带上了高适。由此,高适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视。
不久,安禄山谋反,玄宗任命高适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后来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唐玄宗向群臣商讨对策,高适建议玄宗尽出宫中所藏珍宝钱币,招募勇士以对抗反贼。玄宗在杨国忠等人的怂恿之下,非但不听,还急冲冲逃往蜀中。高适急急追上,呈上《陈潼关败亡形式疏》,极言陈潼关之重要性,痛斥宦官和杨国忠的罪过,得到玄宗赏识,再次升迁。
上元元年(760),高适又调任为蜀州刺史,此间他还对平定剑南兵马使叛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战功、有政绩,当权者也信任高适,种种因素加持之下,广德元年(763),高适成为了新任剑南节度使。唐代节度使的超然地位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永泰元年(765),高适又被召回了朝廷,先后担任了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重要官职。
其实纵观当时和高适起名的几位诗人,我们就能发现,高适其实是最具政治天赋的一位。王维终究缺少几分气节,被俘虏后担任了安禄山一派的伪职;李白懵懂且缺乏政治敏感性,加入了李璘的队伍;杜甫单纯不辨真伪,为房绾辩护。此三人的举动,虽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错误,但总体来说,确实是不利于平定叛乱、稳定时局的。
唯有高适,审时度势,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与判断,终于由一位潦倒的“乡野诗人”转变为了“封疆大吏”,为国家、人民、历史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