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辖5个区,21个乡,75个村民委员会。
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辖路南、路北共4个区。1961年3月23日,县址由门董村迁至现在的隆仁年底将路南2个区划出,新成立了措勤县。两县均隶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媛,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山脉有昆仑山、隆格尔山、夏康坚、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416米,属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寒冷、干旱、多大风、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隆仁为界,南北朝气候差异较大。年日照时数3160小时,年降水量189.60毫米,年降雪日60天左右。
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铜、天然碱、食盐、钾盐、冰洲石、石膏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藏羚羊、岩羊、大头羊、狗熊、猞猁、草狐、旱獭、雪鸡、黄白鸭等。此外,风能和太阳能可满足小型发电机工作。
改则县境内有广阔的牧场,经济以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马、绵羊、山羊等。
改则县已形成以隆仁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安狮公路贯穿改则县境,各区、乡均通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00多公里。
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皮张、牛羊绒、食盐等。
隆仁,因其北面的鲁玛仁布河而得名。居民500多人。城区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有小学、医院、国营商业零售门市部、银行营业部、影剧院、招待所、电视台、广播站、电影站等设施。公用房屋配有太阳能取暖设施。
改则地处"世界屋脊"之巅,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壮丽多姿的高原自然景观,对探险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里地广人稀,自然生态至朴至真。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得以保存,如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以及濒临绝迹的黑颈鹤等,为研究它们繁衍生息、进行变异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实为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媛,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隆门雄和才玛尔错西沼泽
沼泽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中部,有3片沼泽湿地,面积合计36900hm。其地理位置分别为北纬33°53′—33°05′、33°13′—33°19′、33°35′—33°40′,东经83°15′—83°23′、83°50′—84°02′、84°21′—84°31′。所在地海拔高程4500m。综合自然区划属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羌塘高原区。
仓木错沼泽
沼泽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西南仓木错及其南部入湖河流的上游,地理坐标分别为北纬31°58′—32°06′、东经83°30′—83°36′,北纬31°37′—31°53′、东经83°34′—83°46′。海拔高程约为4500m左右。共有3片沼泽,总面积21600hm2。所在地综合自然区划属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羌塘高原区。
拉果错东南沼泽
沼泽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境的拉果错东南方,系入湖河流中游段因地势低洼积水形成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1°50′—32°01′,东经84°17′—84°32′。沼泽面积为18000hm2。海拔高程4500m左右。综合自然区划属ⅥD1(1)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羌塘高原区。
果普错沼泽
沼泽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改则县西南,昂拉仁错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9′—31°58′,东经83°02′—83°19′,海拔高程4500m左右,沼泽湿地面积16200hm2。所在地综合自然区划属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羌塘高原区。
沼泽类型东西两部有所不同,西侧拉果错湖滨为盐碱沼泽,而东侧有河流补给,发育淡水沼泽。
洞错沼泽
沼泽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东面的洞错周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2°05′—32°19′,东经84°23′—84°59′,海拔高程4416—4420m。沼泽呈东西方向展布,面积42300hm。在综合自然区划中属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羌塘高原区。
洞错,藏意为荒凉湖,受班公错—怒江断裂带的控制,位于洞错—扎西盆地低洼处,湖体呈北宽南窄的元宝形,面积100km2,为一盐湖。湖区西部为芒硝沉积区,东北部为石盐沉积区。湖相沉积的主要粘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及蒙脱石;主要盐类矿物有石盐、芒硝;碳酸盐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和文石。湖水的平均深度1m,最大深度1.5m以上,湖水的化学成分见表6-32。
洞错位于盆地最低处,四周高地发育的短小河流在汇入盆地过程中,沿途渗漏、蒸发,经常断流,而且大都为季节性河流,只有东部发源于巴林冈日山的较大河流向西注入洞错,在湖东面和西面形成大片沼泽湿地。
根据改则气象站资料,本区年平均气温0.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2.1℃,极端最低温-33.8℃,极端最高温24.4℃;≥10℃积温只有52.8天,共645.5℃;无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降水量166.1mm,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3%;年平均蒸发量2341.6mm;≥17m/s的大风日数可达200.1天;年日照时数为3168.2小时,日照百分率73%。沼泽区的土壤为盐化草甸沼泽土。
沼泽的植被类型和动物种属与扎布耶茶卡沼泽区基本一致。
洞错为一大型芒硝、石盐盐湖卤水矿床,尚未大规模开发,目前只有少数牧民前来捞取石盐作为食用和牲畜用盐。沼泽湿地是重要的放牧场。
美马错沼泽
沼泽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3°58′—34°03′,东经82°30′—82°40′。面积9900hm2,为嵩草—青藏苔草沼泽。海拔高程5200—6000m。所在地属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羌塘高原区。
喀喇昆仑山脉的东段呈东西向横亘于本区西北部,在骆驼湖附近山脉急折至北北西—南南东向斜贯本区中部,山脉主脊海拔高度约6000m,山区冰川发育,许多冰川从山脊两侧下延到湖盆边缘。河流众多,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的河流就有100多条,但多为短小的间歇性河流。本区湖泊也很多,主要有美马错、阿鲁错、扎和平错、鲁玛江冬错等。沼泽地分布在美马错东南、阿鲁错的地势低平地区。
美马错等湖泊主要为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补给,由于降水稀少,蒸发强,湖泊多呈微咸水(含盐量1—49g/l),水化学类型属硫酸镁亚型。沼泽区水源补给主要为河水。本区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0℃—1℃,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约1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气温22℃,极端最低气温-35以下,无霜期20—40天。年平均降水量150—200mm。冬季多大风。本区主要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但沼泽湿地区多为盐化草甸土和盐化草甸沼泽土。
本区地处羌塘高原西北部,受气候干寒的制约,发育的植被主要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而在地势低洼的湖泊和沼泽湿地区,则多发育了水生植被和以嵩草—苔草为主的沼泽植被类型。沼泽植被中常见的种属有青藏苔草、坚果苔草、扁穗草、嵩草、藏野青茅、赖草等。沼泽区的水禽有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等,周围地区的鸟类有秃鹫、胡兀鹫、红隼、大狂鸟等猛禽,还有藏雪鸡、西藏毛腿沙鸡、角百灵、褐翅雪雀、棕颈雪雀、细嘴沙石灵等,此外,周围地区的兽类有野牦牛、藏羚、野驴、藏原羚、盘羊、岩羊、藏狐、狼等。
本区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受人类的干扰较少,基本保持了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是进行生态系统研究的理想基地,拟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原始的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目前,土地利用状况是当地居民放牧和狩猎,部分地方有过牧现象。
西藏民主改革前,这里为改则、色锅和帮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则"、"色锅"、"帮巴"原是族名,后演变为部落的名称。
西藏民主改革前,这里为改则、色锅和帮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则”、“色锅”、“帮巴”原是族名,后演变为部落的名称。分别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管辖。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辖路南、路北共4个区。1961年3月23日,县址由门董村迁至现在的隆仁。1970年底将路南2个区划出,新成立了措勤县,两县均隶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县府现驻改则镇。
改则县辖5个区(洞措区、察布区、物玛区、麻米区、康托区),21个乡,75个村委会。
2000年改则县辖1个镇、6个乡。总人口17502人,各乡镇人口:改则镇3672麻米乡3605洞措乡2054察布乡3033物玛乡1834先遣乡1447古姆乡1857(单位:人)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改则县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规模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多,对改则县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已成为改则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改则县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
由于该县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严重制约,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要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4年,改则县通过援藏单位投资、国家投入和自筹资金等方式,积极促进小城镇基本建设,效果良好。
2004年改则县小城镇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达5622.9万元,主要建设了党政综合办公楼、市政道路、县中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县完小宿舍及校内路面硬化工程、绒山羊扩大繁场土建工程、县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畜产品交易市场、城市亮化工程、小车班职工宿舍建设项目、中国移动改则基站、县大门及路面硬化工程、商品房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城镇面貌,增强了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使改则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改则镇总人口3672人。
麻米乡总人口3605人。
洞措乡总人口2054人。
察布乡总人口3033人。
物玛乡总人口1834人。
先遣乡总人口1447人。
古姆乡总人口185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