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求生害仁】——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7、【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8、【成仁取义】【取义成仁】——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论语·卫灵公》(15·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论语·卫灵公》(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1、【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论语·卫灵公》(15·17):“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2、【好行小慧】——好:喜欢;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欢给人小恩小惠。《论语·卫灵公》(15·17):“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3、【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论语·卫灵公》(15·2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14、【以言举人】——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论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15、【以人废言】【因人废言】——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论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16、【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论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17、【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论语·卫灵公》(15·25):“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5-18、【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论语·卫灵公》(15·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19、【众好众恶】——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论语·卫灵公》(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20、【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师,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论语·卫灵公》(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21、【敬事后食】——指凡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后才能享受俸禄。语出《论语·卫灵公》(15·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5-22、【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论语·卫灵公》(15·39):“子曰:'有教无类。’”
15-23、【道不相谋】——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论语·卫灵公》(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24、【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论语·卫灵公》(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季氏篇第十六》
16-1、【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论语·季氏》(16·1):“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6-2、【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论语·季氏》(16·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6-3、【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论语·季氏》(16·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4、【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论语·季氏》(16·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5、【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论语·季氏》(16·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