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姚崇的故事。
房玄龄、杜如晦、宋璟这三位的大名相信很多了解过大唐历史的读者都听过吧,他们三人皆名列“唐朝四大贤相”。
嗯?不是“唐朝四大贤相”吗,还有一个是谁?
“唐朝四大贤相”中的最后一位,名声远不及为唐太宗立下定策之功,分别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第五和第三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也不及一生温润如玉,受尽世人尊崇,协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宋璟。最后一位的名字叫做姚崇,再说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房玄龄、杜如晦、宋璟三人的功绩,再看看姚崇的功绩,聊一聊他凭什么能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三人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杜如晦,京兆人士,二十岁之时被征辟为隋朝的预备官员,出任滏阳县尉,但是不久因为隋炀帝对外战争不断,加上滥用民力,又在屡次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落败,导致国内民不聊生,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杜如晦预见了隋朝的未来,于是便弃官回乡,闭门读书。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挥师南下,攻入长安,李世民得知杜如晦的贤名,便将其征召为秦王府参军。在秦王府时期,杜如晦运筹帷幄,协助秦王李世民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人的叛乱。后来,李世民为了收罗天下人才建立了文学馆,将杜如晦位列十八学士之首。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斗争中落入下风,秦王府的文臣武将先后被陷害,随后调离京城,杜如晦联合房玄龄一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使得李世民一举夺得太子之位,随后又登基为帝。李世民即位后,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定为“玄武门之变”首功之臣,先后将其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上,时任尚书右仆射,为唐太宗选拔了一大批人才,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
公元630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一日之内屡发诏书,向天下寻觅良医,救治杜如晦,奈何天不假年,杜如晦还是病逝,终年四十六岁。李世民闻讯后,放声大哭,辍朝三日,亲临杜如晦府中吊唁。
房玄龄,临淄人士,十八岁之时便进士及第,长期在地方任职,公元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后,房玄龄投奔秦王李世民,为其出谋划策,成为了秦王府的主要谋士之一。公元626年,又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人居首功,不久,李世民即位,将房玄龄拜为了中书令,位居三省之首,是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负责协助唐太宗处理朝政。
从功勋来说,房玄龄绝对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数一数二的,但是因为凌烟阁功臣排名是以当时的官职大小排序,排在房玄龄前面的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除了最早追随唐太宗,又是唐太宗大舅子的长孙无忌,同时拥有司徒、司空的虚衔能够得以位居第一,其余的李存恭、杜如晦、魏征三人皆是因其死后追赠的官职通常会比生前的官职高上几级,才得以排在房玄龄前面,房玄龄只能屈居第五。
宋璟,邢州人士,十七岁之时进士及第,授予义昌令,不久升任监察御史,后来又因宋璟为人率性刚正,武则天又将其提拔到了御史中丞的职务上,但是因事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等人结怨,屡遭弹劾。
唐中宗复辟之后,宋璟得罪了武三思,被外放为贝州刺史,而后中宗被韦后所杀,韦后集团又被李隆基、太平公主联手铲除,宋璟被调回京城,第一次担任宰相。当时因为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宋璟希望能够稳定政局,便提出了将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并且罢黜大批无能的官员的建议,结果被太平公主倒打一耙,被唐睿宗罢相,贬谪楚州。
唐玄宗即位之后,又升任广州都督,随即调回京师,出任刑部尚书,因姚崇隐退,举荐其继任宰相,得以再度为相。在宋璟担任宰相的时间里,大唐帝国一改此前任人唯亲的局面,使得政治清明,协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公元737年,宋璟病逝于洛阳家中,享年七十五岁,唐玄宗下旨追封,亲授谥号,并且派出重臣专门筹备宋璟的丧事。在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后,唐玄宗不止一次怀念起当年宋璟为相,君臣同心的时候。
在说姚崇之时,我想先说一个典故——走马上任。
走马上任,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官员上任,这个成语说的其实就是姚崇。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借助“先天政变”,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而后前往新丰检阅军队,当时姚崇担任了同州刺史,距离新丰不过两百余里,按照唐律规定,应当前往新丰见驾。
唐玄宗素闻姚崇贤名,又为了报答当年的拥护之功,在姚崇到来后,唐玄宗便邀请姚崇随驾狩猎,事后,姚崇与唐玄宗畅谈治国之道,深得唐玄宗满意,便在马上将其任命为宰相,姚崇起初不允,而后提出《十事要说》,与唐玄宗约法三章,这才答应出任大唐帝国的宰相。
我们常说要做就做第一,因为第二总是会被历史遗忘,姚崇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神龙政变”、“先天政变”在这些影响大唐帝国未来走向的政变之中,其实都有着姚崇的身影,但是他却一直没能作为主角上场,所以很快就被世人遗忘……
早在公元698年,姚崇就曾与狄仁杰一同出任大唐帝国的宰相,执掌朝政,后因母亲年迈,姚崇辞官回家奉养母亲,武则天遂免去其宰相之职,担任将其任命为夏官尚书(兵部尚书),后改任春官尚书(礼部尚书)。
公元705年,因姚崇举荐而得以成为宰相的张柬之密谋发动政变,拥立唐中宗为帝,此时姚崇刚刚回到了洛阳,得知这一消息,德高望重的姚崇主动参与政变,使得唐中宗成功复辟,但是后来因为同情武则天被废后的遭遇,被贬官外调,从神龙功臣中除名。
唐睿宗即位之后,姚崇再度出任大唐帝国的宰相,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大唐帝国弊病,使得党的政治一度清明。姚崇又为了保护太子李隆基,与宋璟提出迁居太平公主,加强太子权力的建议,却被太平公主指责,李隆基不得不将姚崇冠上“离间宗室”的罪名罢相贬谪。
经此一事,身为太子的李隆基深感无奈,而太平公主则处处咄咄逼人,欲发动政变,却被李隆基先发制人,一举剿灭。
李隆基即位之后,为了报答当年姚崇的拥护之恩,将其任命为紫微令(中书令在玄宗朝的称谓),姚崇再度拜相后,革故鼎新,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
姚崇晚年,因为常常生病,而其在京城又无寓所,只能借住在罔极寺,唐玄宗命姚崇搬入接待外国贵宾的四方馆居住,只要姚崇还在世一日,这里就可以让姚崇及其子女随时居住。可惜,后来姚崇因为教子无方,加上被下属牵连,不得不主动辞官,但是唐玄宗对其仍旧尊崇,命其五日上朝一次,朝政大事仍旧询问他的意见,以他的意见处置。
公元721年,姚崇病逝,唐玄宗辍朝大哭,先后追赠扬州大都督、太子太保,又亲授谥号“文献”。
而在《旧唐书》中,常常将姚崇、宋璟并提,称为“姚宋”,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前称房、杜,后称姚、宋”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