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

时间:2023-08-17 13:59:06编辑:奇闻君
画坛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画坛四僧,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的四位僧侣画家,即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四人。在艺术上,画坛四僧主张以生活为基础,重视生活感受,直白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他们的艺术主张对清朝初年的画坛产生巨大影响。

画坛四僧中,朱耷的画,墨点无多泪点多;石涛之画,寓奇思于奇笔;弘仁之画,归黄山而益;髡残之画,借画谈禅,因禅说画。他们各自的画作都别具风格,但都有一点相似之处:贴近生活。

南宋四家有三位刘、马、夏,赵孟頫,元四家,吴门四家、董其昌等大书画家,均出生在这一地区。入清以后,四王吴恽六大书画家,也出生在这里。王时敏、王鉴于明末与董其昌等人被称为“画中九友”,深受董其昌艺术思想影响,王原祁作为康熙皇帝书画侍从,王翚被康熙钦点绘制《南巡图》,整个朝野都充斥着四王吴恽为代表的绘画精神。作为正统画派的代表,追随者、崇拜者无数,甚至以后的清宫造办处、如意馆都受其影响,直至近代海上的“三吴一冯”等海派诸家,以及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也不例外。

最高统治者对书画的好恶,都是决定书画发展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从李世民以降至康熙无一例外。由于康熙对董其昌书法的喜爱,科举考试都是以董书为法格的馆阁体格式,书法不入格就难以入仕,如八十老翁孟椿山拼杀一番,却因“朝殿三试以书不入格,屡落入后”而未获官铨。在皇帝的喜好之下,朝野不仅以董字为法格,董其昌绘画及他倡导的文人画,也形成一股热潮延伸至清末民国。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石涛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图称监国失败被唐王处死,若极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石涛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来到了江宁(南京)。晚年弃僧还俗,成为职业画家。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南巡时,他在南京、扬州两次接驾,献诗画,自称“臣僧”。后又北上京师,结交达官贵人,为他们作画。但终不得仕进,返回南京。最后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并总结与整理他多年来绘画实践的经验与理论,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丰富多采。石涛著有《画语录》十八章。

石涛擅长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所画的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

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称“海阳四大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新安画多宗清(倪瓒)者,盖渐师道先路也,”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代表革新的一派。清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画从宋元各家入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

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 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 ,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 景色,笔墨贺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 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清代画坛四僧之—髡残

清代画坛四僧之—髡残

髡[kūn]残(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

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

清代画坛四僧之—朱耷

清代画坛四僧之—朱耷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朱耷, (zhū dā)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统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

在绘画上他以大写意画著称,蘸水泼墨,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创造了游弋纵横的风格。自此以降,大笔写意画派都受了他的影响。“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与髡残、渐江、石涛并称为“四僧”,为清初野逸画派主将。

明清交替之时,八大山人由于是明朝宗室后裔,迫于满清政府的追逐,逃避深山出家为僧,山人时年19岁。在极度惶恐的环境下,度过了近30年时光,落得精神失常。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台湾之后,政治上采取怀柔政策,对明朝宗室、遗民也宽容相待,山人才走出深山。回归俗世生活后,山人定居南昌,手中的画笔是山人生活的工具,以卖画为生。

在形成自己画笔风格的过程中,师法前人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在花鸟画方面,远师徐熙野逸画风,北宋文人画家的梅兰竹菊,尤其追学青藤白阳泼墨大写意画风。布局也未脱离前人窠臼,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气,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在山水画方面,远师南朝宗炳,兼师董、巨、米芾、倪、黄,近师董其昌氤氲的江南山水。布局疏朗,意境空旷;于荒寂世界中显出简朴雄健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

清初画坛“四僧”中,“八大山人”指的是?

四僧: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皆为僧侣,故名四僧八大山人: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也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八大山人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画坛四僧的书画作品数量丰富,至今仍能在博物馆中看到收藏的真迹。而他们在绘画上的艺术追求,也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画家。画坛四僧中,朱耷的画,墨点无多泪点多;石涛之画,寓奇思于奇笔;弘仁之画,归黄山而益;髡残之画,借画谈禅,因禅说画。他们各自的画作都别具风格,但都有一点相似之处:贴近生活。

上一篇:祸害大清

下一篇:洪秀全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