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花梅一生弟子众多,为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六世陈五常(1817-1866),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花梅习练太极拳,功底深厚。
陈五常为人豪爽,性格刚正,在村里曾多次帮助村民,惩治恶霸而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他在村中掌管西北拳社,常置器械于街而不收,以方便村中老幼习练。
陈德禄、陈田科、陈坤来、陈春山、陈怀清、陈春来、陈绳武等拳师皆出其门下。唐豪赴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子陈德禄、陈田科切磋技艺。
1866年冬,在一砖窑突然崩塌,他因救护同乡无法脱身而被压死。他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武德,至今仍被乡里传为佳话。
十六世陈五典(1821-1889),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于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花梅习练太极拳械。其聪敏颖悟过人,号称“一点通”。在其兄五常帮带下,常与大姐大燕切磋演练。其技艺与其兄齐名。
1866年其兄去世后,乡亲们推荐其接任其兄掌管村中西北拳社。平日,除习武授徒外,又于沁阳西万、温县北张羌等地设场授拳,为陈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
十六世陈鑫,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读书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
此外,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
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目前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 (炮捶),新架一、二路 (炮捶),小架一、二路,太极推手、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
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四大派系,有着各自独有的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