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主张?此文的主人公王承福,是长安的一名泥瓦匠人,曾有过官勋,却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治理百姓,放弃了俸禄回家做了个自食其力的泥瓦匠。作者采用传记形式,借王承福之口,提出“各致其能以相生”的主张。
【原文】
圬之为技[10],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11],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12]。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注释】
[10]圬:,粉刷墙壁。
[11]发:征发,招募。
[12]手镘:指当泥瓦匠。镘,泥瓦匠抹墙的工具。
【译文】
粉刷墙壁这职业,不仅卑贱,而且很辛苦。有一个以此为业的人,但他的神态却是自得其乐。听他说话,简约却很透彻。询问他,他说姓王,名承福,祖祖辈辈都是长安的农民。天宝之乱时,朝廷招募百姓当兵,于是,他手持弓箭在军队中待了十三年,还得到了官职与勋级,但他却放弃官职、勋级回家了。后来家里丧失了土地,他就拿起泥刀来谋取生活。此后三十多年,他租住街市上主人的房屋,并交付主人一定的房钱和伙食费。后来,他又根据当时房钱与伙食费的涨落,来增减自己粉刷墙壁的工钱。如果有余钱,他就施舍给流落在道路上那些病残饥饿的人。
【原文】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13]。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14]。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15]。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注释】
[13]绩:这里指纺织。
[14]相生:互相依赖,共同生存。
[15]直:同“值”,此指工钱。
【译文】
他又说:“粮食,是经过种植后才生长出来的。至于布和丝织品,必须经过养蚕、纺织后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需要人力才能制成。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但是人们不可能每一样都亲自制成,应该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去做他能做的工作,以此相互协作、相互供养。因此,君王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使百姓得以生存,而各级官吏是辅佐君王来推行教化的人。责任有大有小,要根据各人的能力去承担,就像各种器皿的用途不一样。如果只知道吃而懒怠做事,必遭天降的祸殃。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泥刀去玩乐。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学会的,只要凭力气就可以做到。如果确实有功效,还可以取得工钱。虽然很辛苦,但却心安理得。力气,是很容易使出来的;但心智,却难以勉强拥有。因此,劳力者被人使用,脑力者使用别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只是选择容易做到而又心安理得的活来获取报酬罢了!
【原文】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16]?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17]、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
【注释】
[16]称:适合。
[17]丰悴:指家境的兴盛、衰落。
【译文】
“唉!我拿着泥刀在富贵人家进进出出有好多年了。有的去过一次,再次去的时候已经变成废墟了。有的去过两次、三次的,再经过的时候也变为废墟了。问左右的邻居,有的说:‘唉!那房主已受到刑罚被处死了。’有的说:‘房主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保全家业啊。’也有的说:‘房主死后财产归公了。’由此看来,这不就是只知道吃而懒怠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祸殃吗?这不就是勉强自己去做智力达不到的事,选择与自己才能不相适应的事而强行去做的结果吗?这不就是做了很多亏心事,明明知道不对却硬要去做的结果吗?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定数,来来去去,不能经常保有吧?
【原文】
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译文】
我心里对他们非常同情,所以选择自己能力能够达到的事情去做。喜爱富贵而厌恶贫贱,我怎么会与别人不同呢?”他还说:“功劳大的人,享受的东西就多,妻子儿女都要靠我来养活,我能力薄弱,功劳又少,没有妻子儿女也是可以的。况且,我只是一个做体力活的人,如果我成家而又没有能力养活妻子儿女,那么我的心也要受劳累了。一个人要肩负两种责任,即使是圣人也是做不到的啊!”
【原文】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18],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19],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释】
[18]畜:养育,养活。
[19]警:警惕、警戒。
【译文】
我起先听到他的话感到迷惑不解,后来又想想他说的话,觉得他真是位贤人,大概就是那种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也要指责他,他为自己考虑得太多,为别人考虑得太少,难道他奉行的是杨朱之道吗?所谓杨朱之道,就是不肯拔掉自己身上的一根毛去有利于天下。这个人认为,有家太劳心,不肯费一点心去养活自己的妻子儿女,难道他还会因为别人而劳心吗?但是即使这样,他的贤德也许比那些患得患失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婪不止,没有王法,以致丢掉性命的人好多了。此外,他的话有些是可以警戒我的,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传记,用来检查自己。
【评析】
本文作于安史之乱后。此时国内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借王承福之自述,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
王承福介绍了自己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在作者笔下他是一个悠然自得、知足常乐之人。他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却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进而强调了人生在世,应该自食其力,问心无愧地生活,不能干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能贪图非分的享受。
作者名为传记,实则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通过他人之口,表现作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
文章论说有理有据,夹叙夹议,错落有致。最后以自鉴作结尾,实际是规劝世人,形式上颇有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