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齐闵王贪得无厌,在六国眼皮底下吞并宋国,并且还一直伤害自己的弱邻燕国,终于激起了六国的的不满。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乐毅不负众望,在济西之战中将齐军打的大败,接着便一口气连下齐国72城,而且还率领燕军进入齐国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当此之时,燕国的实力在六国中也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那么如果这个时候燕国开始逐鹿中原,有实力干掉秦国,统一六国吗?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此时秦国的实力和燕国的实力以及周围各国之间的关系啊,来分析,到底是谁统一六国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
首先在军队战斗力方面讲,这个估计应该是秦国方面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环顾整个战国,燕国只有济西之战比较出彩,其他的战役那就不必说了,都很臭。但是秦国则不同了。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让秦国的的军队实力有了突飞猛进。因为秦国对勇于战斗的庶民授爵,打破了庶民和贵族的限制。在这之后,在秦孝公时期的河西大战,秦惠文王时期东出和南下蜀中的历次大战几乎是全胜。所以说,在单兵战斗力上,秦军是略胜一筹的。
接着就是指挥官上了。秦国此时著名的指挥官就是丞相魏冉,以及千古战神白起了。虽然说白起此时还没有到达长平之战的时候那登峰造极的指挥水平,但是白起在伊阙之战所表现出来的指挥能力,依旧是让人赞叹的。所以说,在伐齐之战全盛时期的乐毅和伊阙之战后表现出卓越指挥能力的白起,他们的指挥能力基本就持平吧!
最后就是经济实力了。在经济实力上,秦燕两国怎么样呢?秦国此时有着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大粮仓,而而燕国则虽然自身不是很富足,但是却占领了富饶的齐国。在富饶程度上讲,也是不会差于秦国的。所以说,在这两方面,双方算是持平了吧!
最后就是七国的国际态势。在七国中,韩魏两国此时已经彻底倒向了秦国,南方的楚国在此时也是更加偏向于秦国。而赵国此时还在努力发展,在七国事物中也比较中立一点。最后就是七国了,因为有着共同的敌人,双方无异于是一拍即合。所以此时的七国态势是有利于秦国的。
综上所述,如果真正开打,此时的新贵燕国还是不是强秦的对手的。秦国此时已经是战国最强者了。
秦始皇轻松统一六国,手中3样装备,本不该出现在2000年前!秦国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国作为一个边陲小国,最后却能脱颖而出,肯定是有一些过人之处的。秦朝重用商鞅来变法,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这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秦朝人本身的那种好斗、勇猛的精神,估计才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而且当时的秦国可是凭着3件硬武器,才实现最后的霸业,这三样东西本不该出现在两千多年前。
第一个东西就是著名的秦剑,秦剑非常的美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剑身很长,超越同时代其他的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都是二三十厘米。而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青铜剑最长的达九十四点四厘米,最短的也有八十厘米。秦朝的青铜剑不仅长,而且薄、窄,状如柳叶,特别是剑身不完全平直。即呈弧形内收增加了攻击速度。
秦朝的青铜剑全部都抛光, 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秦剑的表面含锡量高达30%,内部却保持着20%左右的含锡量。这几乎是将青铜剑的韧性和刚性发挥到极致。
第二件:秦弩。秦弩是秦国最强悍的战斗武器,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非常有威慑力。比起弓箭来,秦弩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杀伤力也更大。现在在秦朝的陵墓中,发现了多处弩弓的遗迹。秦弩的很像是现在的枪支,威力大,精度高,射程远,有效射程可以达数百米。
在秦始皇陵墓中发现了一个秦朝弩的部件,现在仍然能够灵活活动。专家根据弩机研制出来的复制品,射程达到了三百多米。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初的人是怎么发明的。
第三件:是“铁路”,秦国的铁路,当然和铁路不一样,铁轨和枕木被特殊的木材取而代之。动力当然不会是蒸汽机而是马车,这是一些错综复杂的秦代“铁路网”,是复线形式。这也大大解决了秦代的粮草后勤补给的问题,有这样的神器怎么会不统一六国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君王,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纷乱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秦始皇的功绩是不用多说的,今天我们来谈谈秦国统一六国的那些原因。
人心不和
自春秋战国到秦国统一(公元前770--公元前221),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赋税严重,各个诸侯国上层社会腐朽不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形象形容了饱受战乱的民众。对于知识分子、士大夫、贵族们来说,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他们过富贵生活的,至于奴隶一样辛苦的民众,谁又在乎?可是对于民众来说,只要能好好活着,谁统治国家他们是不在乎的,天大地大肚子最大。只要还有战争,就没有好日子过,这样的情况下,统一的渴望就会产生。
这里就要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民众对国家的概念是不深的,在各种思想侵蚀的情况下,忠君的思想也是很扯淡的,陈胜吴广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是说明问题的,这就是说诸侯国们的战乱是不会得人心的,民众只是想要好好活着而已。这就有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了。
地理
首先从位置上看,秦国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相比于其他周朝诸侯国是一个偏远的荒芜的地方。它的东面是黄河的大弯道,黄河先自北向南,然后突然东流。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阻,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在这些屏障后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国家之前聚集力量。贾谊首先注意到这个事实。他写道:“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农业和灌溉
极为丰富的水资源灌溉系统,由于在公元前246年以后的几年中建造了郑国渠以及约在同时建造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极大的改善了秦国的农业。郑国渠的建造对关中平原的影响到现在也是不可小视的,直至今日,它仍源源不断地给在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灌溉。司马迁充分地认识到了郑国渠的意义,他写道:“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是主要强调这些建设来解释秦的胜利,那将是错误的。它们在秦统一之前不到25年才修成,而秦国朝帝国方向的发展至少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变得很明显了。因此,这两项灌溉工程只是加快而不是决定秦的历史进程。
郑国渠
军事武器
由于秦国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承担其巨大的军事需要,所以秦国士兵有很多装备的都是很粗陋不堪的青铜兵器。但是唯一的好处就是相对于它国的兵器,秦国的都要长,这就是说在战争中同样的距离上,秦国的兵器已经刺到身上了,别的诸侯国的武器还差一截。据《考工记》载,矛一般长不过三寻,约合5.54米,而秦俑坑出土的秦矛竟达6.3米。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战国时代为60--70厘米,而秦俑坑出土三把剑,最长的达91.3厘米。而箭镞则由双翼式变为三棱形。后期秦国的冶炼技术快速提升,铬合金的加入。让秦国的战力迅速提升。最终成为霸主。
彪悍尚武
长期与周边国家游牧民族没有开化的野人‘夷狄’作战,让秦国积累的大量的作战经验和悍不畏死的彪悍民风,秦国统一六国前 施行军功制。你只有利战功才会得到提拔。杀多少人都会有相应的奖励,死在战场上家人由国家抚养。所以秦国人打仗都是不要命的。在当时的秦国,秦人的身体素质和身高也是远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这就是遗传问题了,矮小的容易战死,留下来的都是身材高大的,生下来的孩子也就不会太瘦小。
打破传统的准备
出于同样的原因,秦相对地说能摆脱更纯粹的“华夏”国家文化传统的束缚,这使它更容易制定激进的革新措施。儒家的荀卿也许是在公元前264年前后访秦后,不得不承认“其百姓朴”,相当敬畏他们的官员;也承认官员认真地履行其职责,不偏袒,不结党。但说了这些话后,他为这个国家完全无儒而表示不安。他所指的儒,无疑是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他认为这些人特别熟悉旧传统道德。他说,没有这些道德,很可能导致秦最后的毁灭。法家盛行的秦国在当时混乱的战国时代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至于在秦国统一之后仍然沿用严酷的法家思想,这就真的是一种错误了。
人才不分国界
正是由于秦文化上的落后,其必然的结果是它一发现人才就予以任用。秦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商鞅所定的荣誉爵位之一是客卿,它赐与取得高位的外来政治家(有记载的最早事例出现在公元前289年)。外来的显贵(不一定都有客卿的称号)包括商鞅本人、吕不韦、李斯以及本文没有提到的其他许多官员。但是,秦国在人才上的缺陷只限于文官,至于武将,彪悍的秦人从不缺少优秀的武将,这也是后期秦将能有一统六国的很重要的原因。
统治者的长寿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秦幸运地连续被几个既能干又特别长寿的王所统治,从而给它提供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连续性只有两次被短命的统治者所打破,他们合起来的统治时间仅仅持续了八年。这个长寿的统治序列始于孝公,他统治了24年(公元前361—前338年),商鞅就是在他治下任职的;然后是惠文王,他统治了27年(公元前337—前311年);然后是4年的武王朝(公元前310—前307年),他因举鼎比赛致死而统治终结;然后是昭襄王,他统治了56年(公元前306—前251年),然后是孝文王(前250年)和庄襄王(公元前250—前247年)两朝4年的间竭期;最后是秦王政至后来成为始皇帝的37年统治(公元前246—前210年)。可是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不应过分强调,因为长寿并不总意味着能干。例如,当周朝最后在公元前256年被灭亡时,灭周的秦统治者昭襄王在位已51年,但周统治者赧王本人在王位上已不少于59年(公元前314—前256年)。不过,至少在秦国这些长寿统治者来说,都一直在坚持变法强国,没有出现别的心思,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律法和行政
法家的统治自然是没什么好说的了,这就导致了秦国的规矩被执行的非常的好,这种规矩体现在方方面面,行政上没有很少有贪腐懈怠的情况出现。律法上实行连坐制度,谁没事犯个错就会殃及很多人,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做事都要小心的遵守规矩,当这些规矩深入人心的时候,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人,指哪打哪,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说是把全国都绑在了战争的机器人上,行动效率当然是其他的诸侯国望尘莫及的。
如此看来,当时的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只是这个战争机器在一定时间里没有问题的,可是只要是机器就会出问题的,尤其是很精密的机器,于是乎,这个庞大的帝国虽然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历程,可是却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轰然倒下了,让人无限唏嘘。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又做了哪些大事?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王朝的帝王,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之前帝这一称号其实并不普遍,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觉得君和王无法彰显自己的地位才把称号给统一了。秦始皇还被称作是千古一帝,其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影响力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那么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他开始筑起了长城,毕竟刚刚统一六国,原各国的遗留势力还十分强大,所以必须及时将长城修筑起来,这样才能保持中央与全国各地的联系,秦始皇这样做也是为了巩固起整个国家的凝聚力,所以才快马加鞭地想把长城建筑起来。
而修筑长城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能够保护整个北部的人民,以防他们受到伤害,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长城起到了保护人民的作用。
经济方面秦始皇也统一了流通的货币,流通的货币统一由国家来铸造,禁止私自铸造货币使用,这一制度到今天为止还是通用的。
并且在交通方面秦始皇也做出了改善,开始建造起类似高速公路的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来朝着四周扩散,驰道的建造不仅使交通变得方便起来,还可以方便秦始皇管理之前六国剩下的领土,最重要的是秦始皇之后出游交通也能变得十分地顺畅了。
作为一个君王,秦始皇用着周到而全面的眼光来考虑国家大事,他对于民族方面的问题也十分地重视,所以中央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也还算融洽,这也加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每个地区都尤其专属的文字,则文字上存在着地域见差异,所以不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的交流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便下令开始整理文字,将文字统一简化,可以说这一次的变革对于现在整个中国的文明都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秦始皇非常注重整个社会的行为,所以对于日常的行为以及道德方面都非常看重,男女之间的底线分明,你来我往都十分地讲究礼仪,此外,由于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车辆形状不一样,所以秦始皇为其统一设定了一个六尺宽的标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通用了。
尽管秦始皇管理秦朝只有十五年的时间,但是其整个统治的模式和制度可以说是一直都被使用着,由此中国也有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央集权制,所以秦始皇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由于中国的总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所以换种方式说,秦始皇的整个影响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重大的,在整个世界帝王影响力的排行榜中,秦始皇的名次永远出于靠前的位置,甚至最高,甚至可以说世界上的很多帝王都没有秦始皇这样治理朝政的头脑,尽管也开创了帝国,但和秦始皇相比,总还是差了一些的,所以秦始皇的影响也是最特别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何只延续了15年就灭亡了?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他用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但遗憾的是,这个国家只延续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又是为何呢?说到秦朝短命的原因,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暴行、徭役,焚书坑儒等等一系列的暴行,后来爆发了起义,全国相应,这才让清朝陷入了灭亡。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秦朝的故地并没有发生农民起义。都是一样的暴行,为何故地就没有起义?首先,秦朝在灭六国的时候,只是在武力上做到了统一,并没有做到心灵上的统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其次,秦朝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就采取了郡县制来代替分封制。
正是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清朝在六国故地的力量非常薄弱,秦朝的文化也没有渗透到六国当中,所以六国大都不认可秦国的法律。最后就是清朝好像是忽略了原本六国的门阀士族,没有顾及六国原本旧臣的利益,从未给过他们和平民不一样的待遇,直接就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这些人大都数都有号召力的,从高高在上的贵族忽然成为了平民,他们自然是不会甘心的,因此,一直都在等着复国的时机。就是这三点让秦朝十五年就灭亡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很不容易,其中的过程你了解多少秦王嬴政将荆轲杀死之后,十分恼怒,便命令大将军王翦抓紧攻打燕国。燕国太子丹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开始抵抗。可是燕国的军队怎么可能是秦军的对手,于是被秦国军队打得是落荒而逃,溃不成军。燕王和太子丹逃到了辽宁,秦王嬴政立即派兵将他俩抓回。这时燕王被秦王逼的没办法,只得杀死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
而这时,秦王嬴政又想到韩国已经被灭了,这是赵国只剩下一个县城,如果燕王逃到了那里,自己很难攻打下来。现在天气逐渐变冷,倒不如先去攻打南方的地方,把魏国和楚国打下来,是当今最好的决定。
于是秦始皇立刻派王翦和他的儿子带领10万军队前去攻打魏国,这时魏王听到消息之后十分震惊,于是马上派人向齐国求救,但是由于当时齐国跟秦国提前签订了一些条约,所以齐国只得坐视不管。
公元前25年,王翦带领着秦国军队去攻打魏国,引得河流将魏国全部冲毁。这时魏王为了黎民百姓只得投降,秦国占领魏国之后,不仅得到了魏国全部的土地,而且还将魏国的大臣和魏王全部押解回咸阳。
接下来秦王嬴政就要准备去攻打楚国了,在当时楚国是比较强大的,楚国在当时和齐国是号称中原两大超级大国,可是由于楚怀王在位之时楚国开始没落,现在的楚国在秦国面前可以说是非常弱小了,于是秦始皇便下令攻打楚国。
这是秦始皇问王翦:用多少人马才能攻下楚国?这时王翦说最起码需要60万。而秦始皇问李信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却拍着胸脯说20万足矣。于是秦始皇感到王翦已经老了,于是给了李信20万人马,让他去攻打楚国。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打了七次败仗之后全军覆没。秦王嬴政大怒,于是将李信的官职撤掉后亲自跑到王翦的故乡,将王翦请出山来,并诚恳的向他道歉。这时王翦对秦始皇说:楚国军队有100万,如果我们我们五六十万,我可以打下楚国,如果大王不能满足我这个要求,就不要任命我去了。于是秦始皇连忙承认错误,然后直接给王翦60万人马。
王翦到了前方之后,下令士兵修筑壁垒,并且不让士兵出战,任凭楚国再怎么辱骂,也是躲在战壕里不肯出来。
于是过了一阵子之后,楚国军队便放松了警惕,认为秦军到这里不过是来驻扎的。于是便放松了警惕,而这恰恰中了王翦的计谋。王翦在楚军没有防备之时,下令60万军队全部进攻,于是轻轻松松将楚国攻了下来,并且得到了楚国很多城池,并且生擒楚王。
于是王翦和他儿子一鼓作气,将燕国灭掉,随后又占领了赵国的都城。这时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都被秦国所灭,六国中仅仅剩下一个齐国了。齐国一开始虽然很强大,但是很多大臣都被秦国花重金收买了,于是齐王身边已经没有能用的大臣了。又加之齐王见到五个国家都被秦国所灭,于是自己也心慌了。这才齐王才如梦初醒,着急起来。他急忙派兵去守自己国家边界,可是这时却已经太晚了。
秦兵像泰山压顶一般,直接进攻齐国都城临淄,这时齐王感到自己势单力薄,而已经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帮助自己了,于是便仰天长叹只得坐以待毙了。于是没有几天,秦军攻破齐国都城,齐王只得向秦军投降了。
就这样,各国诸侯经过200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诞生了。
为什么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汉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贾谊,他写了篇著名的文章叫《过秦论》,其中提到秦始皇一句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从这句话看出,秦始皇是借助先祖六代人的努力才统一六国的,那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劳呢?
秦国的崛起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的,其实六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搞了商鞅变法式的改革,可是这些变法固然让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是高层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至少在其他六国当中,仍然是贵族当政。那些改革变法家们,通常下场都不好,吴起、李悝、商鞅都死于贵族的反扑。这些贵族只要存在,对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就是一个绊脚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一个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本是魏国人,为什么他要救赵国呢?因为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国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联姻关系,导致国与国之间,不是完全按照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而是按照亲戚、亲情、友情来考虑问题。如果在普遍联姻的国际关系当中,一旦考虑这种问题,那就只能搞攻伐战,而不能搞灭国战了。所以其他六国之所以没有统一全国的基础,跟贵族势力的存在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秦国,谁最后扫除了贵族势力呢?答案是秦始皇。秦始皇刚上任时,年龄还小,母亲赵姬执政。赵姬先是在秦国拔掉了韩国外戚势力。之后整个秦国可以说当政的都是赵国势力,赵姬、吕不韦(祖籍卫国,但是一直生活在赵国)、嫪毐可以看作是赵国势力。
秦始皇刚亲征的那一年,嫪毐作乱,以失败告终。于是秦始皇借这个事件,一次性把赵国势力全部拔除,连亲娘赵姬都不放过。至此,秦国的外国贵族势力已经全部清除,灭国战才得已顺利进行。
那么贵族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强大吗?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历史上叫先秦时代,是贵族一层对一层负责,一层对一层制约的封建时代,此后则是皇权一家独大的帝制社会。这两个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贵族,秦始皇就是把贵族干掉,一手创建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社会。秦始皇把贵族干掉之后,整个秦国疯狂到了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 所以,一旦贵族这个阶级消亡之后,它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秦始皇正是因为清除了贵族势力才得已顺利统一六国,但是也正是因为秦国没有了贵族势力,才在统一后很快又灭亡了。
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简介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秦国崛起
秦国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春秋各国称霸中原盟会争雄时,秦常被摈斥于外。但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内实行“奖军功、教耕战”,对外则连横而战诸侯国。司马错又南并汉中、巴蜀,北灭义渠、陇西,巴蜀广大地区先后为秦所有。后白起率军攻拔楚都郢,又击溃赵魏联军于华阳,歼灭赵军于长平,中原地区的大片河山几乎都在秦国的控制之下。
经过春秋和战国长期的兼并战乱,中国社会逐渐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发展。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王政即位的初年,随着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国,即将在刀光剑影中诞生。六国日渐没落、秦国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当秦王政刚即位的时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了。这说明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齐国向为东方之强国。但到秦始皇初年,齐政权传至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它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韩国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
魏国虽然也曾经历过战国初期最强盛的时期,它据有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广大地区,疆域之内山河纵横,形势险要,但由于它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为秦之首要对手,特别是自魏惠王以来,不断被秦战败,疆域日渐缩小。秦始皇初年,正当魏安厘王晚期,国势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窃符救赵,尤其是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应乘胜恢复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聩无能,不但不借机复国,反而听信秦国离间挑拨,罢黜信陵君,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贵时机。
赵国地处中原之北方,方圆2000里,也是北方之强国。在赵武灵王时,倡导胡服骑射,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为之一振。赵国北拒匈奴,南抗强秦,成为唯一可与秦相抗衡之国。但赵武灵王死后,赵屡被秦兵攻伐,对本国良将廉颇、李牧等不予任用,竟听信谗言妄加诛黜,赵王的这种昏庸无能,使赵终于为秦所破。
燕国春秋初期尚属极弱小之国,到燕昭王时,励精图治,疆域扩大,国力日强,曾北至辽东,西至上谷,南与齐、赵接壤。到燕王喜当政时期,非但不与近邻赵、齐修好,且常常发动混战,劳民伤财,国力损耗巨大,成为六国之中略强于韩的弱小之国。
楚国自春秋至战国始终未失其南方大国之地位,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百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为诸侯国中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国。但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国势力大大减弱,国都被迫迁于陈地,以后又再迁于巨阳与寿春。都城多次被迫迁移,大大挫伤了楚国的民心士气。楚考烈王当政的前后,楚国实际上已徒具强楚之名,远远无法与秦相匹敌。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