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真经

时间:2023-08-21 20:06:21编辑:奇闻君
道教四大真人是谁 他们生活在什么时期

我们在平日里或许会常常听到有关于某某真人的叫法,其实真人这种叫法是对于道士的一种尊称,因为他们在理想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人们才会这样称呼他们,可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真人呢?

简单的来说,真人就是那些道家和道教的人对那些修道已经有了成就的人的称呼,就像是佛教当中的佛,而作为一个真人,他是没有什么不知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只是一个称号而已,从古至今有这么四个人达到了真人的境界,被称为是四大真人,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

1.南华真人

南华真人叫做庄周,他是在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如果我们将老子看作成道家的开创者,那么庄子肯定就是将道家发扬光大的那个人了,庄子有许多出名的哲学典故,就像庄周梦蝶以及子非鱼等,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到如今还被人们采用着,他所出的典籍庄子当中,有时候极高的文学和哲学价值,同样,他也是道家发展的重要人物。

2.冲虚真人

冲虚真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道学家,他的师傅是关尹,曾经因为自己那独特的射箭技术而闻名,后来他又创立了贵虚学派,他有代表作列子,在思想上承接了老子,往下还承接了庄子,为道家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通玄真人

通玄真人又叫做辛銒,他的老师是老子,同样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他和孔子诞生于同一个时代,更有代表着文子流传到今世。

4.洞灵真人

洞灵真人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是老子的一个弟子,同样还是道家的始祖,代表作品有亢仓子,这其中的内容主要是讲解了当时的老子部分言语,阐述了老子的个人思想。

据说洞灵真人是得到了老子的真传,甚至后来都修炼到了可以用眼睛听声音,用自己的耳朵都能看到东西,到达了和列子一样的境界,思想境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产生一种特异功能,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根据当时的表现来看,洞灵真人确实达到了一般的人所达不到的高度。

以上说的这四位便是道教的四大真人了,可能大家都没有听过,但要知道他们的真人知名是到了后世才加上的,因为到了唐朝的时候,唐玄宗非常的崇尚道家学说,所以就像他们追封为四大真人,而真人正是所说的道家,道教中所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而四大真人正是最接近这个理想的四个人。

道教传说中的四大真人是谁 他们的封号叫什么

真人是道家对于那些证道成真、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的一种称谓。在庄子的《南华经·大宗师》一篇之中是这样描述真人的: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真人乃是修道之人的至高境界,要达到“天人合一”、“与道合真”实属不易,从古至今成为真人的修道着少之又少。像大家熟知的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即是张真人;药王孙思邈又被称为孙真人。本期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著名的四大真人,也是道教传说中的四位仙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

南华真人:庄子

南华真人就是大家熟知的庄子,他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他著有《庄子》一书,其中的诸多名篇如《逍遥游》、《齐物论》等,在学生时期的教材上都出现过。庄生晓梦迷蝴蝶等典故也是耳熟能详。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被后世并称为“老庄”。相较于老子在道教被尊为至高神三清之一,庄子的地位稍低了许多。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圣经,规定每个道教徒都要研习、诵读,而庄子所著的《南华真经》却没有如此规定。虽然如此,庄子的清静无为及逍遥处世的思想对道教的发展与教义产生重要的影响。唐玄宗在天宝元年敕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并称《庄子》为《南华真经》。道士皇帝宋徽宗加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并楼观台建庙供奉。

冲虚真人:列子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为春秋末至战国前期道家学者,著有《列子》一书,列子在他的著作里主讲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列子师从关尹,关尹又称关尹子,就是那位在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时,请老子留下《五千言》的那位关令,同时也是道教楼观派、文始派的祖师。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宋徽宗追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列子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列子御风”的传说,神仙的出行有多种方式,有选择坐骑也有御剑飞行,列子更厉害,直接乘风而行。在《庄子·逍遥游》有描述:“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御风,体现了道家追求修炼到达的一种境界。

通玄真人:文子

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曾受业于道祖老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文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文子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物,被道教奉为文财神的范蠡据说是文子的弟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被道教奉为“四子”真经。

洞灵真人:亢仓子

亢仓子,又名亢桑子、庚桑子。也有传说是《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据传说亢仓子得到老子的真传,修炼到了可以用眼睛听声音的境界。在毗陵孟峰隐居修行,最后道有所成登仙而去。相传《亢仓子》一书由其所着,唐玄宗天宝元年诏称为《洞灵真经》,封其人为洞灵真人。

以上说的这四位便是道教的四大真人,他们所著的经典都是道教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我国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道友不是这么好叫的 你知道三清四御四大真人分别是谁吗

三清

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分别指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他们的师傅是鸿钧老祖,但这个角色只存在于我国的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在正统道教并无此神。

在道教三清中,老子是其中一清,尊为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

鸿钧本作鸿均,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的《四子讲德论》,“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鸿均指的是天下太平,大道之世。

后出现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三友之师,借喻道教三十六天大罗天。

山西介休市绵山群仙殿里有道家众仙朝拜鸿钧老祖的布画神像。辽宁本溪市谢家崴子水洞,为鸿钧老祖修筑在玉京山的宫殿,名叫“紫霄宫”。台湾道教把鸿钧作为十八代天帝之一。

鸿钧老祖剧照

鸿钧是中国著名的神话小说角色之一,出自古典名著之《封神演义》。道教并没有此人出现,现台湾与部分地区有少数供奉。

四御

四御是道教所崇奉的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的合称。第一位是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被视为总执天道的神灵。第二位是中央紫微北级太皇大帝,被视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统御诸星和四时气候的神灵。第三位是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被视为辅助玉皇大帝掌管南北级和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世间兵革的神灵。第四位是后土皇地祗,被视为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和大地河山之秀的女神。对于四御,还有说是四极大帝的,即:总领万星的北极紫微大帝,总领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总领万神的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领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

道教

四大真人

真人同仙人也是道教的崇敬对象和效仿的榜样,但在品级上,它高于一般的仙人,而且大多经过封建帝王的册封。四大真人即为其代表,具体指:

南华真人,也就是战国时代的道家著名学者庄周。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所撰著的《庄子》一书,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到宋真宗时,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到宋徽宗时,又追封庄周为“微妙无通真君”。

三清

冲虚真人,也就是稍早于庄周的道家执守“贵虚”论的学者列御寇。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冲虚真人”,而可能还不是出自他手笔的传世著作——《列子》,也被尊为《冲虚真经》,到宋真宗时,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宋徽宗时,又追封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

通玄真人,也就是相传与孔子同时的老子的弟子文子。唐玄宗时,追号文子为“通玄真人”,并把当时流传的题为《文子》的这部书,尊为《通玄真经》。

洞灵真人,也就是《庄子》一书中的寓言人物庚桑楚,也叫亢仓子、亢桑子。唐玄宗时,追号这个人物为“洞灵真人”,并把当时隐士托名伪造的《亢仓子》一书,尊为《洞灵真经》。

以上四大真人,道教把他们说成老子的四大弟子,称其书为四子真经。

玉帝其实很尴尬

玉帝的地位本来是低于三清,位于六御之首,六御分别是 :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

玉帝

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盘古开天地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天庭的程序没有完全建立,诸神开始争斗,造成三界混乱,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以三清为核心的道教势力共同拥戴德高望重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三界的领导人,掌管一切神、仙、佛、圣和人间、幽冥之事,从此三界开始太平。从根本上来说,玉帝这个皇帝是元始天尊为首的三清让他做的,如果有一天,三清认为玉帝不再适合了,要换三界的皇帝,玉帝也是没有办法的。

列子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竟然能御风而行 他是怎么修炼而成的

老子之后,第一个把道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不是庄子,而是列子。列子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参透生命实相,据说,列子时常御风而行!究竟列子是用了怎样的修行方法,才可以做到御风而行的呢?

列子其人

一提到道家代表人物,多数人马上想到老庄。其实还有一个人,影响力虽然不及老子和庄子,但是境界可以说毫不逊色。这个人就是列子。

列子,姓列,名御寇。据《庄子》记载,列子曾经问道于关尹,也就是尹喜,函谷关请老子写五千言的那位。关尹又称关尹子,道教楼观派、文始派祖师。

关尹得老子真传,而列子问道于关尹,深得老子道学精髓。列子是老子之后,第一个吧道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庄子在列子之后,虽无师承关系,但是,庄子书中多处都有列子痕迹。

四十年无人赏识,面有饥色

《列子·天瑞》记载:列子在郑国的圃田定居,四十年都得不到赏识重视。在郑国的国君和大夫们看来,列子这个人就是平平常常的小老百姓,对他也就马马虎虎,从未高看一眼。

这说明,在春秋战国,道家的代表人物,包括之前的老子,后来的庄子,没有一个受重视,受待见的。

正因为淡泊名利,列子一生过得穷愁潦倒。《庄子》里面有一句话,是列子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连庄子这样的简朴之人都觉得他穷,可见列子生活得真不是一般的困窘。

但是列子有骨气。穷,是因为无所求,并不是得不到。所以,当郑国的宰相子阳给他送来粮食救济他的时候,他竟然坚辞不受。对列子而言,基本的生命保障就可以了,太多的外物于他而言并不需要。

世界本源论

《列子·天瑞》里面,列子和他的学生有一段关于世界本源的论述——

存在的事物,有的是因其它事物所生而存在,有的则不能被其它事物所生,而始终存在;有因为其它事物的作用力而演变转化的,也有不能被其它事物的作用力演变转化的;

不能被其它事物所生的,可以生万物,不被其它事物的作用力所演变转化的,能推动促使万物演变转化变化。(这就是道)

被产生的,不得不产生,身不由己。被转化的不得不转化,不由自主。

所以,能被产生的,总是不断的被产生,也时常在转化;而不断产生、时常转化的,无时不在产生,无刻不在转化。

阴阳是这样,四季也是如此。不能被他物所产生的,就是恒常不变而独立存在、无始无终的世界本原;那不能被他物的作用力转换演变的,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循环往复,周行不殆。

易有太极

列子认为:圣人依据阴阳两种属性,来阐述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有形体的具体事物来自于无形

天地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太易,有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就是虚无混沌的状态,先天一气还没有从浑沌里面分离;太初,先天一气开始萌发;太始,先天一气已经形成,并开始涌动

太素,先天一气经过运动变化,开始出现了实质。这个阶段,气,形,质混而为一,称之为太极,因为视之不见,听而不闻,不可捉摸,无法辨识,所以,列子把这个状态称之为易。

天地人

易无形无体,无边无际,经过变化后变为一,一又进一步变化为阴阳二气,其中,一变而为七(少阳),七变而为九(老阳),九复变而为一(新的和谐状态)。

在这个过程之中,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沉而为地,阴阳两气(清浊)在彼此交合融汇之中,产生和气(冲气)。

人,万物由和气而来

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

列子在去卫国的道路上,看见道旁有一个上百年的死人头骨,列子指着头骨对学生说,人从来未曾死过,也不曾生过,只有我和这个人知道其中缘故。

列子参透生命的真相,道家所谓性命双修,所谓死亡,就是命的终结,而性回归于天道。对于性而言,不被他物所生,不受他物所话,所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死后的世界只有死过的人才知道,所以列子说,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只有他和那个死去的人才知道。

列子御风

《列子·黄帝》篇记载: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列子拜老商氏为师,和伯高子做了朋友,向这两位世外高人学习道术。学成,乘着风回来。

我觉得列子可以乘风这件事,应该不是谣传,因为不仅仅是列子书中这样写,其它古书也有记载。

比如:《述异记》里面记载,列子时常在立春这天,乘风而游八荒,到了立秋才返回

这一说,就有点神乎其神了。

相比之下,庄子逍遥游记载的要靠谱一点

庄子在《逍遥游》里面写到“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驾风行走,飘逸洒脱,十五天后返回。

你说,列子御风这事儿,真要是造谣,为什么大家只说列子御风,而没有人说庄子御风,或者孔子御风呢?

大凡一个人造谣,有一次就可以有一万次,不会就只针对一个人,况且,既然无利可图,基本上也不可能无中生有。

那么,列子御风而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修炼方法呢?

列子跟老商氏和伯高子学习道术,最开始是消除分别心,先是自正其心,用了三年时间,做到心无杂念,口无是非,然后,继续加深自己的修为,经过整整九年,达到如下境界——

没有是非,没有彼此,没有人我,没有任何分别,身心和大道完全融合为一体。“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不仅对外物无分别心,连自我的意识也没有。甚至,眼睛和耳朵没有分别,嘴和口没有分别,身体的感官作用都一样了。眼睛反观于无,耳朵反听于静,心神归于虚,形体散于空,四肢百骸和自然融为一体。

达到这个境界,感觉不到身体和外界的差别,身体不需要借助外力而存在,甚至脚底下踩在什么地方,也感受不到。就这样轻飘飘的随着风,东游西荡。

用列子自己的话说,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我乘着风,还是风乘着我,亦或,我就是风,风即是我

看到这里,好多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难免心里犯嘀咕,这不太可能吧,

其实,你我做不到的事,不代表所有人都做不到;现在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不代表过去也没有人做得到

有个词,叫做:超凡入圣,我们之所以不能入圣,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做不到超凡。

归根结底: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达不到昔日圣贤的境界,也就在所难免了

老子,列子,或者庄子,完全消除了二元对立,早已经超凡入圣。对他们而言,世界是一体无二的——你和我没有分别,我和你没有抵触,生和死没有界限,得到或者失去全无所谓,阴阳不对立了,和谐统一了,身心归于无极大道,这种境界,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四大真人为道教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 五方鬼帝和四大女名医又是什么身份

四大真人

道教中的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为道教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

通玄真人

通玄真人,为战国末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銒,一名计然,号龙拯,葵丘濮上人。曾受业于老子,范蠡之师。辛銒博采众家之长,著《文子》一书,继续阐扬道家思想。他对老子的道论有所发挥,认为“道”即“气”。

唐玄宗天宝元年封其为通玄真人,诏封其著为《通玄真经》。

冲虚真人

冲虚真人,为春秋末至战国前期道家学者列子。列子名御寇,亦名圄寇、圉寇,郑国人。一向家贫,面带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执政者馈赠的粮食。他曾向关尹请教学问,以善射著称,常常与关尹切磋射箭经验与方法。其著《列子》一书为早期黄老道家重要典籍,主张清静无为、独立处世之思想,唐玄宗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

南华真人

南华真人,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洲博,著《庄子》一书。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互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为《南华真经》。

洞灵真人

洞玄真人亢仓子,据传为古代仙人,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称亢桑子、庚桑子,相传《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由其所著。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仓子其人为“洞灵真人”,唐玄宗诏封其著为《洞灵真经》。

四大女名医

我国古代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女名医。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四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医。

义妁

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今山西省复县)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鲍姑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张小娘子

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相传其神奇医术为山中仙人所授,并受赠《痈疽异方》。其貌美心慧,精通百草,扶危救弱,声名远播朝野,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医师之一。据说是一位银鬓老郎中传给她的医术,还赠给她一部《痈疽异方》,经过不断的钻研与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患有疮疡痈肿的病人来求医,经张小娘诊治后,无一不见奇效。后来夫妇俩都成了当地的名医。

谈允贤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5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钱氏,有一弟谈一凤。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就纷纷来找她医治。而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

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道教四大真人简介 四位真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道教传说中的仙人。道教中的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道教尊之为四大真人,为道教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 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常用作称号。老子与四大真人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简介

真人一词最早出于”

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后因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

汉 淮南王《淮南子·本经训》:“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汉王逸《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

东汉魏晋《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东汉魏晋《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曰:天尊:道性无隐无显,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现在,非未来,非过去;非因所作,非缘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乐。

道性、天尊、真人、无为、虚空等等,都是同体异名的概念。如同佛性是佛、真如、如来法身一样,这是道教对真人问题探讨的深入。

四大真人影响

先秦是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它人物众多,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齐国与楚国的大力发展,以至于在战国时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到了汉初如先秦齐楚两国一样统治者集团也信奉黄老之学,由是黄老思想全面运用于汉初政治,达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从学术角度看,《淮南子》、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许多观点都反映出黄老思潮的影响;受现实影响,西汉道家多以老子思想为依据批评政治,讨论国是。影响所及,如《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景帝则“以《黄帝》、《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这些都为其后在民间继续发展奠定了根基。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而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说。

玄学是汉末魏晋时期至宋朝中叶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哲学与学说,是那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所谓“玄”,即《老子》所讲“玄之又玄.谓。西汉之扬雄在《太玄·玄摊》中说:“玄者,幽摊万类,不见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释道:“玄,谓之深者也。”玄学以《老子》的“无为”之论,《庄子》蔑视礼法的态度和《周易》的神秘主义合为主旨,以道解易又符合先秦两汉道家易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又称《南华经》,此二书又被称为“玄宗”。玄学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等等。玄学是在东汉末年经学衰落之际,抛弃了天人感应之论,冀以清谈和思辨裨补注经繁琐等阙漏,以自然为本为体,以名教为末为用,探讨本末的有无,即宇宙的本体问题;对此哲学目的,又以“得意忘言”为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思维形式。由是而成为一整套哲学体系。在晋元嘉十六年国家开设五馆中,玄学馆为其中之一,这也标志玄学的确立并为朝廷认可。据南齐陆澄《与王俭书》所载:“元嘉建学之始,(郑)玄、(王)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玄)置王(弼),意在贵玄(学),事成败儒(《南齐书·陆澄传》)。”这说明南北朝时期,王弼的玄学,已经取代了郑玄的经学了。玄学大体上分为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为代表的清谈派和嵇康、阮籍、“七贤”等名流的狂放派。玄学的思潮还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新时期,对宋明理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玄学影响广泛,泛浸及医学,后者自然主义的养生观,其重术尊方的发展理路,和医者意也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玄学的影响有关,这也铸就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的自觉自为的特征。

门阀士族士大夫致力于《老子》、《庄子》、《周易》、《论语》、《列子》、《文子》等儒道经典的注释、研究和谈论,宣传自然无为,崇尚达生任性,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玄风”,以谈玄论道来逃避现实政治。自曹魏年间的“正始之音”开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务政事,晋元帝司马睿甚至“餐服玄风”,到南北朝时有的皇帝还“尽玄言之趣”,置玄学馆,玄学风行一时。

玄学馆是学习道家学说的学校。宋文帝时创立。元嘉十六年(439)文帝以何尚之为丹阳(今属江苏)尹,建宅于南城外,设置玄学馆,招聚生徒。东海(今属江苏)徐秀、庐江(今属安徽)何昙、颍川(今河南登封东)苟子华、太原孙宗昌、鲁郡(今山东曲阜)孔惠宣等名流学者,都仰慕远道来游,称为南学。受魏晋玄学思想发展影响,玄学列为学校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开其端。唐代又名崇玄学,京师及地方均设。学习内容为《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玄学馆.又称为南学,学者闻风丽争四馆并置.为后代分科大学之始,对隋唐专科学校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玄、史、文三馆的设立,除《宋书·隐逸传》所言是“上留心艺术”使然以外①,恐怕还有借设馆来确立朝廷在士大夫文化中的领导地位的意味,将思想的生产纳入国家的体制。尤其是玄学,它与史学、文学不同,是士大夫的思想灵魂,关乎治道。朝廷不光要借“抑扬名教”来整肃士风,还要占据思想界的权威地位,引导士风。《宋书·何尚之传》:“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爨、黄回、颍川苟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避,谓之南学。”可见玄学馆的设立的确吸引了一些士人,形成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据《南史·宋明帝纪》载,总明观原设五科,因阴阳学无人,立四科。齐初仍沿用。其分科教学形式,影响后世专科教育的发展。)

北周承西魏之后,其学制较北齐为略胜。太学之外,又有“露门学”、“虎门学”及“通道观”等。“露门学”或称“路门学”,立于武帝天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与“虎门馆”同为教授贵胄的学校。“通道观”立于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与宋“四学”的“玄学馆”相似,盖欲发扬道家思想,也是这时代与前代学制特异的史证(都见《北周书·武帝纪》)。

唐长安玄掌馆唐都长安崇玄署辖下培养玄学人才的教学部门。又称为崇玄馆、崇玄学。其学生称为崇玄生。据《唐会要》卷六四载,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置崇玄学子玄元皇帝庙,开元二十九年正月,设崇玄博士1人,令学生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待习业成后,每年随贡举人例送至省,准明经例考试”。有学生百人。天宝二年(公元742年)改称崇贤馆,称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大学士1人则由宰相担任,领两京玄元官及道院。此后崇玄馆因安史叛乱一度衰败。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学生恢复至百人。

宋朝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政和七年八月,徽宗根据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建议,将《亢桑子》《文子》列入国子学,与《庄子》《列子》并行。又亲自为《道德经》作注。重和元年因知兖州王纯奏请,令学者治《御注道德经》,间于其中出题。同时又下诏规定:“自今学道之士,许入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经,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凡初入学者称为道徒,以后每年进行考试,根据其考试的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志士等名号,按五品到九品拨放。又依儒学贡士法,学道之士可通过考试升为贡士,到京入辟雍(北宋末年太学之预备学校,或称“外学”)学习,然后每三年参加“大比”,殿试合格者即为有道之士,可授以道官道职。为了普及道经的学习,又令道录院选择道经数十部,镂板颁之州郡。同年九月,又下诏规定:太学、辟雍各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二员。后又规定“诸州添置道学博士,择本州官兼充。”通过以上措施,促使道、儒合一。到宣和二年正月,遂下令“罢道学,以儒、道合而为一,不必别置道学也。”

先秦是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它人物众多,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齐国与楚国的大力发展,以至于在战国时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上一篇:汉密尔顿夫人

下一篇:中西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