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羽和华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华雄正史中,被孙坚所杀。但在演义里,主角变成了关羽,还以段子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那就来看看这故事里的华雄是何许人也。
他很是厉害,外表自然就是猛将一枚,两军对阵时,他自告奋勇,先后杀了四员大将。这么一来,再厉害的角,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这时,关二爷亮相了。那时,他还名不见经传。曹操替他温的酒还尚有温度时,他就拧着人家脑袋回来了,很华丽的结局。
为何要如此捧关羽?还是说,这个华雄的武艺,在关羽面前就真的不堪一击,借此来夸关羽?
看看华雄的几次对阵情况吧。华雄当时无甚功名,各路人马围剿董卓时,他觉得自己可以一试,那些人马就是虚张声势。
董卓也就同意了,临时给了他一个职位——骁骑校尉,那时,吕布就已经是中郎将。他的首战是和鲍忠交手,济北相鲍信的弟弟。
当时的场景是,这位鲍忠着急想撤,被冲出城的华雄,一刀给砍了,可以说是讨了个巧。两者的功力当然有区别。前者是秉中将军,但是抵不过后者的力气,自己抵挡用的金镋被斩断不说,自己也丢了命。
一回去,他就被封为都督了,第二次交手的是孙坚手下了。先是他的副将胡轸上阵,结果没几下,就被程普给灭了。这可以看出,这位副将的水准真的不行,或者说程普功力要高出他很多。若是这样,那么华雄就真的还是有些本事的。
看见自己的副将被对方给灭了,他采取了回避姿态,可见心中还是忌惮对方。他听取了李肃的建议,夜袭孙坚。
此计很成功,当时一片混战。只有祖茂一人跟着孙坚。他建议孙坚将他那红头巾给摘了,他来戴上。这注定他将成为华雄的“靶子”。
当然,这一位也不会真的戴上,他将这红头巾悬挂在柱子上,埋伏于一边,想杀个对方措手不及。哪知,对方也不取这个红头巾,而是直接放箭,想确定是否是真人。战场上,斗勇更斗智。
这时的他,偏偏就冲出了。双刀还没落下,被华雄给砍了。有人分析这一段,说他以为对方上当了,其实对方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其实,他的做法只是想拖延时间,给孙坚脱身的机会。若说他夜半逃命,心力不济,更是牵强。战场上,始终都是戒备状态。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自己面对华雄时,连招架的机会都没有。
连杀二员大将,让大家开始商议如何除去这位。于是,俞涉,袁术手下,武艺也不差,只是不到三个回合,也被收拾了。然后是上将潘凤,韩馥手下,也被其解决了。两人大概交战了有十来个回合吧。
自此,大家都知道华雄的大名了。这时,到了关羽上场的时间了。演义写的很巧妙,不具体写时间,却是用了“酒”。看过演义的人都知道,“酒”在很多地方,起了“穿针引线”作用。
于是,这关羽是如何战胜华雄的呢?这过程就需要大家自己脑补了。反正这酒还“温”着呢,就这点时间,看来关羽也就不超过三十个回合就拿下了。
书中关于这一段的描述,都是通过“渲染”的手法,时间是“酒”,激战程度是“鼓声、喊声”,然后,就是结果了。
再回到问题,为何要杜撰出一个故事?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了。关羽在民间地位之高,给他一个靓丽的开场白,是一点不过分的,没有人去核对正史,查看是否属实。
再说,这也符合这个演义整体对关羽的刻画,实力张扬。他在演义中,始终就是一个英雄形象,这种立功的事,也只有他去完成,才是最符合人物的塑造。
之前的所有描述,都是在烘托这位是真英雄也,可惜这只是个故事。但并不影响民众去了解这位英雄,这应是作者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创作并不同于真正历史,如是“干巴巴”的纪实,有谁会知道这许多三国的精彩故事?英雄就是要被放大,最好的手法就是给他安排一个强敌,然后被他给灭了。
当然,华雄也算出名了。三国出场的将士无数,通过这种方式被后人知晓,其实也不算太差。如果孙坚知道自己的功劳被关羽抢了,他会去找谁讨说法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