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人

时间:2023-08-23 02:37:12编辑:奇闻君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为何是宁古塔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为何是“宁古塔”和“披甲人”呢?要想弄清楚整句话,先要了解“宁古塔”和“披甲人”。

“宁古塔”,不是一个塔,也没有塔,它是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最早为古地名,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旧属吉林管辖。满语数之六为宁古,塔为个,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

“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按照身份地位,又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多是投降的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披甲人又分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到底有多恐怖?能让人宁死都不愿去

电视剧中,清朝的皇帝往往会对罪大恶极的罪臣说:“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然后这个大臣就吓得屁滚尿流,恳请皇帝开恩。更有谚语曰:来到宁古塔,十个黄泉路都不怕了。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害怕宁古塔呢,到底是怎样的人间炼狱,连死都愿意却不愿去宁古塔。

自清顺治十年(1653)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从顺治十二年陈嘉猷被发往宁古塔开始,这里便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丁酉科场案。丁酉科场案发生在清朝顺治十四年,岁次丁酉,屡兴大狱,株连甚广,是中国自有科举以来最血腥的作弊处罚案件。是年,先后发生三次科场舞弊案,分别为丁酉顺天乡试案、丁酉江南乡试案、丁酉河南乡试案。可见宁古塔关押的都是负有重罪的人,堪比死刑还恐怖。

后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此,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甚至很多人在去之前就已经自杀。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流放宁古塔的人,其结果大多被冻死、累死、被折磨死等。能回着回来的人不多,能从这里重返朝堂的几乎没有。

而披甲人是什么人呢?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去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比死还要难受。

宁古塔、披甲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为什么犯人宁愿自尽也不会去

“笞、杖、徒、流、死”是中国古代的五刑,其中“流”代表的是流放,其刑罚程度仅次于死刑。而在各种火爆荧屏的清宫戏中,当一些臣子犯错后,龙颜大怒的皇帝经常会说一句话:“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那么听起来就十分神秘可怕的宁古塔、披甲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许多流放犯人宁愿自尽也不愿意去宁古塔?

宁古塔是古地名,范围大约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是中国清代的东北重镇,是清政府在东北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在当时和盛京齐名。“宁古塔”并没有塔,它为满语,意思是“六个”,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的6个儿子都在这里居住过,因此得名“宁古塔”。

清朝顺治年间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南闱作弊案”,顺治皇帝勃然大怒,将8名举人和家眷数百人流放到东北牡丹江边的宁古塔,揭开了一部宁古塔的300年流放史。宁古塔气候极其恶劣,常年冰封,野兽遍布,几乎就不是人间世界,许多流放者在半路上就被野兽吃掉了,而好不容易到了宁古塔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开始,许多被流放的人宁愿自尽都不愿去宁古塔。终清朝一朝,大约共有150万流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清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家属、著名边塞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等。

解释完了宁古塔,那么什么叫“披甲人”呢?顾名思义,披着铠甲的人。我们都知道满族有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满族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让流放的汉人成为宁古塔满人的奴隶,奴主有权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为奴的犯人,而不受任何追究,

宁古塔气候恶劣,“宁古寒苦天下所无”,人迹罕至,荒无人烟,而这些来自中原和江南的流人们来到这里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萧条荒芜的状况,流人们将内地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粮食产量极大提高;而且这些流人中有大量因为清朝文字狱而被流放的知识分子、读书人,他们将文化传播到了这里,使未开化的宁古塔地区土著人认字读书,说是给他们为奴,其实是为师,三百年的流放史,流人们把灿烂的中原文明带到了宁古塔,促进了宁古塔的发展、民族的融合。

披甲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为什么犯了罪的人都要去给他们当奴隶呢

还不知道:披甲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早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奴隶的存在,而到了几百年后,“我煌煌大清”,又重新将奴隶制捡了起来。在清宫辫子戏中,犯官们除了被砍头,被处置的最多的方式大概就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了。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但是这“披甲人”到底是什么地位呢?为何犯了罪的人都要去给他们当奴隶呢?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去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比死还要难受。

所以在清朝很多官员的家属知道要流放宁古塔之后,很可能会选择自我了结,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了那种痛苦,人们更是谈之色变!

清朝将犯人发送到宁古塔,生活在那里的披甲人又是谁?

在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发送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你知道宁古塔在哪?披甲人又是什么吗?

宁古塔可不是一座塔,它是一个地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古在满语中是六的意思,塔相当于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传说是满族祖先到了这个地方建立了满族,传着传着大家就把他和穆尔哈赤的六个儿子联系起来,所以这里被认为是发祥之地。在古代宁古塔这里荒无人烟,基本都是大雪纷飞,白茫茫的一片很是寒冷,所以将犯人流放到这里有震慑的作用,并且还能帮助清朝开疆破土。

至于披甲人就是一个称呼。在满清时候,他们按照身份地位分成了三类人。一、奴隶主要是由汉人和朝鲜人组成,二、骑兵是女真人,第三类就是披甲人了。披甲人就是披着铠甲的人,就是军人,大部分是旗人。地位是比传统军人低的,在战争时期,他们是骁勇善战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他们就种地狩猎,所以把犯人给披甲人为奴,或是让他们服饰这些军人。披甲人对罪犯是不错的,不像其他的官兵。在他们那儿,即使犯人逃跑了,他们也不会追究。如果在半路被捉到,他们还会替罪犯求情。

所以不是咱们以前认为到宁古塔是一座塔,皇帝要让罪犯闭门思过去。披甲人也不是很可怕的人,而是一群淳朴的人。

清朝时期的披甲人到底是什么地位呢 为何犯人都要去给他们会当奴隶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披甲人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奴隶的存在,而到了几百年后,“我煌煌大清”,又重新将奴隶制捡了起来。在清宫辫子戏中,犯官们除了被砍头,被处置的最多的方式大概就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了。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但是这“披甲人”到底是什么地位呢?为何犯了罪的人都要去给他们当奴隶呢?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去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比死还要难受。

所以在清朝很多官员的家属知道要流放宁古塔之后,很可能会选择自我了结,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了那种痛苦,人们更是谈之色变!

清朝的披甲人到底是谁 犯人为什么害怕给他们做奴隶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披甲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任何时代,犯罪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很多人觉得明朝时期对贪官进行的酷刑实在是令人发指,但是却没能抑制住贪污之风,实则是制度上的问题。清朝时期面对罪犯,不同的罪有不同的处罚方式,其中很多犯人都害怕的,就是给披甲人当奴隶,这还不如让他们直接死掉。披甲人是什么,为什么犯人会如此害怕给他们作奴隶呢?

清朝是建州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政权,本来他们世代生存在东北地区,夺取中原政权后为了便于统治广袤的土地和人口,他们便把政治中心迁移到明朝故都北京。随着满族人口大量的迁入关内,原先女真人居住的地方人口开始锐减,作为祖宗的发祥和壮大之地,清朝统治者自然不舍得因为自己的转移而放弃的,他们就让披甲人世代居住此地守卫边疆,同时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以安其心,比如很多罪犯被发配到宁古塔就是给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披甲人的地位低于旗人而高于汉人,他们受清政府的差遣世代镇守东北戍边,那里生活条件恶劣且交通不便,很多犯人之所以不愿意去给披甲人为奴,除了不甘屈辱外,更多是从现实角度考虑的。

看清宫剧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桥段,面对不听话的臣民,皇帝老子一发怒,大手一挥,就会来一句:“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领刑者顿时吓得面如死灰,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确实,有清一代,除了死刑,最让人难以承受的就是“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看似普通的流刑,可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前往生存环境恶劣的边关,先不说沿途作为罪犯遭受的折磨,能不能安全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都很难说。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研堂见闻杂录》)”有人还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也是皇帝震慑罪官常用的手段,正是因为这里地处偏远且离内地很远,很多罪犯往往半年都很难到达,即使侥幸到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后面所受之罪一点也不比流放途中差。

披甲人本身地位就没有满人高且世代镇守边关,对于流放而来的罪犯基本不会考虑什么人权,完全都是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对待,受辱和被折磨还是轻的,缺衣少食也还能忍受最难的是被披甲人弄死也很少有官府追查,对于这些犯人清政府感觉没有直接下令处死就已经很仁慈了。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流放宁古塔的人,其结果大多被冻死、累死、被折磨死等。能回着回来的人不多,能从这里重返朝堂的几乎没有。宁古塔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五谷不长。

著名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后,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样的地方人迹罕至,“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但却成了野兽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经常和虎豹狼虫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后苍兕”,稍不留意就会葬身兽腹。

所以才会有很多罪犯再听到流放宁古塔以后宁愿自杀,这不仅仅是捍卫自己的尊严与气节,也有现实生存的无奈,毕竟被折磨而死还不如主动去死,这样或许还能留下一个好的名声,皇帝如果内疚了或许还能赦免自己的妻儿老小和族人。而原则顺从屈辱的流放边关,能不能活不好说,反正基本是没有希望获得皇帝的信任而重返朝堂了。利弊得失之间,很多有胆魄的罪犯都选择了自杀,从而让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成为了恐怖故事,后面的罪犯也宁愿自杀也不愿流放关外。

清朝时期的披甲人是什么人 朝廷为什么把犯人发配给他们为奴

很多人都不了解披甲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最近几年火爆的清宫戏中,一些俗语渐被我们广为熟知,例如,对于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属,皇帝龙颜大怒后,往往会说:“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披甲人”是些什么人呢?

(发往宁古塔的罪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讲讲,为什么犯人要发往宁古塔。

犯罪之人为何要发往宁古塔呢?

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是清代东北地区的重镇。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在此建立政权,常年驻军。是满清时期东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宁古”两字在满语中代表数字六,“塔”的意思是个,所以“宁古塔”的汉语解释就是六个。相传早期有满族兄弟6人,来到此地拓荒开垦,各占一方,将宁古塔瓜分殆尽。后来的传说逐渐演变成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联系起来,此处就成了满清的龙兴之地,发祥之所。清人称宁古塔 “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宁古塔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五谷不长。著名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后,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这样的地方人迹罕至,“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但却成了野兽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经常和虎豹狼虫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后苍兕”,稍不留意就会葬身兽腹。

(宁古塔遗址)

这样的环境最适合流放犯人,一来生存困难,有利于对犯人的改造;二来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满清的发源地,让“宁古塔”日趋繁盛,重现清太祖时期的辉煌。

因此,“宁古塔”成为了众多犯罪大臣及其家属的梦魇,流放之人曾形容:“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部分流放之人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葬身虎豹狼群之口,甚至被当地人杀死分而食之。所以,一旦被皇帝下旨流放宁古塔,有些人宁愿自杀也不去。

当然,在清朝统治期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还是不计其数的。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具有极端反清思想的吕留良的家属、明代进士方拱乾一家、著名诗人吴兆骞、明代兵部尚书张缙彦等。

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披甲人”?

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分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类,“阿哈”就是奴隶,以汉人及朝鲜人居多;“旗丁”专指女真人。

(披甲人)

“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铠甲之人。说白了,就是清朝时期的军人。主要以旗人为主。但他们和严格意义上的军人又有些区别。“披甲人”在战时上阵杀敌,冲锋陷阵,就是一群骁勇善战的军人;和平年代解甲归农,捕猎为生,自给自足,他们就成了地道的猎人。

把犯人发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让他们去服侍这些军人。

不过,满清时期,守卫宁古塔的“披甲人”,还算善待罪犯。

如有发配至此的犯人出逃,“披甲人”一般不会告官,任其逃逸;如果没能成功脱逃而返回,“披甲人”还会作证是犯人主动自首以减轻责罚。

“披甲人”还有很高的捕猎本领。

“披甲人”四季皆能打猎,出猎的时限不定,短则一日,长则数十天。他们能根据野兽的踪迹,追踪数十里。少数“披甲人”能独立杀死一头猛虎或黑熊。

在整个清朝时期,“披甲人”和流放而来的犯人一起,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宁古塔这个荒蛮落后的边塞之地,教会当地人耕种、经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极大地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资料:《宁古塔纪略》《清史稿》)

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再后来,降人减少了,披甲人的意思引申为军人。

上一篇:张飞骂曹操

下一篇:汉明帝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