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涵义
中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城市,是西周的丰京和镐京。丰镐二京隔河相望,所在的位置在今陕西西安境内。
丰镐即宗周,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礼的诞生地。
周人的丰与镐是分别命名的,丰、镐是两座城市,但后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都把丰、镐视为一体。
成王时期,“宗周”之名开始出现,西周铜器铭文中屡见“王才宗周”的记载。宗周自汉以来学者多以其为镐之称,近代以来,随着对西周青铜铭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者认为宗周在金文中专指镐,具有明显的宗教和政治意义,与“镐”单为都邑之名有着很大不同。
事实上,到西周中晚期,随着丰的宗庙设施的持续应用和不断齐备,“宗周”的区域概念已经扩大,丰和镐一带都可称之为宗周,如《诗经·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文王迁都
周文王将王都从“岐”东迁至“丰”,宗周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西周都邑的设置与变迁,与商周之间势力消长,相互斗争有直接关系。自武丁之后殷王朝由盛转衰,而周人日渐兴旺。至文王晚年,诸侯降服,西土安定,周已成为西方大国,足以与殷人抗衡,东进灭商,势在必行。
此时关中地区渭水以南、户县以东至西安、蓝田、华阴一带为崇侯所据,东进灭商一统天下,首先要剪灭崇国统一关中。周文王晚年竭尽全力灭崇,功成后马上东迁,在崇国腹地沣水西岸建立了新都丰京。周武王即位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以丰镐为基地,最后完成灭商的大业,这是丰镐两京作为西周王都的首要贡献。
周迁都宗周,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寻求更理想的生存地域也是重要的原因。周原虽然开阔平衍,土地肥美,但地处渭北原区,地势高亢,比较干旱少雨。随着周原都邑的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矛盾日渐突出。与周原相比,丰镐地区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利资源。丰镐位于关中中部、渭水南岸,这里地势较为低平,田畴沃野一望无际,河道纵横交错,池沼湖泽星罗棋布,是进行鱼猎活动最理想的地点,都邑内供水也不会发生问题,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是周原所无可比拟的。
丰镐在成为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后,立即显示了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主要的农作区之一。历史学家齐思和在谈到周都自西东迁时,曾指出:“文王之迁丰,不徒便于向东发展,与商争霸,抑丰镐之间川渠纵横,土地肥饶,自古号称膏胜之地”。
现代考古证明,丰京位于沣水中游西岸,西至灵沼河,北至眉岭岗地北缘,南至石榴村。镐京在沣水之东,与丰京隔河相望。镐京遗址西濒沣水,东至丰镐村,北界沣水与洗池,南部已为汉唐昆明池所毁。从遗址内涵来看,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大量平民居址,有各种手工业作坊,也有贵族们遗留下来的礼器,更有各种类型的墓葬。因此,从考古资料的角度来考虑,丰镐具有都城的文化内涵。
丰镐并重
郭沫若将一些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京”考释为丰京,卢连成将西周两片甲骨刻辞中带“草”字头的“蒿”字和一些西周金文中的“蒿”字释为镐京之“镐”。无独有偶,植物学上“丰、镐”二字原意就是生长在沣水两岸长势茂密的草本植物,这就是跨沣水的周都双城动土前原应有的荒野景观。
《尚书·召诰》云:“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成王)找步自周(宗周),则至于丰。”从周成王自镐京徒步至丰的记载来看,丰、镐相距不远。近代学者从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考释,西周早、中期诸王曾在丰邑执掌政事和主持各种典礼,虽“武王宅镐”政治中心迁至镐京,但丰京仍具有王都部分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丰镐考古队队长的胡谦盈称:“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是很有道理的。”
文王迁丰一年后去世,而武王在位只有四年时间,伐纣之前即已营镐 。由此可知,周人在徙居丰邑后不久就开始营镐,丰和镐的营建时间不会相差太久。
地位演变
宗周为周都,历时三百余年,都城地位几经变化。武王伐纣之前是西周的前线;伐纣之后,宗周一直是西周政权的主都,西周晚期主都地位逐渐下降。
一、前线都城地位
自文王始建至武王伐纣,这一时期的宗周是周的前线都城。周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天下共主”,作为一方诸侯的都城,宗周的建立是为了对付商政权 ,因此至少在建立初期,军事意义较为浓厚。学者认为丰镐“最初应该是东进的指挥中心”,历史学家许倬云也认为:“最初也许是经营东方的指挥中心,渐渐变为行政中心” 。这一时期,旧都岐周仍是周人政治、经济、宗教的根据地、大本营。
二、主要都城地位
先秦时期,常常出现国号与都城称号互相替代的现象,如盘庚国号为殷,其都城亦称“殷”。岐周之地在周未伐商之前也被称为“周”。在武王灭商后,丰镐作为“天下共主”的都城,其政治地位日益重要,尤其在武、成年间,镐这个都城与“周”的称号逐渐有互为替代的趋势。如:《逸周书·世俘》 、《尚书·召诰》 、《孟子·滕文公下》、《史记·周本纪》 、《史记·鲁周公世家》等都有记载。
这些典籍中所载的“周”,正义解释为:“周,镐京也。”
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是主要都城地位,“宗周”之名频繁地出现在文献、金文之中,成为丰镐是“诸侯宗之”、周之宗庙所在的最好注解。据统计,共有近三十件铜器提到宗周。其中,周王在宗周的活动主要包括接受述职朝见、宗教祭祀、发布命令等,完全体现了宗周作为一个主要都城应具备的职能:
(一)周王接受王臣和诸侯述职、朝见。
如:乍册魑卣记录了公太史到宗周述职性地朝见周王;匡侯旨乍又始鼎记录了第二代燕侯旨第一次到宗周朝见周王;麦方尊记录了邢侯到宗周朝见周王的活动;柞伯簋记载了柞伯到宗周朝见周王的事迹;宗周钟铭文则说明周王不仅在宗周会见王臣、贵族,还会见外夷。
(二)重要宗教祭祀。
献侯鼎、史叔隋器有王大襄于宗周的记载,士上盂、郭伯取簋,同簋、克簋、大克鼎、善鼎、越簋等有周王的各种祭祀活动,柞伯簋记载了周王在宗周举行大射礼,其中,“大章”、“大檎”是周王举行的高规格祭祀。
(三)周王发布政令。
小克鼎、史颂鼎、宗周钟、班簋、母簋等均有周王在宗周发布命令的记载,由周王及诸侯、王臣在宗周的活动可知宗周是西周的政治中心,是周王长住之地,是王朝的主要都城。 [6]
三、主都地位逐渐下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都城地位随着祭祀设施和祭祀行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随着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昭王时“王道微缺”,穆王时“王道衰微”,懿王时“王室遂衰” 。自昭王以后西周逐渐衰落,到懿王时国力大幅下滑,随着国力衰退,岐周成为周王朝与西戎交战的前线,宗周同在关中必然受到冲击。烽火戏诸侯虽然戏剧化,但却反映了西周晚期战火时常直抵王朝京畿之地的紧张局势。
王室衰弱还伴随着诸侯势力的坐大。西周宗法制父死子继,而懿王崩后,先是懿王的叔叔即位,继而又传回懿王之子,虽然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但内有缘故 。尤其是出现了“诸侯复立”的记载,则可能有势力强大的诸侯(小宗)开始插手王室(大宗)事务,操纵王室废立大权。周王的权威不再,周王所居住的宗周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就愈加下降。
王室衰弱、戎狄入侵、诸侯坐大是导致宗周政治地位不断下降的三大原因,发展到周幽王时期,终于在戎狄入侵后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