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两万余名倭寇集结完毕,向浙江进发,他们的目标首先是台州。著名的宁台温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四月十九日,倭船一艘望小展至舟山,舟山把总章延禀率陆军设伏,命水军从后追击倭寇。待倭寇到达,伏兵四起,斩首三十五级,明军仅阵亡三人。二十一日,倭寇草撇船一只,停泊洌港,把总周栗统、林仕贵等人,驾船与倭船交战,双方用发熕、佛朗机铳互相炮击三十余轮,倭船火力不如,船身被前后击穿。明军近战接舷,斩首五十余级,全歼这股倭寇。
海上明军水军炮火犀利,倭寇不敢与明军在水面交战。在五月一日夜里,偷渡登岸,烧船登陆象山。五月二日,倭寇出岳林庄,卢镗率军击鼓前进,与倭寇相距二十里。三日,倭寇行至裘村,分列三阵,与明军对敌。
海道把总胡良瑶、李超部明军先到裘村,即率精锐冲锋,与倭寇交战,倭寇大败.明军斩首一百五十七人,仅阵亡三人。八日,梅山港倭船三艘,二百余名倭寇登岸,明军追至东湖,东湖哨兵汤时茂等人杀死倭寇头目一人。
戚家军鸳鸯阵有多少个人?鸳鸯阵是怎么摆怎么操作的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长期进犯沿岸村庄,肆无忌惮地抢劫财物,掳我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倭寇过处,村毁人亡,瓦砾遍地,一片狼藉,大明百姓避之如瘟疫。
后来,明朝也曾组织军队征剿倭寇。但面对日本人锋利的倭刀和强悍的战力,明军鲜有胜绩,老百姓依然屡遭蹂躏。期间,也有勇敢的百姓奋起反抗,但在装备精炼和训练有素的倭寇面前,这种抵抗无异于羊入虎口,换来的只是倭寇更加残忍的报复和血腥的杀戮。
直到戚继光出现,这种局面才得以彻底扭转。他组织了一支戚家军,始终战斗在抗倭前线,有力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让倭寇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戚继光剧照)
那么,戚家军是如何打得倭寇鬼哭狼嚎,彻底扭转了败局的呢?
这主要有赖于戚继光发明的一种阵法——鸳鸯阵。
戚家军对付倭寇的鸳鸯阵一般由11人组成,其中设队长一名,居中指挥调度,协调攻防时机。还负责观察敌情,为队员提供敌方攻击方向。同时还可根据战场情况,指挥鸳鸯阵的阵型变换。
鸳鸯阵的最前面,是手持盾牌的两个士兵。一人持长盾牌居左,负责遮挡倭寇的箭矢和长枪攻击,为其后的士兵提供防护。另一人持短藤牌和标枪以及腰刀居右,利用短盾牌的灵活轻便,除了防卫外,还可以用所佩腰刀和标枪攻击倭寇。
盾牌兵的后面,是两个手持狼筅的士兵分居左右。所谓“狼筅”,就是选择东南地区生长了多年的毛竹,留下前端的众多枝丫,经过高温处理,让这些枝丫形成规整的弯曲状。并在每根枝丫的尖端绑上锋利的箭矢,再在竹竿的末端缚上利刃。
这种造型奇特的武器,长约3米,对付倭寇的倭刀有一定的优势。纷乱的竹枝可以大大缓阻倭寇的凌厉攻势,为后面的长枪手,提供防护和赢得刺杀敌人时间。还可以利用狼筅上的利刃,伺机刺杀敌人。
而且狼筅制作简单,材质易于获取,成本低廉。
狼筅后面有四个持长枪的士兵,左右各两个,主要是进攻和负责侧翼的保护。在前面盾牌和狼筅的防护下,长枪手就可以利用距离优势放手击杀倭寇,不必担心倭寇的箭矢和倭刀的攻击。
最后两个士兵持“镗钯”,可以担任警戒任务,也可以击杀倭寇的漏网之鱼,为前面的士兵提供支援。
(影视中的鸳鸯阵)
这种11人组成的阵型,因为左右人数、武器都对称,长短兼具,攻防兼备,因此被冠以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鸳鸯阵”。
当然,鸳鸯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队形。既可以将纵队变成横队,也可以将鸳鸯阵拆开,变成两个小阵。甚至还可以变成三小阵。
正是由于鸳鸯阵的灵活机动,发挥了团体协同作战的作用,才有效地抑制了倭寇强悍的单兵作战,弥补了明军武器上的劣势。
冯梦龙曾对这种阵法大加赞赏:“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枪二枝夹之,短兵居后,戚继光每以鸳鸯阵取胜,痛歼倭寇。”
1561年5月,戚继光初次使用鸳鸯阵,便大展神威,在其他明军的配合下,一举斩杀倭寇3万余人。后来又利用此阵,在宁海全歼倭寇精锐。而戚家军只有一名士兵受伤。在台州保卫战中,戚家军以少胜多,用1500名士兵,击退倭寇2000余人,倭寇死伤大半,而戚家军只伤亡20余人。
光是在这一年,戚家军的鸳鸯阵,就取得了九战九捷的胜利,给予倭寇迎头痛击。让不可一世的倭寇,在戚家军的面前处于完败之势。以至于倭寇只要见到这种奇特的阵型就吓得肝胆俱裂,转身就跑。
(戚家军剧照)
除了鸳鸯阵外,戚家军还有着严明的纪律。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戚家军的各种军法、禁令、奖赏办法、处罚规定都有详细的记载,这让戚家军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虎狼之师。
戚继光还对士兵的招募做了改革。
他打破常规,不再单一地从军户中招募,而是从义乌一带民风彪悍的老百姓中招收士兵。最初,他精选3000名农民和矿工,作为戚家军的班底。这些士兵出生底层,身体强壮,孔武有力。同时还能坚持训练,不畏艰苦,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戚继光也从不克扣士兵粮饷,按月发饷,士兵的收入远超务农或挖矿。因此,戚家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是由于戚家军严谨治军,创新战法,才让明朝东南沿海免遭倭寇再次肆掠,力保大明海疆的平静。并让戚家军威名显赫,名垂青史。
明朝鸳鸯阵到底有多厉害 数十人就能消灭数万倭寇在明朝中后期,倭寇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跟普通的海盗不同,倭寇中最有战斗力的一部分,基本是由日本浪人组成。他们人数不多,但胜在灵活多变。而且,武器装备不错。一般来说,倭寇使用的兵刃,基本由倭刀、倭弓、以及长枪组成。
倭刀,刀身五尺,刀柄一尺五寸,总长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极为锋利。明史记载,在与倭寇的战斗中,明朝士兵同时举枪刺向倭寇。倭寇一挥刀,十几把枪被一起砍断。在古代兵刃中,倭刀的锋利程度,仅次于西亚的大马士革刀。
倭弓也极有特色,长八尺,用脚踩住弓的末端,立起来发射。箭是以海芦作为枝干,箭头是铁打造的,宽二寸,燕尾。重三二两,靠近后发射,射中率极高,中箭的人没有不立刻倒下的。
长枪则是当时日本较为普遍的武器,长一丈八,比明朝使用的长枪更长一些,作战时也会更加有利。再加上倭寇又是流动作战,明朝官军疲于应付,损失惨重。而鸳鸯阵的出现,则是专门对付倭寇设计的。
鸳鸯阵最早是由唐顺之设计的,这是一个兵法奇才,在抗倭战场上有突出表现。唐顺之的鸳鸯阵,以五人一组,主要对付倭寇长枪兵。唐顺之的鸳鸯阵跟同时期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更灵活的作战。但也有自己的不足。这种鸳鸯阵兵力不足。而且,它的长枪兵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戚继光就是在唐顺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戚氏的鸳鸯阵,总共有十二个人。除了十一个作战队员,还有一个是专门负责做饭的。在具体的人员分配上,一名队长,短兵两名,狼筅兵两名,长枪兵四名,牌兵两名。再加上负责做饭的火头军。队长以外,鸳鸯阵分为两伍。每伍五人,牌兵拿着盾牌,站在最前面。牌兵后面站着狼筅兵,他们的武器比较笨重,侧重于防御。
再后面就是两名长枪兵,他们的武器就是用来进攻的。他们的存在,可以让前面的牌兵和狼筅兵更安全。长枪兵后面的短兵,则是为了保护被敌人贴近后的长枪兵。因为长枪兵的兵刃过长,难以应对靠近身边的敌人。虽然是短兵,但戚继光给他们配备的兵刃,也比一般明朝军队使用的兵刃要长。戚继光很相信长兵刃可以带来的好处。他曾在《练兵实纪》中说:“便有神技,只短我一寸,便无用矣。”
有了这些不同兵种的配合,整个鸳鸯阵,可以做到相互策应,保持进攻。而且,遇到不同情况,还可以拆分成其他阵法。当然,听从指挥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戚继光会选择从浙江义乌挑选士兵的原因。
如果士兵们不听从指令,擅自逃离,就会面临严厉的军纪惩罚。铁的纪律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戚继光率领的军队,不仅战斗力极强,而且,能够做到与民无犯。这让戚继光军队在战斗时,可以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在实际作战中,除了鸳鸯阵,戚继光也在军队大量使用火器。倭寇虽然也有佛朗机,鸟铳这些热武器,但数量较少。利用武器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打击倭寇。
在战术上,为了更好对付倭寇单兵流动作战的问题。戚继光部队常常会在追击时,留下小部队应对,大部队继续前进。
种种做法,让倭寇在戚继光部队的打击下,大败而归。戚继光部队以数十人的阵亡率,消灭了数万倭寇。
鸳鸯阵的成功,其实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实践第一,不断吸收不同经验,最终解决问题。
明朝的鸳鸯阵和三才阵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却别明朝中期,在军队普遍衰落的情况下,戚家军的出现,绝对是一股清流。他们战斗力强,军队纪律好,荡平了为患东南数十年的倭寇。而在当时戚家军当中,出现了一种其他军队少见的鸳鸯阵和三才阵。这两种阵法的出现,对于明朝打击倭寇十分有效。
倭寇军队的精锐,主要是由日本浪人组成,他们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强,流动性高。一般的明朝军队,根本无力招架。而鸳鸯阵与三才阵的出现,就是专门用来克制日本倭寇的。
过去传统的阵法,基本使用密集的方阵。尤其是步兵,这种方阵配合上盾牌、长枪、弓箭等武器,可以很好的抵御骑兵的进攻。但是,到了枪炮出现后,密集方阵就成了战场上的固定靶子,伤亡率实在太大了。
而鸳鸯阵跟三才阵,都是属于人数较少,比较稀松的阵型。看似声势满没有那么浩大。但在实战中,却更为管用。这也是戚继光的一贯主张。
他认为,当时明朝营阵,都是“周旋华彩,戏剧套数”。一群花架子,没有太大实用价值。
而鸳鸯阵跟三才阵是不同的。先讲讲鸳鸯阵,鸳鸯阵虽然只有十二个人,但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用处,不同的分工。
鸳鸯阵的人员分配上,队长一名,短兵两名,狼筅兵两名,长枪兵四名,牌兵两名,专门管做饭的火头军一名。
跟过去明朝军阵不同的地方在于,鸳鸯阵的兵器不再是单一种类。一般来说,都是举着盾牌的牌兵站在前面,拿着狼筅的狼筅兵站在第二排。
所谓狼筅。可以理解为毛竹制成的大号狼牙棒,较为笨重,但杀伤力,可以用作防御。
第三排,则是长枪兵。他们的兵刃较长,可以用来进攻倭寇。把长枪兵放在第三排的原因在于,长枪兵使用起来,同样不方便。如果被敌人避过,就可能被突袭到身前,直接发动进攻。
把长枪兵放在牌兵和狼筅兵后面,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而在最后面的短兵,同样也是用来进攻敌人。他们虽然被称为短兵,但实际上使用的兵刃,比明朝当时军队普遍使用的兵刃要长很多。
这个就是当时整个鸳鸯阵的基本配置。必要的时候,戚家军还会使用火炮和鸟铳,用来打击倭寇。如果是这样,戚家军只能算是研究出一种厉害的阵型。
但是,他们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进行改变。
这一点在当时是很难得的。明朝中期的时候,除了蒙古以外,没有经历其他的外患。朝廷上下,承平已久,对于战术研究,早已落后,只懂纸上谈兵。
这也是为什么人数不多的倭寇,却搅得东南大乱。三才阵就是根据战场现实情况的变化,做出的一些变动。
三才阵可以分为小三才阵和大三才阵。而在小三才阵的时候,狼铣兵站在中间,两个长枪兵站在两旁,再往外就是短兵和牌兵。这种阵型只有五个人,也就是一个伍。这是在较窄的横路上使用的阵型。
而大三才阵是戚家军在较宽的横路上使用的阵型。鸳鸯阵分为两伍并列的队形,变成大三才阵的时候,就是变成横队,队长举着站在中间举着牌子,两边分别站着狼铣兵和长枪兵。长枪兵拥着牌兵,短兵站在最后面。这两种阵型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做出调整,十分有效。
鸳鸯阵为什么会在对倭战斗中威力如此之大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阵法我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将,在他所领导的上百次抗倭战斗中,鲜有败绩,而他对付倭寇的主要战斗阵法就是鸳鸯阵,那么鸳鸯阵在对倭战斗中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威力?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带频繁受到倭寇骚扰。倭寇采用四处流窜的掠夺方式,机动性强,外加倭寇多为日本武士组成,单兵作战能力强,难于剿灭。而且倭寇大多使用短刀,刀刃锋利,可轻易将明军所配备的长枪砍断。针对这一状况,戚继光决定采用鸳鸯阵。
鸳鸯阵是由在基层小分队上就采用多兵种多种武器混合编制的阵法。每一基层小分队都由11人组成,最前面三人,居中为队长,队长两边各一人,一人手持长盾牌,另一人手持藤盾牌,同时配以腰刀。
稍后两人都各持一根狼筅,狼筅是以南方毛竹削尖再装上铁质枪头制成,同时保留竹竿上的枝杈。再后面是左右各二人,总共四名的长枪手。
最后面的是两名手持镗钯的士兵。前面的盾牌手和狼筅手都是起一种防御作用,为后面的长枪手提供进攻条件,再配合以镗钯手的协助,这种阵法就有效地抵抗了倭寇的进攻,并最终将倭寇肃清。
鸳鸯阵是在什么样历史上的创建 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首次应用了此阵。
创建历史
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各地的拳师、打手、盐枭以至和尚和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在接战的时候,全长12尺有余的长枪是有效的攻击武器,它的局限性则是必须和敌人保持相当的距离。如果不能刺中敌人而让他进入枪杆的距离之内,则这一武器立即等于废物。所以,戚继光对一个步兵班作了如下的配置:队长1 名、伙夫1名,战士10名。这10名战士有4名手操长枪作为攻击的主力。其前面又有4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长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圆形藤牌,都以藤条制成。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手执“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文三尺左右。长枪手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携带“镋钯”。“镋钯”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
这种的配置由于左右对称而名为“鸳鸯阵”。右边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的任务在于保持既得的位置,稳定本队的阵脚。左边持圆形藤牌的士兵,则要匍匐前进,并在牌后掷出标枪,引诱敌兵离开有利的防御的位置。引诱如果成功,后面的两个士兵则以狼筅把敌人扫倒于地,然后让手持长枪的伙伴一跃而上把敌人刺死戳伤。最后两个手持锐把的士兵则负责保护本队的后方,警戒侧翼,必要时还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构成第二线的攻击力量。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个12人的步兵班乃是一个有机的集体,预定的战术取得成功,全靠各个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个人突出的机会。正由于如此,主将戚继光才不惮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体赏罚来作纪律上的保证。这种战术规定当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敌情和地形许可的时候,全队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横队和敌人拼杀;也可以把两个镋钯手照旧配置在后面,前面8个土兵排成横列,长枪手则分列于藤牌手与狼筅手之间。,戚继光所拟订的战术仅仅把火器的应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他说:“火器为接敌之前用,不能倚为主要战具。”在练兵的后期,他规定12个人的步兵队配备鸟铳2枝,一局(相当于一连)的鸟铳手,必定要有一局的步兵“杀手”协同作战。
戚继光招收来的兵员,都属于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而“鸳鸯阵”的战术,也是针对这些士兵的特点而设计的。他曾明确地指出,两个手持狼筅的士兵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膂力过人就足以胜任。而这种狼筅除了扫倒敌人以外,还有隐蔽的作用而可以使士兵壮胆。抗倭战争中使用的“鸳鸯阵”,是一种以小股步兵为主的战术,目的在于对付海寇并适应南方的地形特点。而蓟州军镇的任务是防御蒙古的大部队骑兵,因而这种在“鸳鸯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技术也就初具了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规模。
战车的使用成为这种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战车的性能以防御为主。形状和民间的大车相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民间的大车的车箱两侧各有箱板,而这种战车只有8片可以折叠的屏风,共长15尺,平时平放在车辕上,作战时打开树立在一边车轮之后以代车箱,所以又称“偏箱车”。几十辆战车可以并肩衔接,摆成圆形或方形的防御据点。屏风最靠边的两扇可以前后摇摆,有如门叶,以供步兵出入。
一辆战车装载“佛朗机”轻炮两门。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欧洲式的火器只能算做大口径的火枪而不能算做炮。它以青铜或铸铁铸成,长度自3尺至7尺不等,口径则小于2寸,从炮口装入铅弹。最大型的佛朗机,射程为2000尺。通常这种火炮以及辅助火炮的鸟铳都在战车上屏风后发射铅弹,屏风开洞以为铅弹的出口。
士兵20人配属于战车一辆。其中10人直接附属于战车,任务为施放佛朗机。另外10人就是戚继光所强调的“杀手”,任务为以藤牌、镋钯和长柄单刀迎敌。杀手班的距离和战车保持在25尺以内,他们如果前进,战车也随之而推进。
其他步兵部队仍然使用鸳鸯阵的战术,稍有差异的是藤牌手应当匍匐前进砍所敌人的马蹄,长枪手则主要在于挑刺敌军使之落马,竹制的狼筅有一部分已易为铁制。
这一混成旅有骑兵3000人,步兵4000人,重战车128辆,轻战车216辆。迎敌时骑兵在前阻挡敌人,使战车得以有充裕的时间构成战斗队形。当敌军逼近,骑兵就退入战车阵内。敌骑数在一百以下,混成旅拒不接战,只有来犯的大批敌骑进入火器的射程中约250尺时,佛朗机、鸟铳和火箭等才同时施放。
混成旅也可能携带重炮,其中之一俗称“大将军”。这种重炮重1000斤,以骡车装运,点放时则需使用大木楔入地面使本身固定。炮筒内不用弹丸,而以小铁球和石块紧紧填实,作用是在零距离大量杀伤敌军人马,炮手在点烧火药以后也要跳进附近的工事里以避免受伤。当火器的威力发挥以后,步兵就从战车之后冲出,形成几道攻击波和敌人格斗而以喇叭的声音指挥动作的协同。等到敌人攻势被挫,队形散乱,骑兵也从车后整队出击。这种骑兵实际上是马上步兵,他们同样以鸳鸯阵的队形带着不同的白刃作战。蒙古人利用骑兵结队冲锋,以迅猛的力量和气势压倒对手,戚继光未曾仿效。
这样一种经过精心研究而形成的战术,由于不久以后本朝即与蒙古人和解,所以并没有经过实战的严格考验,也没有在军事历史上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从纯粹军事的角度来说,这个结果多少是有所遗憾的。
历史背景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对付入侵浙江沿海的倭寇,明嘉靖帝命时任山东登州卫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充参将,负责抗倭斗争。戚继光到达浙江后,看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的状况,乃请求组建新的军队。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亲自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3000新兵,教以击刺法。将这支队伍训练成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倭寇的活动范围多在浙闽沿海一带,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鸳鸯阵”。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嘉靖四十年(1561年)5月10日,大批倭寇窜入花街一带骚扰抢掠。戚继光率“戚家军”,首次排出“鸳鸯阵”法,在鸟铳、弓、弩、火箭的配合下,一举杀敌3万多人。紧接着在保卫台州的战斗中,戚继光又以1500人在山林中伏击倭寇2000多人。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戚家军”又列出“鸳鸯阵”,向敌军勇猛冲杀,使倭寇顿时全线崩溃,被斩首或坠崖摔死者不计其数。这一年,戚继光依靠“鸳鸯阵”,大破倭寇于浙江临海,九战九捷,使浙江的倭患得到平息。
鸳鸯阵竟然这么的厉害 它到底是怎么打的前段时间,随着电影《荡寇风云》的播出,三百多年前的一支军队又从历史的尘埃里被翻拣出来,戚继光和他的鸳鸯阵,又再次成为一个话题而被反复翻炒。戚继光与其创制的鸳鸯阵很能打,这是得到公认的。但是,鸳鸯阵到底是怎么打的?这就很少有人能说明了。其实,长久以来,中国古代的军队战术运作,无论是研究还是影视,表现的都是一片空白。笔者则借以此文抛砖引玉,简单还原鸳鸯队战术阵形上的变化和核心思想。
很多所谓的研究者说,鸳鸯阵是特意应对倭寇的日本刀的,而且是近现代样式的日本刀。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就不考虑幕末出现的新々刀,是如何在专业研究者那边穿越三百年时空的了。实际上的古代战场,双方都是尽可能使用长杆武器,一寸长一寸强,鸳鸯阵也不例外。从设计者到改良者,并没有像那些在影视片里学习古代战争的研究者们一样,津津乐道地去研究如何应对日本人的单兵自卫武器。
最早因为倭寇战术和战场环境,讲大阵变小阵,率先使用狼筅的唐顺之,对倭刀的应对仅仅是“长枪比刀长,长枪所到而敌锋刃不能及”一笔带过。
其实,鸳鸯阵一开始即为克制长枪而出现的。《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十二短兵长用说中,已经明确交代了倭寇常用兵器及其长度——“彼之枪一丈七八尺”,并为此将原本长度只有“七八尺”的镗钯加长以应对倭寇的长枪——“凡钯叉棍,俱要长一丈二尺,盖短兵须长用,庶可入长枪。”并在之后特意注明藤牌手的标枪用途:“夫藤牌用标,非取以杀人,盖彼以枪器持定,我牌无故不得进,故用标一掷,彼以顾标而动,我则乘势而入;彼若不为标所动,则必为标所伤,我亦有隙可入。”看出当年倭寇所持的主要兵器,根本不是所谓古战研究者们说的三百年后的新々刀,而是戚继光本人所亲手记录的以枪阵——“彼以枪器持定”。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六比较武艺赏罚篇里,也可以清楚的看到真正演练中,应对倭寇的明军是以长枪为作战对象的:
比枪,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
试狼筅,先令自使,看其身手、步法,次用枪对较;
试钗钯,先令自使,看其身手步法合一,复单人以长枪短刀对较;
一试藤牌,先令自舞,试其遮蔽活动之法。务要藏身不见,及虽藏闭,而目犹向外视敌,又能管脚下为妙。次以长枪对较,令牌持标一枝,近敌打去,乘彼顾摇,便抽刀杀进,使人不及反手为精。
从上面的校场演武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通篇而来,鸳鸯阵的所组成兵器:狼筅、长枪、镗钯、藤牌,均是应对长枪为演练目标,短刀仅为列阵在最后的镗钯手,在应对长枪之余,简单提了一下。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鸳鸯阵图
然而,最关键的鸳鸯队整体战术运用,是在挨牌校演中,全队以鸳鸯阵进行操演:
试挨牌,每一人执牌面左,一人执狼筅面右,俱牌后遮严,分面立定。枪等杂艺,俱照鸳鸯阵立定。前设长枪一人为敌。
从演练开始,敌方长枪手各攻击方向和应对方式:
越过挨牌从上方刺入鸳鸯阵:长枪手挺枪高举,越过挨牌防御,从上往下刺击,鸳鸯阵的应对方式,则为用盾牌架枪高举,鸳鸯阵内长枪手借此前出,刺击敌方长枪手,之后退回原位;
从挨牌下方刺入鸳鸯阵:若长枪从盾牌下方刺入,盾牌手坐落,压住敌方长枪,鸳鸯阵内长枪手借此前出,刺击敌方长枪手,之后退回原位;
从藤牌左侧刺入:盾牌手不动,左侧狼筅手拿枪,长枪手出枪刺击敌方,镗钯手前出掩护长枪手,之后退回原位;
从藤牌右侧刺入:右侧盾牌手以短刀砍开长枪,右侧长枪手前进刺击敌方,镗钯手前出掩护长枪手,之后退回原位。
v▲《三省备边图记》练兵平倭寇图
我们首先考虑鸳鸯队列阵,鉴于十八卷本四库本绘图错漏较多,现选用十四卷本中的小队鸳鸯阵列阵,再参考《三省备边图记》中的狼筅长枪杀倭绘图,以及藤牌手的《真正对敌势》,加之人体模型、兵器长度,阵形空间,推衍鸳鸯阵对敌时的各兵器正常摆放位置。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藤牌低平势(真正对敌势)
由上述资料,以及170cm标准人模高度,48cm肩宽,比例尺寸复原兵器,再根据《选练条格》,前后左右站位距离,调整各角度和持兵器姿态,在参考绘图的情况下,以及空间运用上,个人与个人,各队与各队之间,不会造成兵器互相阻碍运用,鸳鸯阵3D阵形复原各角度图如下。由于挨牌并未讲明姿势,下图为参考藤牌跪姿(左、上)、立姿(右、下),鉴于操作,个人倾向挨牌手为立姿:
▲跪姿挨牌和立姿挨牌
▲跪姿挨牌
▲立姿挨牌
借由资料综合,推衍兵书所描绘的各类攻击角度及其因对方式,下图挨牌为跪姿:
越过挨牌从上方刺入鸳鸯阵:
▲挺枪越过挨牌,刺入鸳鸯阵内
▲挨牌手格架,敌方长枪手攻击高度已经越过狼筅手头部
▲长枪手前出,刺杀敌方长枪手
▲从挨牌下方刺入鸳鸯阵
▲敌方长枪手持枪从挨牌下方突刺
▲挨牌格压长枪,将枪头坐地
以上为跪姿挨牌,下两图为立姿挨牌,各综合步骤刺入——下压——反击图,除挨牌手为立姿外,其他与上文各图相同:
▲上刺突入挨牌
▲下刺突入挨牌
从藤牌左侧刺入(绘图方向与兵书相反,为便观察突刺方向上鸳鸯阵应对,兵书兵器方向向上,兵器方向向下以方便拖动模型方向,兵书左侧即为下图右侧):
▲敌方长枪手透过筅枪枝杈,预备前突刺击
▲狼筅手绞长枪并推枪举高(兵模中该狼筅手狼筅已转动角度),举枪或压枪或推开均可,为保证图片观看和后续大图制作,此处选择推高长枪
▲长枪手前刺,镗钯手抵近掩护,以防止长枪失手,或敌方长枪手弃长枪,拔出短刀突刺
从藤牌左侧刺入:
右侧刺入与左侧类似,该应对为《鸳鸯阵左右分变二伍之图》,或者单伍之时方有文中所述应对空间。现集合各类资料及文中因对,排列鸳鸯阵VS同人数长枪阵示意图:
以双藤牌为例,以兵书中描述的格枪上抬、压枪、拿枪和狼筅本身结构而言,盾牌和狼筅的主要作用,用一个通俗的话来说,叫做推矛,如下图所示。
燕尾型挨牌的V型凹槽;藤牌的中间高四周低、边缘凸起;以及狼筅的枝杈,在实际面对长枪时,非常容易造成上图所示的推矛现象。但是燕尾牌很窄,藤牌圆形四周有空隙,狼筅的枝杈向前而非向后,有足够的空间给予身后长枪手出枪。无论是盾牌的举枪、下压,还是狼筅的绞枪之后举上、压下还是向左右推开,均给长枪手制造了杀敌的机会。鸳鸯阵的V型阵列,也使得以横阵和方阵为主的部分后排枪手无法攻击到对方。鸳鸯阵大量使用盾牌和枝杈的狼筅镗钯,限制了敌方枪手的攻击范围,并很容易造成兵器被控。
作为控场核心的狼筅,对体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选人上特意强调了“年力健大老成”,稳重而力气大。鸳鸯阵从运作上远较纯枪阵复杂,在阵形使用上极为灵活,在其优点的背后,是训练、后勤上的高要求。伍长和队长阶这种最为低级的军官,都需要指挥四类长短不同样式各异的兵器作战,没有长期严格的训练和可靠的后勤保障,以及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鸳鸯阵是不可能被成功运用的。阵形战术除开依托战场环境以外,相关的各项日常训练、后勤保障、人才选拔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鸳鸯阵在明代成功运用,除开戚继光本人的才能,离不开明代中国强大的物资和人员支持。与鸳鸯阵长期作战的倭寇,以及手把手从教师到兵书给予支持的李氏朝鲜,均无法学习明军运作相同的鸳鸯阵战术,这与其日常训练、后勤保障、人才选拔等方面,相较于明朝的绝对劣势是分不开的。
明朝鸳鸯阵简介 队形摆法和阵法运用是什么样的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戚继光创立。
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首次应用了此阵。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队形摆法
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
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阵法运用
此阵主要是为了对付倭寇而设置,行动方便,长短兼具,攻守兼备,其阵法特性在要求阵法突出单方面用途的古代独树一帜,尤其在抵御不明深浅的外敌时,优势非常明显。毕竟比较全面的阵法的问题就在于它太全面,其缺点反而什么是都不够优秀。但其主要的对手是当时为祸一方的倭寇就不同了。
这个主要的对手便是倭寇。有道是“宝刀近出日本国”,在面对完全继承春秋战国时代并发展出“平面碎锻复体暗光花纹刃”技术的日本倭寇时,此阵更有奇效,其中狼筅的作用十分广泛。而戚家刀更是专门针对日本刀中六、七十公分的打刀和野太刀的不二法宝。
此阵通过变阵可达到“正”对“奇”的功效,对于戚继光死后便发生的七年战争(壬生之战)的后期作战有很大的贡献。
中国阵法自古便有,其中阵法多不胜数,这是一种专业兵种从战时征召领民的方式中的一种里程碑!
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