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当战役

时间:2023-08-25 11:19:22编辑:奇闻君
色当战役简介:色当战役爆发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年

色当战役是哪一年爆发的?色当战役(Battle of Sedan)是发生于1870年9月1日普法战争时期。战斗的结果是普军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其麾下的军队,虽然普军仍需要与新成立的法国政府作战,但此战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及其盟军的胜利。

普奥战争结束以后,普鲁士日渐强大,但是,紧靠法国南部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被俾期麦统一,而俾斯麦是下决心要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国家。

所以要实现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必须统一这个小邦国。可是,俾斯麦知道,这四个小国紧靠法国,法国也早怀有吞并之心,一旦普鲁士强行占领,法国岂会善罢甘休?更何况,法国离德国最近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俾斯麦也早就瞄准它们了。

对于正处高峰时期的俾斯麦来说,找个借口与法国打一仗,既统一了南部四小国,又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与法国开战的机会迟迟未到,俾斯麦等得手痒痒的。

双方在色当发起激战,1870年9月1号下午3时,普鲁士军队猛攻色当,法军支撑不住,在色当城楼举起了白旗,拿破仑三世还向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投降书,竟无耻地说:"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

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会见德国首相俾斯麦,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拿破仑三世、法军元帅以下的39名将军,10万士兵全部做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

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虏。"

1871年1月28日,普法签订《巴黎停战协定》,宣布法国投降。5月10日,双方在法兰克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并赔偿50亿法郎,宣告战争结束。

色当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色当惨败",它使德国最后完成了统一。

色当战役背景:普鲁士逐渐强大希望统一德意志

普奥战争结束以后,普鲁士日渐强大,但是,紧靠法国南部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被俾斯麦统一,而俾斯麦是下决心要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国家。

所以要实现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必须统一这个小邦国。可是,俾斯麦知道,这四个小国紧靠法国,法国也早怀有吞并之心,一旦普鲁士强行占领,法国岂会善罢甘休?更何况,法国离德国最近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俾斯麦也早就瞄准它们了。

对于正处高峰时期的俾斯麦来说,找个借口与法国打一仗,既统一了南部四小国,又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与法国开战的机会迟迟未到,俾斯麦等得手痒痒的。

再说法国一方,当时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皇帝,史称拿破仑三世。这个人是个政治阴谋家和军事冒险家。1848年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窃取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大权,又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恢复帝制,建立了历史上所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是个独裁、残暴、狂妄之徒,总希望通过战争称霸欧洲,当时皇后欧仁妮就直言不讳地说:“不发动战争,我们的儿子怎么当皇帝?”

这样一个人,当然不会坐视普鲁士的强大而不顾。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不仅拿破化三世如此,当时法国的另一位大臣梯也尔也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失去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

这样,普、法双方各怀鬼胎,开始了明争暗斗,都在寻找挑起战争的契机。

法国率先一步,普奥战争刚结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鲁士兑现战前许下的诺言,要求普鲁士同意法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这无异要从普鲁士身上咬去一块肥肉,“铁血宰相”俾斯麦当然不会同意。不过他使了个心眼儿,没有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要求法国把这事写成备忘录,“我好回去给我们国王商量”。法国大使不知是计,就照办了。

俾斯麦拿到备忘录,没有去见皇帝,而是把它送给了同样想称霸欧洲的英、俄,试图挑起英、俄与法国的矛盾。拿破仑三世知道了俾斯麦的做法,火冒三丈,决心与普鲁士决一雌雄!

尽管如此,法国并未立刻动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终于使战争爆发了。

色当战役战斗经过:拿破仑三世亲征却遭遇惨败
战争开始时,拿破仑三世充满了信心,他把号称40万的大军调到前线,准备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冲入德意志境内,打败普鲁士。于是他自封司令,在7月28日到前线视察。可是,当他到前线后却发现,前线只有20万军队。军事要塞麦茨的兵力不足10万,而且装备不齐,物资不足,编制混乱。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了,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根本无法投入战争。战机一个个失去了。 法军坐失良机,普军却赢得了时间。 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立即遭到普鲁士军队的迎头痛击。 8月4日,普军转入反攻,向法军发起凌厉的攻势,攻入法境内法军前哨阵地维桑堡,法军败退。拿破仑三世大怒,急忙电令麦克马洪夺回他丢失的阵地。8月6日,麦克马洪率军开到维桑堡西南的维尔特村。被普军拦截,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全线溃败,继续撤退。普军乘胜追击,战场全部移入法国境内。拿破仑三世看到情况不妙,立即打退堂鼓,他把元帅印交给元帅巴赞,自己乘上一辆马车向西逃窜。8月14日,巴赞又被普军严密包围在麦茨要塞孤城,已无反抗之力。 拿破仑三世见事不妙,又随麦克马洪所率的12万大军逃向东北,到8月30日,不得不退守色当。普军随即也向色当集结。 9月1日,色当会战开始了。普军700门大炮猛轰法军营地,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向法军阵地。色当全城一片火海,硝烟弥漫。法军死伤无数,余下的急忙钻进堡垒。麦克马洪几次受伤。 接着,普军20万人向色当发起猛攻,下午3时,法军终于支撑不住,在色当城楼举起了白旗,拿破仑三世还向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投降书,竟无耻地说:"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 9月2日,拿破仑三世会见德国首相俾斯麦,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拿破仑三世、法军元帅以下的39名将军,10万士兵全部做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 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虏。"色当战役的战斗细节:法军曾试图反击被普军瓦解
战斗由夏隆法军开始,法军拥有202个步兵营、80个骑兵营和564门火炮,攻击拥有222个步兵营、186个骑兵营和774门火炮的普军。 拿破仑三世下令麦克马洪元帅打破普军包围,但看起来唯一可能的突破点就只有控制拿·蒙萨勒镇,而该镇侧面由防御工事保护。但普军亦挑选了拿·蒙萨勒镇作为突破法军防守的一点,萨克森的佐治亲王和普军第六军团被指派执行此行动,而冯·达·邓恩将军被下令进攻位于右翼的巴萨利斯镇。 邓恩将军的进攻是这场会战中双方第一次交战,法军第一军团已在巴萨利斯镇的街道建筑了防卫工事,并得到镇民的支持。在早上4时,邓恩将军派了一旅士兵横过浮桥,并遭遇猛烈抵抗,该旅只能占领巴萨利斯镇的南面一端。战斗吸引了更多士兵加入战斗,法军第一、五及第十二军团的数旅士兵亦到达作战。8时,普军第八师到达,邓恩将军决定是时候发动决定性的攻势。当时,因火炮长途运送需时,他让他的最后一旅士兵发动猛攻,接着让梅斯另一方面的炮兵进攻。9时,炮兵终抵达了巴萨利斯镇。战斗持续扩展到该镇的南面,普军第八师被指派支持在拿·蒙萨勒镇的巴伐利亚军,以尝试突破法军的防守。6时后,战况白热化,之前受伤的麦克马洪元帅,在7时后收到战报,决定取代杜确特将军亲自指挥。杜确特将军原本正如毛奇所料指令撤退,但却被德·威佩芬将军立即驳回,他将他的部队投入到拿·蒙萨勒镇与萨克森军队战斗。这令到法军能够暂时重振旗鼓,在拿·蒙萨勒村附近重新聚集火炮,进逼萨克森与巴伐利亚军队。可惜的是,由于普军占领了巴萨利斯,更多普军如潮水般加入战斗,这次反击开始瓦解。 但战斗至11时后,当有更多普军到达战场的同时,普军的炮兵令法军造成了伤亡。在普军强烈的炮火轰击、西北和东面普军进攻、和西南面巴伐利亚军进攻之下,夏隆法军退至波尔斯·德·勒·加里宁,并被包围。法军骑兵由马格列堤将军率领,向邻近普军第六军团所在地科林村拚死地发动了三次进攻。马格列堤将军在第一波进攻被杀,其余两次骑兵遭受重大损失,但仍没有改变战局。色当战役法军惨败的原因:法军准备远落后于普军

关于法军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一般都只讲到法国对战争没有充分准备,法军的装备、弹药和粮秣均无保证,统帅部展开作战行动迟缓。这都是事实。读过恩格斯的关于这次战争的《短评》以后,感到这似乎很不全面,也不深入。探索一下,似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

一、法军准备不足,不能先发制人,初战受挫,就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终于一败而不可收拾。

如前所说,法国宣战的时候,莱茵军团以进攻的态势布阵德法边境。当时,法国如果能以优势兵力向莱茵河猛攻,突袭渡莱茵,向法兰克福和维尔茨堡方向推进,那就可以截断北德意志和南德意志的联系,打乱普鲁士的动员工作,各个击破从各地开上战场的德军。恩格斯指出:“不仅从政治上看,而且从军事上看,都是应该这样做的。"直到九月底,德军远远没有集中完毕,南德意志的军队正从各地向莱茵河上许多渡口集中。”法皇成功的唯一希望,就是乘德国还在忙于动员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11)路易·波拿巴从巴黎动身前往麦茨接任莱茵军团总指挥的时候,无疑是打算立刻命令法军越过国界,积极行动。但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法军的作战计划在重要关头推迟了一星期。

第一,德意志人的民族感情的迸发,粉碎了任何一个这样的计划。路易·波拿巴面对的不是一个普王威廉一世,而是一个德意志民族;不只是普鲁士军队,而是德意志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十二到十五万人的军队也难以渡过莱茵河了。于是就需要用现有的全部的兵力来进行正规战以代替突然的袭击。一弹未发,法军就失掉了突袭的时机,路易·波拿巴取得初战胜利的时机也消失了。

第二,为了突袭南德意志,法国的计划是,十五万人应当集中在麦茨,十万人集中在斯特拉斯堡,五万人集中在夏龙。前两支迅速集中的军队预计在卡尔斯卢厄附近渡过莱茵河,同时夏龙的五万人应当向麦茨前进,以对付德军向法军的侧翼和后方采取任何行动。但是,当路易·波拿巴到达麦茨的时候,这个计划便成泡影了。他发现麦茨只有军队十万人,斯特拉斯堡只有四万人,应当在夏龙集中的五万预备队远未集中起来。兵力不足,欲突袭却力不从心。

第三,这场战争,法国准备已久了;法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也曾吹嘘一切都准备好了。事实上,军需部门也拖了及时发起进攻的后腿。出征所必需的各种物资,八月一日才开始分配,部队缺少起码的物品如行军水壶、行军锅和其它行军装具,肉是腐烂的,而面包又经常是发霉的。为什么军需供应如此糟糕?恩格斯指出:“在必需依靠久已形成的一整套贪污致富的办法向帝国的支持者慷慨行贿的制度下,不可能设想这种办法不风行于军需部门。”

法军的一周拖延,白白断送了战场上先发制人的时机。而德国方面却利用这个时间加速完成动员工作,源源不断地把部队送往前线,不仅改善了处境,而且取得了兵力上的优势。其结果,从边境上的最初三战已经充分反映出来了。路易·波拿巴无力先发制人,又无力后发制人,在战场不得不处处被动了。

二、指挥法军的将帅在形势变化的条件下,部署失宜;在应该退却的时候,不敢当机立断;因循贻误,进退失据,又往往断送了取胜的时机。

当初,莱茵军团的部署是为了进攻的,“对于防御,它完全不适用。”但是,由于法军丧失了突袭莱茵地区的良好时机,就应该依据战略形势的变化改变军事部署。当时,配置在边境上的法军,从维桑堡到锡埃尔克,分布在至少九十英里(近一百五十公里)的一线上。战线很长,要把两翼部队向中央集中,按当时的条件需要行军两天。法军统帅没有在丧失进攻的条件下,迅速采取措施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以致维桑堡之战、维尔特之战和福尔巴赫之战中,法军的其余部队同前线交战部队,由于相距太远,不能首尾呼应,及时前往支援。结果,法国“几个军被各个击破,还有什么奇怪呢?”主动进攻的态势变成了被动挨打的架式,哪能不败!

边境三战失败以后,莱茵军团的左翼和中路部队从边境退往麦茨要塞。莱茵军团的右翼部队,在麦克马洪的指挥下退往夏龙。当时,德军的集中既迅速又缜密,北德意志那支五十五万常备军都已开到前线同南德意志的军队会合。”这个巨大的数量优势的作用,到现在又由于军队指挥的卓越而进一步增强了。”在这种形势下,莱茵军团的动向是否得宜关系胜败大局。恰恰在这关键时刻,无论是巴赞还是麦克马洪都在军事上铸成了大错。

八月六日以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是,德军第一、第二军团急速向麦茨背后迂回;第三军团很快楔入巴赞和麦克马洪两支部队之间,截断他们,使他们不能会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战。在麦克马洪的部队很少有可能到达麦茨的情况下,巴赞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立刻向马尔纳河畔的夏龙退却是不是更好一些。何况,他的兵力包括骑兵在内也不可能超过十八万人。这样的兵力是根本不足以在战场上同敌人抗衡的。因此,如果他不想把整个法国奉献给入侵者,如果他不想使自己困在一个饥饿很快会迫使他投降或者迫使他在听任敌人摆布的条件下作战的地方,那末他对于立即从麦茨退却的必要性看来就不能有丝毫的怀疑,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动。”巴赞因循犹豫不决,等他开始退却的时候,德军已经迂回到他的背后了。经过八月十六日和十八日的两次会战,法军的退却完全受阻,十七万多人陷入重围。声名赫赫的莱茵军团-法国的希望和力量一在两个星期的作战以后竟不得不选择:或者在极其危险的作战以后竟不得选择:或者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冲出敌阵,或者投降;这是法国人所无法置信的。”色当战役的结果和影响:普鲁士成为欧陆新兴强国

战斗结束的时候,知道已经没有机会突围,拿破仑三世下令停止战斗。法军17,000人伤亡、21,000人被俘。普军报称阵亡2,320人,5,980人受伤、700人被俘或失踪。

之后一日的9月2日,拿破仑三世下令悬起白旗,将自己和全体法军向毛奇和普鲁士国王投降。皇帝被俘令普军没有了一个敌对的政府去维持法国的和平。果然,当两日后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巴黎之后,一场非流血的革命爆发,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一个新临时政府,他们希望多抵抗五个月,改变法国的命运。

但是法军在色当的大败和皇帝被俘,已经象征著法国不能改变命运。由于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拿破仑三世被准脱离普军的拘留,流亡到英格兰。同时,在两星期之内,普军第三军和梅斯的普军进行了巴黎之围。

历史影响

色当战役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役标志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日耳曼民族成为了一个整体,并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色当战役双方指挥官:俾斯麦筹划的德意志统一

拿破仑三世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08~1873),即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Ⅲ)。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48~1851),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拿破仑一世之侄子,拿破仑二世之弟。荷兰国王路易和约瑟芬皇后与前夫之女奥坦丝·德·博阿尔内王后的次子。

1808年4月20日生于法国首都巴黎。第一帝国崩溃后,随母居住瑞士,就学于该国军校,后成为炮兵中的军官。1831年支持意大利烧炭党运动,并参与罗马地区起义。1832年拿破仑一世之子赖希施塔特公爵夭折后,成为波拿巴家族夺取王位的觊觎者。183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发动军队暴动,反对七月王朝,失败后被流放到巴西、美国。不久回到欧洲,1839 年留居英国。1840年在布洛涅再次冒险发起暴动,被判终身监禁。1846年越狱成功,出逃英国。1848年革命爆发后,回到法国。9月当选制宪议会议员。12月10日主要依靠农民选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1 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并通过公民投票使政变合法化,逮捕一切反对他的议员,稍后,又血腥镇压了巴黎无产阶级的反抗。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黄袍加身,号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发动战争。利用民众对拿破仑一世的迷信,依靠工商业与金融资产者的支持,大力促进法国工业革命,使他得以执掌第二帝国政权长达十九年之久 。执政期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又与奥地利开战,并发动侵略清朝、安南、叙利亚和墨西哥的殖民主义战争。1870年7月19日,1870年普法战争中亲临前线,同年9月2日在色当战败投降,被俘于威廉堡大牢,时年62岁。《法兰克福条约》签订后被释放,随即流亡英国,1873年1月9日病故于英国肯特郡的奇泽尔斯特,享年65岁。

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71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踢出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俾斯麦 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普鲁士军队指挥官毛奇

老毛奇,全名: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首创总参谋部,是德国最著名的参谋长,军事战略家。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打败奥军和法军的实际组织指挥者。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1]。为与其侄儿小毛奇相区别,又称老毛奇。

法军在色当的大败和皇帝被俘,已经象征著法国不能改变命运。由于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拿破仑三世被准脱离普军的拘留,流亡到英格兰。同时,在两星期之内,普军第三军和梅斯的普军进行了巴黎之围。拿破仑三世退位,拿破仑家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篇:钟繇简介

下一篇:婚姻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