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蜥

时间:2023-05-03 23:34:22编辑:奇闻君

山地麻蜥,体型较小,尾部约为身长的1.5倍,眼下鳞伸入上唇鳞之间,雄蜥于繁殖季节体侧各一条红色的纵纹。栖息在平原、高原和丘陵地带,主要生活在石质高地。因此,时常有具有乱石的低山顶上能够发现它,而其周围却多丽斑麻蜥。分布在内蒙、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额鼻鳞成对,外形与丽斑麻蜥相似,但尾较细长,约为头体长的1.5倍,眶下鳞伸入上唇鳞之间而达口缘。雄蜥于繁殖期沿颈部至体侧出现一条红色纵纹。

山地麻蜥照片

山地麻蜥主要栖息在市郊海拔大于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顶。研究结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约为1只/100 m2,其数量与山丘土石状况、植被盖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与植被类型关系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护洞”行为。主食昆虫和蜘蛛,春季食物生态位宽度大于秋季,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0.61。

性比变化较大,出蛰仞期和冬眠前期雄多雌少;而5~10月份期间,性比接近1。幼体至成体发育期间,雄性生长快于雌性;但成年期后,雌性头体部分的生长快于雄性,可能与怀卵有关。山地麻蜥种群可分为4个年龄组,个体数量比约为幼年:亚成年:成年A:成年B≈1.8:1.9:3.1:1,但成体与非成体的数量比约为1.2:1,应属于稳定型种群。个体自然寿命约为5.5~6周年。人类干扰是山地麻蜥种群下降的原因之一。

山地麻蜥照片

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头山对山地麻蜥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3~7月为繁殖期,其中4~5月为交配产卵盛期。雌雄性比为1∶1.6。从交配到产卵为26天。卵白色、革质、椭圆形。长径平均为1.37(1.23~1.53)cm,短径平均为0.86(0.7~1.06)cm,卵重平均为0.6(0.4~0.85)g。每窝平均产卵4.1(3~5)枚,孵化期为50天,初孵出的小麻蜥尾端为蓝绿色,有金属光泽,1个月后逐步消失。

山地麻蜥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主要栖息于岩石裸露的砾质山坡以及长有稀疏的荆蒿杂草和阔叶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夏、秋季捕捉。

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南地区,往西南到达鄂尔多斯高原,向南至江苏连云港一徐州一线,遍布内蒙古南部、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的北部,但以长江为界。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上一篇:裴智勇

下一篇: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