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王

时间:2023-08-27 04:31:46编辑:奇闻君
藩王: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

藩王又称蕃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他们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这统治者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藩王通常都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通常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决定。但当中央王朝崩溃后,部分藩王的藩国(又称藩王国、列国)仍会存在(通常会不再承认藩属)。比如中国明朝时期的燕国,朝鲜国,缅甸国等。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藩王扩土制如果实施成功,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燕这样的前线尊王攘夷诸侯来实现对中原的征服,岭北行省的游牧民族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侯侵夺牧场领土的威胁。这一制度在最初是为了对抗元代残余势力、拱卫王室,所以各藩府类似一种军事组织,有极大的兵权,仅王府护卫就有三千至一万不等。特别是作为明代九边的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国,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和反击,更是定期操练,有提兵专制的权利。如庆王就有左、右、中三护卫,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事务,马步军士均让庆王训练,并随时受其调遣。同时,藩王作为宗室对属地的异姓功臣起到了监视、限制的作用。

明代藩封制度在初期确实起到了抵御侵略、拱卫王室的目的,连朱元璋也不禁感叹“朕无北顾忧矣”。①不过朱元璋也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危险性,故规定诸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②但未从根本上对藩王军事权利进行限制,最终造成了“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虽未继续“削藩”,但在政策上对藩王的限制越来越多,直至形成“藩禁”之制,甚至对省墓、入朝等作了事无巨细的规定。藩府成员不农、不工、不士、不商,只作为宗室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③

藩府的爵禄有细致规定,等级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未有亲王、郡王品级者多隔世而降,直至六世都为奉国中尉。另外,亲王、郡王之嫡长子、长孙可册封亲王世子、世孙,郡王世子、世孙。经济上,宗藩享有特权,除享受禄米外,凡“册封及宫室、婚姻、丧葬诸费皆给于宫”,④此外还有厨役、校尉等役,皆编于民。

虽然藩王的军事权利受到了限制,但王府内部的公署、官署配备仍齐全。如庆府设长史司、典簿厅、纪善所、典膳所、典宝所、良医所、奉祀所、典仪所、审理所、工正所、仪卫司等公署。设左右长史、典簿、伴读各一员,教授八员,⑥典宝、纪善、典膳、典仪、奉祀、引礼、典乐各一员,良医、工正、审理正副各一员,仓库大使各一员。仪卫正副各一员。但这些职位的设置都是处理王府内部事务的,并不对地方政治起到作用。此外,藩王对王府署官的行为有自治权,可以依律自行剖断,地方官府并不能干涉。

明代的藩王制和满清的军事贵族制度一样,这种制度只要内部军事势力不乱(三番)或被外部军事势力(八国联军)消灭或被击败导致威信降低,几乎不可撼动。明代藩封制度在前期对稳定明王朝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对地方军政制度的有效补充,但其过大的军事、政治权利也对中央政府造成了威胁。后期,随着藩王作为军事组织的意义的丧失,政治权利也限制在管理王府内部事务及其所属世系的范围之内,藩府成为只享禄米的寄生集团,并成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清代王爷的权力大于明代藩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有明一代,身为皇帝宗亲的藩王们在经济上的收入可谓是丰厚不已,不仅朝廷每年定时拨付给他们一笔很可观的俸禄,而且皇帝还时不时对藩王们大加赏赐田地庄园。

照这么推论,藩王们应该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了,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在生活水平上,藩王们的确可以做到锦衣玉食,但是他们的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以这么说,藩王们所得巨额俸禄以及田地赏赐是他们牺牲自己的政治权利而获得的经济补偿。

自明代宣德一朝之后的藩王开始,虽然他们能够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但他们的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衰落。

藩王们完全淡出朝堂,不许议论朝政,不得与官员联姻及结交,不得参与士农工商四民的事业,甚至个人未经皇帝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封地,彻底沦为只能享乐不能与所作为的土财主。

而纵观明朝之后的清朝,清朝的王爷虽然经济收入上不及明代的藩王,但是政治权利一直都未曾被剥夺。

整个清朝出现了无数个议政亲王、摄政王,王爷出任高官参与朝廷事务的例子不绝于如缕。为何与清朝王爷对比,明朝藩王的政治待遇如此之差,简直有天壤之别呢?

探究这一问题,不得不提的是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那一场“靖难之役”。

朱棣作为藩王以清君侧为名,通过发动军事袭击从封地北京打到首都南京城最后武装夺取皇位。

之所以削藩,其一是夺取皇位之后的朱棣自知得位不正,不想后世子孙效仿他也发动叛乱,这样会不利于国家安定。于是他转而支持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彻彻底底杜绝以后藩王再次像他一样造反叛乱,朱棣通过迁封、削减王府护卫、解除诸王军事指挥权等方式,削夺诸王的军事权力。

二是对朱元璋时期大肆分封诸王的一种补救措施。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出于防御旧元、转移军权的现实考虑,及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奸的需要,重走西汉初年的老路建立分封制,大封诸王。

不过这一决策从始至终都透露着不合时宜,因为历经西周以来,分封政策早已经被历史检验无数次,已经不再适合国家的长治久安,只会引发动乱。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持国家稳定,朱棣和他的的继任者们只好不断加强削藩力度。

最终到宣德一朝,明代的藩王们制度开始定型了,此后的藩王们开始淡出政治舞台。

再加上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吸取前代经验教训,设立了一整套防范外戚、权臣、宦官等专权的制度,所以宗室作乱成了明代君主的首要防范。

藩王们不能有所作为正是明朝君主矫枉过正之举。

与明朝情形大不相同的是,清朝的前身是扎根于白山黑水的后金汗国。

满人刚开始只是一个几十万人的部落,要想通过几十万人统治上亿的汉人,则满族内部必须保持团结一致的局面,尤其在爱新觉罗氏内部更要齐心协力。清朝的王爷之所以举足轻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军民结合的八旗制度,让自己的子侄分别统领八旗,才有了后来各个亲王统领八旗征战全国,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

而在清朝前期,一直保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各个亲王也都有参政的权利。

直到清朝中期,由于国家日渐平稳,大清君主开始着力于巩固君主的威权与专制,亲王的政治力量受到打击,不过仍然可以有参政权利。

因为此时清朝的政治制度已经又更胜明朝了,清朝已经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把宗室王爵的制度建设的很完善了,能够在防止宗室专权的同时又利用宗室巩固皇权,也就不用担心王爷有权了。

明朝的藩王真的是衣食无忧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造反的

中国的父母有个通病,但凡小时候受过苦的父母,在条件改善之后总是想方设法的不再让子女受苦受累,为他们早早的谋划了美好的前途。

皇帝也不例外,朱元璋出身贫民之家,父母因饥荒饿死,自己辗转做过乞丐、和尚,最终在乱世之中一统天下,鉴于自己的贫苦出身,担心后世子孙再受苦受罪,朱元璋为子孙们定下了一套分封政策,保证他们将来衣食无忧,为此他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散布在帝国的各个角落,并规定他们不用劳作,不能经商,不能做官,一切吃穿用度都由国家供应,在朱元璋的蓝图里面,他的子子孙孙们将在各自的封地上过着富贵的日子。

然而事与愿违,朱元璋的设想是好的,但是太理想了,因为他的子孙当众有很多人是有理想的,所以这些藩王们的前途是多种多样的。

在王府中做猪

这恐怕是明朝藩王最常见的出路了,因为老祖宗朱元璋规定了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总之一句话,就是啥也不用干,国家养着你,同时朱元璋为了防止他们有非分之想,规定藩王不经宣召不允许进京,甚至连自己的封地都不能出。

这些藩王们连出门旅游都没机会,只能在王府里面吃吃喝喝,生孩子玩,别的啥也干不了,所以对那些没追求的藩王,只能待在王府里面做猪了。

埋头做学问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有追求的,既然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也不能出门,那就在家看看书,做做学问呗。结果还有做出来的,比如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因为啥也不能干,也不敢干,最后成了一个药学家,编成了《救荒本草》和《普剂方》等名著。

造反当皇帝的

当然,还有追求更高的藩王。比如说朱棣,起初被封为燕王,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推行削藩政策,原本对朱允炆就不太服气的朱棣起兵造反,经过四年的艰苦斗争,终于从侄子手里抢来了皇位,成了大明的新一任皇帝。

朱棣继位之后,调整了藩王的领地和分封。

造反失败被杀的

但并不是每个有追求、去造反的藩王都能成功,事实证明很难,整个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只有一例——那就是朱棣。

造反失败的例子很多。第一个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他英勇善战,却因为出生较晚而没能登上皇位,心有不甘的他在侄子继承皇位之后决定造反,结果不出一个月就被睿智的侄子搞定,最后被侄子用铜缸烧死。

还有宁王朱宸濠,他是宁王朱权的后代,朱权当年被朱棣挟持造反,造反成功后又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所以一直怀恨在心,仇恨的种子到了朱宸濠这里开花结果,朱宸濠为造反经营了几十年,可惜最终碰上了大哲学家、军事家王守仁,四十多天被平定,最终被杀。

藩王变皇帝

有的藩王为了皇位造反而不得,而有的藩王则不用造反,皇位掉下来。

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他原本是一个藩王,他的父亲被封为兴献王,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王位,原本与皇位已经彻底无缘了。但是他的堂哥明武宗无后,去世之后无人继承皇位,按照兄终弟及额原则,嘉靖皇帝是最近的血亲,因此他从兴献王变成了嘉靖皇帝,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明英宗被俘之后,以监国身份继位的景泰帝也算一个。

如果再算上南明小朝廷的几位皇帝,那就更多了。福王朱由崧在崇祯皇帝上吊后,在南京即位,史称弘光帝;唐王朱聿键成了隆武帝;桂王朱由榔成了永历帝。

被农民军煮掉的

上面是命好的,到了明末,农民起义层出不穷,越闹越大,居住在各地的藩王成了农民军发泄怒火的对象,每当大城市被攻破之后,这些藩王总逃不掉被诛杀的命运。

最惨的是福王朱常洵,就是前文提到的朱由崧的父亲,他被封在洛阳,当洛阳被李自成攻破之后,福王被俘,李自成别出心裁,将他与一群梅花鹿一锅煮了,美名其曰“福禄宴”,让弟兄们分食了,福王的下场可谓太悲催。

朱元璋为他的子孙谋划好了出路,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他的子孙后代有着如此精彩纷呈的出路,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需要多少钱

明朝末年的藩王数量十分巨大,而且占有全国多数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甚至还享有一定区域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富得流油。

当年朱元璋实行这个制度,本意是让自己的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虽然朱元璋对于臣子极尽刻薄,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溺爱至极。

朱元璋规定,凡是朱氏宗亲,都能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俸禄包括银子和田地,亲王每年的禄米,每年可达1万石,除此之外还会赐予一百顷以上的田地。

朱元璋24子为亲王;朱棣2子;仁宗9子;英宗7子;宪宗10子;世宗1子;穆宗1子;神宗6子。因为有的亲王当了皇帝、无子国除、犯罪国除等,还剩32位藩王。即秦王、晋王、周王、楚王、鲁王、蜀王、代王、肃王、庆王、岷王、韩王、沈王、唐王、赵王、郑王、襄王、荆王、淮王、德王、崇王、吉王、徽王、益王、衡王、荣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28位国除藩王中,有18位都是因为没有儿子而国除。

藩王在大明朝可谓是金枝玉叶、养尊处优,他们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为大明朝繁衍宗室后代,最终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宗藩集团。据统计,万历二十三年,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之多。

除了宗藩人口众多,而且藩王林立,其中以河南最盛,周王、赵王、郑王、崇王、徽王、秀王等等,林林总总。徐光启曾说,宗藩人数每年就要增加一倍之多。

宗藩的俸禄除了正常的财政支出外,还有各种临时补贴,比如婚丧、建造宫殿、节假日等等,最后大明朝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以河南举例,嘉靖后期,缴纳的粮食为八十四万三千石,但禄米达到一百九十二万石,另外在山西也是这样的窘境。

但当中央王朝崩溃后,部分藩王的藩国(又称藩王国、列国)仍会存在(通常会不再承认藩属)。比如中国明朝时期的燕国,朝鲜国,缅甸国等。

上一篇:沈安

下一篇:韩信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