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 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迈来迪。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台汗国境内,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继位后回到元朝,将妥懽帖睦尔流放到高丽大青岛与广西静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宁宗相继驾崩后,妥懽帖睦尔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八日即位于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尔扳倒权臣伯颜而亲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脱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史称“至正新政”,包括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
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后期逐渐怠政,沉湎享乐,元廷内斗不断,外部民变迭起,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元末明初文人权衡:“帝在位三十六年,当元统、至元间,帝受制权臣,相继或死或诛,帝恐惧之心弛,而宽平之心生……向使庚申帝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则终保天下,何至于远遁而为亡虏哉!……庚申帝岂昏愚者哉?观其欲杀是人也,未尝不假手于人,外为不得已之状,内实行其欲杀之志。其问甲则曰:‘乙与汝甚不许也。’”
“问乙则曰:‘甲与汝甚不许也。’及甲之力足以去乙,则谓甲曰:‘乙尝欲图汝,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以去甲,则亦如是焉。故其大臣死,则曰:‘此权臣杀我也。’小民死,则曰:‘此割据弄兵杀我也。’人虽至于死,未尝有归怨之者,岂昏愚者所能为之也?……庚申帝岂优柔不断者哉?自至正改元以来,凡权臣赫赫跋扈有重名者,皆死于其手,前后至杀一品大官者,凡五百余人,皆出指顾之间,而未尝有悔杀之意,此岂优柔不断者所能哉!然则竟以何者而失天下?曰:由其阴毒故也。且自古有天下之君,莅九五之位,惟秉阳刚之德、总揽阳刚之权者,为能居之。若操阴毒之性者,适足亡天下耳!”
清朝宗室昭梿在《啸亭杂录》:“元顺帝亡国之君,无足置议,然有二三政事远胜前人者。巴延擅权,举国依附,帝能识托克托于行间,密与之谋,一旦立解兵柄,贬谪远方,颇有英飒之姿。明宗被弑多年,帝首发其逆谋,将雅尔特尔穆子孙咸置于法。虽迁逼太后,谋害皇弟,不无太忍,然较唐敬宗敬礼陈宏敬,明天启之不究诘方从哲、崔文升,反将劾奸诸臣屈陷成狱者,不啻霄壤矣。又能任汉人贺惟一为相,改革蒙古勋臣专擅之风,亦良能也。”
忽必烈的蒙古大汗称号,为何不被其他几个蒙古汗国所承认?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将要攻灭南宋之时,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彻底攻灭了南宋,自此统一了全国,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为止,前后存在了98年的时间。
元朝虽然建立了,忽必烈也在蒙哥去世之后,继承了大汗的位置。然而在蒙古帝国这里,除了大元朝之外,还有钦察汗国、察哈尔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在这个联盟体性质的大家庭中,忽必烈的蒙古大汗的称号和位置,也仅限于大元朝,其他几个蒙古汗国其实并不承认,这里面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是文化认同度不同。在其他几个汗国眼里,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早已汉化了,和他们纯粹的蒙古人不一致。其实即使是忽必烈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在开国诏书中这样写道: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革创,未逢润色之文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绍百王而纪统。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
从中不难看出,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承认尧舜禹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而自己则是继承了大宋的国祚,还派人编修《宋史》;同样,日后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也承认元朝的合法性,并派人编修《元史》。因此从元、明两个开国君主的行为看,忽必烈是自己主动承认,元朝属于华夏文明史的一部分;而朱元璋,也默认了这一点。
但是在蒙古帝国的其他几个汗国来看,忽必烈这种做法,无疑是彻底汉化了,所以他不配成为蒙古帝国大联盟体制上的大汗。众汗国群起而反对,其中闹腾得最热闹的一个人,要数海都了。
海都是蒙古大汗窝阔台的孙子。当初在成吉思汗临死之前,他命窝阔台继承汗位,但窝阔台一系,仅仅传了儿子贵由一代,其余时间分别有窝阔台的妻子以及贵由的妻子两个皇后临朝执政,最终在激烈的斗争中,拖雷一系胜出,先是拖雷的长子蒙哥即位,蒙哥死后,忽必烈在大汗争夺中胜出。
但对于忽必烈的胜出,海都是不服气的。一方面,大汗的位置原本属于自己家所有,谁知家里堂兄弟们不争气,便宜了蒙哥和忽必烈;再者,在当时蒙古王公贵族眼里,忽必烈征伐南宗,建立元朝,已经汉化了的他,只能代表大元朝,不能代表蒙古帝国。
为此从1268年开始,忽必烈和海都就多次大打出手,虽然从军事实力上,忽必烈远远超过海都,但海都却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联合各个蒙古王公,如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派系,察合台派系,加上自己的窝阔台一系,共同反对忽必烈。
从1268年到1294年,即使忽必烈去世,也没能彻底征服海都,反而因为海都的存在,让忽必烈蒙古大汗的地位摇摇欲坠,名存实亡,其他几个汗国只是名义上将元朝当成宗主国,实际上从来没有实质性的联盟和互助关系。
宋朝时期已经发明了火器,为什么还会兵败于蒙古骑兵?你真的了解宋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宋朝在历史中是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但它的武力在赵匡胤神秘死亡后,便一蹶不振,先是赵匡义野心勃勃攻打契丹,结果被契丹大败,差点命丧契丹之手,从此宋朝实行防御政策,对契丹俯首称臣长期纳贡,经济繁荣了,但武力差的一比,自此北宋末年引发了靖康之耻!
其实,宋朝已经发明了火器,来应对蒙古骑兵,火药在唐朝是已经被应用在战争中,用来开山凿石,宋朝发扬光大。宋朝最先是把火药桶绑在火箭上射出去,射程有150米左右,还有一窝蜂火箭,在南宋时期更是发明了火铳,而蒙古还是以骑兵为主,显然是冷兵器对热兵器时代,但宋军为什么会节节败退,直到灭国!
这很大原因和宋朝的政策有关,宋时对外实行怀柔政策,对内打压武将,当时的火药不是很纯,但足以震慑蒙古骑兵,而宋朝根本就没有把热兵器在军队中普及,大部分士兵还是重装步兵,应对蒙古的骑兵,铠甲又笨重,作战又不灵活,热兵器在钓鱼城才发挥出了巨大威力,让蒙古军为之胆寒!
当时南宋只剩下半壁江山,蒙古军队攻打钓鱼城时,硬是攻不下去,蒙古可汗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被火铳击毙,造成了蒙古汗位之争,这时候的宋朝不想着复国,大力发展热兵器,而是处于一片声色犬马之中,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直到南宋灭亡钓鱼城还在苦守,钓鱼城没有外力救援的情况下,苦守了23年,最后独木难支才得以投降!
从这可以看出,宋朝的战斗力并不弱,武器更先进,如果 从这不一味的打压武将,重用韩世忠,岳飞等人,根本就不会有亡国之危,让蒙古有可乘之机,宋朝根本不懂的居安思危的道理,只重视文治不重视武功,最终崖山海战惨败!
蒙古铁骑一直让人闻风丧胆,为何就敌不过朱元璋的明军?一个朝代的灭亡,必然有它衰落的原因。一个新朝代的兴起,必然有它的优势所在。元朝末年元军内部矛盾重重,常年内乱不断,国力严重被削弱,已经无力进行对外战争。反观明朝,以朱元璋为首的军队,纪律严明,上下一心,这就是新型力量的崛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史上,元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朝代。他们的整体实力十分强,尤其到了宋朝末年,更是一举灭了战乱的情况统一天下。值得一提的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当时的疆域扩展到西亚、东欧等地区。到了忽必烈称帝的时候,建立元朝。可以看到,历史上元朝对外扩张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长久以往,它的版图逐渐扩大,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疆域最大的国家。
蒙古大军的铁骑一直让人闻风丧胆,哪怕到了今天社会,他们给人的印象还是比较厉害的。但是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他们在逐渐走下坡路,曾经令人瞠目结舌的蒙古铁骑也不复当年的英勇。那么中间到底是经历了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后期朱元璋的出现,对蒙古大军有了压倒性的趋势!也有人认为,是元朝内部矛盾直接导致的。
其实两方面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内部矛盾吧。话说当年元军首领忽必烈,在军中的威严很大,他也是有一番能力,把蒙古大军训练成了勇猛的军队。后来整个元朝统一,忽必烈也顺势成为了皇帝。他在坐上皇帝后来说一展宏图,对于思想上的想法是比较先进的。
其实忽必烈有过接受前朝皇帝的儒家思想,他认为这样的观念能够更好地辅助自己,于是在朝堂上表明了这个想法。开始的元朝整体上下齐心,他们在经过忽必烈的洗脑后,同意了他的想法。可是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忽必烈的去世,整个元朝处于思想涣散的时候,甚至有人开始以此为题分裂朝政。很快地,朝廷便产生了两方党派,一方是维护忽必烈思想的老党派,另一方则是反对!
后来这种矛盾严重激化,两方党派甚至开始兵戎相见。这么一来,元朝的局势开始动荡不安,竟然在39年的时间更替了9个皇帝,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后来,这便直接导致了元朝走向下坡路,加上统治者能力不够,衰弱是必然的趋势。只是可惜了曾经名声鹤起的蒙古铁骑,因为整体训练跟不上弄得人心涣散。
而另一种有关于朱元璋的说法。人们认为后期朱元璋带领的部下实力强横,他们使用的武器也是元军不能比拟的。朱元璋方采用的是先进的火药技术,可以在战场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大的准确性,毕竟在那个时候,火药的发展程度没有那么快,即使朱元璋方有一定的技术补给,也做不到把蒙古铁骑打的找不着北的地步。
但是朱元璋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看清了当时元朝的分裂局势,在元朝内部忙于勾心斗角的时候,他带着手上精锐的士兵前去攻城。南方的城池很快便成为了朱元璋的囊中之物。等到元军反应过来,整个国家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军队整体实力下降,人心也跟不上野心,被朱元璋打败自是必然之势了。
蒙古人为何会,区别对待金宋两国的皇室贵族?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蒙古灭金与宋,为何会区别对待两国皇室?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古人跟金人之间的纠葛关系:在蒙古人没有崛起之前,曾经被与其领土接壤的金人实际"统治"过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金人对蒙古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比如,他们用"减丁"政策限制蒙古各部男子存在的数量。具体说来,就是每三年跑到蒙古各部去屠杀男丁一回;再比如,金熙宗曾经下令活活将元太祖的先祖钉死在木驴上等。正因为双方之间有过这样的过节,所以蒙古人都非常痛恨金人。即便他们灭金的时候,金人已经没再这么对待他们了,他们也并未因此忘记与金人之间的深仇大恨。
而从蒙古人跟宋朝之间的关系来看,在他们没有南下之前,似乎跟宋人没有什么交集。如果非要找出交集来的话,那应该就得拿宋跟他们联手一起灭掉金国这件事来充数了吧!再加上之前双方的地盘并不接壤,所以彼此之间算不上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宋而言,蒙古人自然更加痛恨金人一些。既如此,那在灭掉金国的时候,蒙古人又怎么可能会错过报复金国皇室的机会呢?而宋跟他们原本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自然蒙古人就会考虑"善待"宋皇室了。
二、金人面对蒙古人来灭国的态度远强硬过宋人。
蒙古灭金的时候,金人在面对蒙古铁骑时曾进行了顽强抵抗。甚至连他们的皇帝,也宁肯自杀,也不愿意当蒙古人的俘虏。所以蒙古人在攻入金人的都城后,反倒会因为受金人反抗的刺激而选择无比血腥的屠杀金国的皇室。但是当蒙古人去灭宋的时候,宋的百姓和宋的皇帝的表现都很令他们感到满意。
因为宋人在面对蒙古铁骑时,没怎么抵抗就选择投降了。宋的皇帝更厉害,直接在母亲的带领下公开向蒙古人投降。而蒙古向来遵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自然就会选择善待跟着宋的皇帝主动投降的宋方皇室了。
三、蒙古统治者志向的转变。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蒙古人在灭金和宋时,对两国皇室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对待的原因,还跟其统治者志向的转变有比较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其历任统治者志向情况:灭金时,蒙古人的头领是元太宗。
他的志向只局限于打败宿敌,所以他对待金人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单纯的"三光"——屠光、抢光和烧光。但是蒙古人灭宋的时候,他们的头领已经换成了更有政治头脑的元世祖。
元世祖灭宋的目的并不单纯,他不仅要单纯占有宋朝曾经享有的一切,而且还企图统一天下,做天下的王。若是他随意屠杀宋的皇室,那将来还怎么能够管理好偌大的宋的地盘?他的能力再强,也会有分身乏术的时候。
倒不如留下宋皇室成员的性命,然后封他们个小官,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岂不是能得到更大的好处?正因为元世祖有这样灵光的政治头脑,才致使他没有像对待金国皇室那样去对待宋的皇室。
而从元朝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元世祖所做的这一决定还是蛮对的。最起码用宋人去管理宋人,确实避免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的出现。所以说,蒙古人之所以会对金和宋的皇室进行区别对待,并非是因为他们对宋人另眼相待,而是受上述这些原因的影响罢了。
当然了,蒙古人也并非一直都乐意那么善待宋的皇室成员。要知道,在他们得知被其强行送到吐蕃的宋末代皇帝随手写了几句思想故土的文字后,竟然直接将他弄死在了河西,足可见其对宋皇室采用手段的狠毒。
大金朝占优势的野狐岭之战为何还是输给蒙古了?野狐岭之战是发生在1211年八月,在野狐岭发生的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蒙古以十万大军打败了金朝四十五万大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很多人认为,金朝这时国力尚可,为何会如此大败,综合来看可以总结为三点:
部落之间的世仇
蒙古在11世纪时,是一个依附女真族的部落,但是双方关系很差的,可以说是结怨已久的世仇关系。而且金朝对其它的部落实行的名族压迫政策,尤其是对蒙古部落。
在金熙宗时,成吉思汗的祖先俺巴孩汗就被金朝以“叛国罪”为由,钉死在“木驴”之上,到金世宗时,更是实行对蒙古每三年进行一次绞杀政策,其名曰“减丁”,实则是削弱蒙古各部落的实力。
在金朝的压迫下,蒙古各部落多次进行反抗,都以失败告终,直到铁木真统一各部落,致力于反金斗争,开始与金朝正式对立。不过可以看出,蒙古人是有多痛恨女真族。
部队素质
金朝在此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随着统治者的享受,女真族再也不是那个能征善战的女真族了,想当初女真族有这样的盛赞“人满一万,天下无敌”,而且此时的金朝军队并没有把蒙古军队放在眼里,他们守备松懈,行动迟缓,完全没有做好决一死战的准备。
反观蒙古,他们一个一个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为了减轻重量,骑马都是轻装上阵,使得骑兵的机动性达到最大化。据说,在蒙古部落训练,如果大汗数完十个手指头,还未到者,立即军法处置。在这样一支斗志昂扬的军队面前,金朝岂有不败之理由。
指挥官决定胜负
正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成吉思汗先后面对金朝的两位将军,分别是独吉思忠和完颜承裕,二人将好好地一副牌,打的稀碎啊!
先说独吉思忠,带领45万大军率先到达战场,竟然不想怎么对付蒙古大军,而是干起泥瓦匠的活了,让全军累死累活的修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防线,但是最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成吉思汗率主力突破乌沙堡,就这样300公里的防御线就变成摆设了。就这样独吉思忠还没怎么开打就已经失败了,丢了指挥权。
再说完颜承裕,独吉思忠被解除指挥权后,完颜承裕接手,谁成想他还不如独吉思忠。完颜承裕害怕蒙古骑兵长驱直入进攻中都,于是下令直接放弃了桓州、昌州、抚州三个重要州城,全军退至野狐岭。
说到重要州城,来说一下这三个州的重要性,这三州在当时是非常富裕的,特别是桓州,是金国的牧监之地,在此地有数以百万计的军马,战马是当时金朝和蒙古的最紧要物资之一啊,完颜承裕的撤退使得蒙古铁骑实力大增啊。
就是这三个镇让金朝彻彻底底的失败了,说完颜承裕害怕蒙古骑兵长驱直入进攻中都,放弃三镇,而成吉思汗确实想过直接进攻中都,但是如果长驱直入进攻中都,那三镇的重兵加上中都的守卫,就会把自己团团围住,陷入金人的包围圈,在这时金人虽然打了一些败仗,但是金人的兵力仍是蒙古的4倍,成吉思汗还没傻到让自己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但是完颜承裕他就断定成吉思汗会这么干,于是撤退了。
在最后的决战时,完颜承裕又低估了蒙古军的机动性,导致在野狐岭之战,只有完颜承裕一个人逃脱,但是却致使金朝急速的走向灭亡。
蒙古帝国立国之初,为何说它就此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蒙古帝国的败亡,与崛起一样,都是世界古代史上的奇迹。从帝国到王朝,从王朝到联盟,从联盟到部落。败亡过程的曲折与反复,让人叹为观止。蒙古帝国到底是如何把自己从帝国折腾成一个部落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蒙古帝国立国之初,就埋下分裂的种子。成吉思汗崛起后,按照游牧民族的风俗,将征服的土地分别赐给四个儿子。因为交通相对落后,以及国土面积太过广阔,蒙古帝国注定迟早会分裂。当大汗的位置从窝阔台后裔转到托雷儿子手上时,统一的蒙古帝国产生了分裂迹象。窝阔台和察合台后裔对大汗蒙哥不服,只是因为金帐汗国支持蒙哥,以及蒙哥控制蒙古本土,才被迫臣服。
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是蒙古帝国彻底分裂的标志。蒙哥死后,忽必烈即位,改国号“大蒙古”为“大元”。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不服,在漠北起兵反抗,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公开支持阿里不哥,蒙古帝国正式分裂。经过四年苦战,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统一漠北。但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已经完全独立,金帐汗国和伊尔汗国则因为距离遥远,与蒙古本部逐渐断绝了联系。蒙古帝国正式从统一超级大帝国退化成东方王朝。
大明帝国的兴起,是大元帝国再度瓦解的根本原因。大元帝国立国后,汉化并不彻底。大元帝国对外东征西讨,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而皇族之间的内讧,也使得大元帝国统治不稳定。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大元帝国立国不足百年,就被新兴的大明帝国逐回漠北。退回漠北后,大元帝国依然对大明帝国构成严重威胁。洪武大帝九次北伐,彻底摧毁大元帝国的组织结构,使得大元帝国从封建王朝退化成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
屋漏又遭连夜雨,与蒙古本部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的漠西蒙古,开始产生独立的想法,并与蒙古本部兵争不断。永乐大帝即位后,连续五次北伐,重创蒙古本部。于是,漠西蒙古乘机完全独立,自称瓦剌。蒙古本部被重创后,也不再自称大元,改称鞑靼。大元帝国再度从游牧部落联盟,分裂成东西对峙的两个大部落:瓦剌和鞑靼。
无休止的内斗,使得蒙古大汗变成了一个普通部落的首领。瓦剌分离出去后,不再与蒙古本部有交集。而蒙古本部被永乐大帝重创后,各个下属部落也开始离心离德。虽然历任蒙古大汗都想振作,可惜无力回天。等到了大明帝国末年,在蒙古本部诸部的内斗中,蒙古大汗已经只能控制一隅之地,即察哈尔一个部落。本土诸部,已经不听调遣,蒙古大汗已徒具虚名,充其量只是蒙古本土诸部中最大的部落而已。
误判形势,黄金家族嫡系血脉灭绝。大明帝国末年,曾经威震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成了一张画皮。偏偏上天还不肯放过他们,蒙古大汗又遇到女真族崛起。经过激战,蒙古大汗林丹汗败亡,儿子投降,被封为察哈尔都统。蒙古诸部也全部臣服于皇太极的后金。康熙时期,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帝疲于应付。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自称蒙古大汗,宣称“恢复大元”,举兵造反。康熙帝立刻派图海统兵平叛,经过苦战,彻底平定察哈尔。鉴于黄金家族嫡系后裔影响力太大,康熙帝下令将林丹汗直系后裔中的男子,全部处死。
因为成吉思汗在蒙古民众中影响力极大,不论蒙古贵族如何作为,普通蒙古民众都是只承认黄金家族嫡系。当林丹汗后裔男子全部死亡后,蒙古帝国不仅事实上彻底灭亡,连理论上都没有复兴的可能了。随后大清帝国统治蒙古近三百年,蒙古民众十分顺从。
明朝大将俘虏蒙古妃子,这些妃子后来什么结局?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加冕为皇帝。登基后,朱元璋立即发布北伐檄文,宣布讨伐胡元,恢复中华。在徐达、常遇春的共同努力下,沦陷胡人手中500年之久的幽云地区终于回到汉家王朝的手中。在明朝的打击下,元顺帝带领家小仓皇逃亡大漠,并在名将王保保的辅佐下,力图实现中兴,重新入主中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然而,朱元璋痛打落水狗,根本不给北元政权喘息的机会,大明雄师连续五次出塞,基本占领了河西、漠南以及河套之地,给予北元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虽然明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北元政权本部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只要北元皇帝手中仍然掌握军队,北元政权就不可能毁灭。于是,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横扫漠北,抓住北元最后的主力。
公元1388年4月,朱元璋以后起之秀蓝玉为主将,展开对北元的最后一战。当时,朱元璋得到线报,北元小朝廷已经日暮途穷。失去了中原这只肥羊,北元政权的文明程度正在急剧退化,已经沦落到连铁锅都不能生产的地步。此时,北元政权正游牧于一处叫做捕鱼儿海的地区,若向这个方向进攻,必然能抓住北元的主力。
朱元璋交给蓝玉15万大军,星夜兼程,在蒙古投诚者地带领下向北元朝廷游牧地狂飙猛进。当时,天降大雪,恶劣的天气麻痹了北元蒙古人的警惕心。雪是那样大,一向谨慎、注重后勤的汉人又如何会选择这个时间点袭击呢?然而蓝玉就是蓝玉,他从不按常理出牌,明朝将士冒着风雪,正一点点地接近残敌。
1388年4月10日,明军在大雪和风沙的掩护下,突然出现在北元诸军面前。当时,蒙古人正在整理辎重和车辆,准备到漠北去游牧,处于防御最脆弱的时候。
蓝玉手下部将王弼提着双刀一马当先,数万明军呐喊着紧随其后,蒙古人随即大败,简直溃不成军。北元最后一位皇帝脱古思帖木儿非常警觉,在明军来袭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战事已经不可收拾。他带领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匆忙逃走。战后,蓝玉曾派精骑追击,但是没有追上。然而失去了军队的脱古思帖木儿很快被蒙古军阀所杀,北元政权正式灭亡。
捕鱼儿海之战,完全成了明军对蒙古人单方面的屠杀,北元最后的精锐——禁卫军全军覆没,其主将蛮子和哈剌章一死一失踪。此战中,元军当场战死数千人,另有七万七千多人与四万七千匹战马被俘。此外,成为明军战利品的还有四千八百四十头骆驼、十一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牛羊、三千余辆各式车辆以及一大批后勤辎重。
更可贵的是,北元的皇室几乎被明军一网打尽,这些人员包括已故君主爱猷识理达腊的妻子、现任君主脱古思贴木儿的后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成为阶下囚的各类达官贵人总共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人。
据说脱古思帖木儿的皇后尤其美丽,其艳名名动大漠,蓝玉见到后竟然把持不住自己,竟凛然道:“自靖康以来,宋朝公主和后妃所受的侮辱,就由我来报仇吧!”
史书记载,蓝玉与蒙古皇妃私通,这显然是为尊者讳的说法。因为皇妃与蓝玉“私通”不久,就因为羞愤自杀了,很显然蓝玉奸污了蒙古皇妃。除此以外,北元政权还有多名贵妇为明朝兵将所辱。蒙古人曾多次侮辱金朝、宋朝的贵族妇女,如今他们也饱尝耻辱的滋味,真是天理循环,屡试不爽。
蓝玉自恃功高,竟然将蒙古公主以及一些宫女收为妾室、婢女,简直胆大妄为。蓝玉案爆发后,蓝玉强奸蒙古皇妃,私拿蒙古贵女的行为成为他的主要罪行之一。随后,蓝玉被夷灭三族,并且剥皮实草。“飞鸟尽,良弓藏”,历史总是不断循环的。
那么,被蓝玉俘获的蒙古贵族都有什么下场呢?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对待这些俘虏还是不错的,将他们高官厚禄地养了起来,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蒙古人投降明朝。
元朝灭亡后留下十万蒙古女子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他们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打蒙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朱元璋作为一个布衣百姓,能够推翻一个王朝,并且建立一个新的国家,顺利当上皇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虽是贫民出身,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他也具有铁石般的心肠。
朱元璋在消灭敌军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开始举兵攻打元朝,他派徐达和常遇春等人带20万大军北伐。朱元璋的部队作战十分勇猛,即便是面对强大的元军,朱元璋的部队也毫不惧怕。仅洛水一战,朱元璋的部队就歼灭5万元兵。
就连零散逃跑的残兵,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下令将他们斩草除根。朱元璋又派蓝玉继续攻打元军,在蓝玉攻破元军的主力部队后,元朝的大部分贵族都被蓝玉俘虏了,元朝正式被朱元璋消灭。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朱元璋与元军的数年交战中,共消灭了100多万元兵。
在这些被消灭的人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蒙古男人。幸存下来的都是蒙古女人,约有数十万人。这些蒙古女人都被朱元璋的手下俘虏了,面对这么多的女性俘虏,朱元璋是怎样处置她们的呢?朱元璋采取了两套方案,一是元朝官员的女人全部留用,二是元朝后宫的女人全部释放。
朱元璋为何要这样做呢?一是防止蒙古人之间乱伦。蒙古人有一个规定,父亲死后,儿子不仅可以继承父亲财产和职位,还可以继承父亲的老婆,这样的规定对于汉人来说是一种乱伦关系,是汉人的禁忌。朱元璋释放元朝后宫的女人,是为了防止这种恶习在明朝继续流传。
二是缓解蒙汉之间的关系,减少仇恨。给蒙古的女人留一条生路,让她们继续回去过畜牧生活,或者留在中原与汉人一起生活,这样能够缓解蒙汉百姓之间的关系,减少仇恨。
三是防止蒙汉分化。蒙古女人可以和汉族男人通婚,这样经过通婚后,蒙古女人会逐渐融入到汉人的生活中。这样不仅增加了蒙汉两族之间的友谊,而且还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蒙汉文化的融合,让蒙古人更加了解汉族文化。
这样下去,时间一长,经过几代人的通婚后,蒙古人就会被完全汉化,过着和汉人一样的生活。朱元璋这一招非常妙,不仅解决了蒙古女人的去处,还把蒙古人逐渐汉化成了明朝的子民。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明朝的统治和文化的发展。
“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对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次南下侵略“庚戌之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元朝灭亡之后,残余势力逃亡漠北。此后遁避漠北的蒙古势力和统一中原地区的明王朝之间冲突不断,双方不断爆发战争,难以建立持续的和平关系。在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享受到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资供给,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在北遁漠北之后,由于失去了这些物资的供养,蒙古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当时的蒙古地区铁器急缺,普通牧民都要使用木制的生活器皿,盔甲武器也多是劫掠而得,没有持续生产供应的能力,“分子嫁女,有一锅而各分其半者,此情颇真,亦可悯也”。
对于这种情况,明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开展互市贸易,以为“抚驭羁縻”,另一方面又为节省开支计,严格限制与蒙古的“通贡”,“于每年冬季农隙之时,遣使来朝,不得过三、四十人”。并且,为了防止蒙古势力获得铁骑以制作兵器铠甲,更是严格限制其对铁器的采购。
为了满足对于铁器等生活用品的需求,蒙古势力遂不断南侵,以掠夺各种资源,但这样得到的物资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且会引起明朝进一步的封锁,所以当时的俺答汗意识到“入掠有得失,不如贡也。持符矢,请贡市,不妨再三”,由此开始向明朝请求贸易。
对于俺答汗的请求,明朝政府实际上抱有极大的警惕,从嘉靖十三年到二十九年,俺答汗数十次向明廷遣使求贡,但都遭到了拒绝。其中,在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派遣石天爵等人前往明廷求贡,不但没有成功,石天爵也被明廷磔死。嘉靖二十八年,俺答汗再度向明廷表示“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未得到满意答复。
在经过长期的失败尝试之后,俺答汗已经失去了耐心。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开始准备向明朝发动战争。六月,俺答汗兵临大同,大同总兵仇鸯以厚礼贿赂俺答,要求其绕过大同,八月,俺答汗攻破古北口,劫掠怀柔和顺义,兵临通州,直抵北京城下。
面临突袭而至的蒙古大军,嘉靖皇帝十分惶恐,紧急布防,但此时的北京“少壮者己悉出边堠败死,余仅四五万,老弱半之。而总兵、提督、太监役占又万计”,嘉靖皇帝值得到处征集力量守城,并且召集诸镇出兵勤王,但此时的明军防备仍然十分虚弱,此月三十一日,俺答汗军攻入监马御厩,俘获内侍八人。
正在蒙古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俺答汗突然停止了进攻,释放之前俘虏的八名内侍,让他们回去向明廷传达求贡的欲望。围绕着俺答汗的提议,经过廷议,最终嘉靖皇帝采用了大学士徐阶的主张,含混答应了俺答汗的请求,俺答汗也就退兵回师。
次年,明廷于大同为俺答汗开设马市进行贸易,俺答汗对此十分高兴,在开市之日还亲到此地,向明廷献上“九白之贡”,并约束族人,严守秩序,并要保证马匹的质量。此外,俺答也将明朝叛臣“芹及攀隆、得道等三十余人,械至大同塞下,纳译书于总督史道所。”而明朝仍然始终认为这是“城下之盟,岂不辱哉”,从而多有芥蒂。当蒙古人提出以牛羊交换菽粟之时,明廷又以“虏欲无厌,难以满足”为借口,将开设仅一年的马市关闭。
骁勇善战的蒙古人为什么会斗不过清兵?原因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蒙古人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蒙古的战力一直很强。
即使到了明朝中期分裂之后,仍然多次给大明制造麻烦。
可是,到了明末,后金(清)却似乎没有费多大劲就把强悍的蒙古“收”了。
分裂却仍然颇具威胁的蒙古
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退回了蒙古高原,继续与明抗衡。
其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15世纪末,达延汗一度再次整合了蒙古大部。
达延汗死后,各部再次陷入分裂。
可是,蒙古虽然分裂,其战斗力依然很强。
尤其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
林丹汗初即位时,有兵3万,又“合诸酋兵又几2万”,其兵力不容小觑。
1615年开始,林丹汗“谋犯河西”,屡屡进犯大明,最终,迫使大明重开互市。
此后,林丹汗与明修好,并在明的支持下,立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
以实力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女真总共也不过6、7万兵马,不比林丹汗多多少。
同时,后金同时处于明、朝鲜、蒙古夹击之下,总体态势极为不利。
以影响论:蒙古自成吉思汗以来,已形成民族观念,而林丹汗毕竟是达延汗后人。所以,各部虽与林丹汗有矛盾,但他们本不至于跟着女真走。
林丹汗的“自废武功”
林丹汗作了一件蠢事,拱手让出了统一蒙古的主动权。
当时,蒙古各部,都接受了黄教。
林丹汗即位初期,也接受法戒,争取黄教喇嘛的支持,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可是,1617年,林丹汗出于各种原因,接受了红教。
林丹汗此举,是效仿当年忽必烈与八思巴喇嘛的“政教并行”,试图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来推进统一。
可是,时过境迁,此时,蒙古各部都已经接受了黄教。
当时,藏传佛教黄教与红教的矛盾不小。
如今,林丹汗的举动,使他与蒙古各部陷入了宗教对立。
失去的“左翼”
林丹汗准备统一蒙古时,努尔哈赤已基本统一了女真。
蒙古、女真接壤。
对于接壤处的蒙古人来说,跟随谁,是一个问题。
显然,林丹汗要向收服这些部落,首先是要提供保护,帮助他们抵抗女真的侵扰。
可是,林丹汗的选择却很失策。
一方面,他严厉惩罚与女真接触的蒙古首领。
另一方面,当女真进攻内喀尔喀等部时,林丹汗坐视不管。
对这些女真部落来说,跟着林丹汗,要么被女真人消灭(林丹汗不救),要么被林丹汗处罚(交好女真)。
所以,唯一的选择是:跟女真人玩到一起!
于是,科尔沁等部开始倒向后金。
后来的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人,也是此时成为皇太极侧福晋的。
抓住机遇的后金
后金统治者,抓住机遇,使他对漠南蒙古的征服始终处于“得道多助”的有利形势。
第一阶段:“保护者”战争。
努尔哈赤时期,女真只是给科尔沁、扎鲁特等部提供保护,建立军事同盟,未主动进攻林丹汗。
第二阶段:“反抗者”战争。
林丹汗既然立志统一蒙古,自然要与各部开战,自然要遭到各部的抵抗。
1627年,林丹汗攻打咯尔喀各部。
皇太极抓住机遇,联络敖汉等部首领,表达友好。
敖汉等部也受不了林丹汗,遂归附后金。
第三阶段:“盟主”。
1628年,反抗军各部与林丹汗大战,相持不下。
皇太极抓住机会,以“盟主”身份征讨林丹汗。
林丹汗兵疲,失败后退却。
第四阶段:“护法”者。
此时,皇太极没有继续追击林丹汗,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赢得了蒙古各部的支持。
前文提到:林丹汗改信红教,与蒙古各部关系紧张。
皇太极表示:我崇信喇嘛教!同时,皇太极还下达了各种保护喇嘛教及寺庙的政令。
于是,皇太极一跃成为蒙古草原的佛教领袖。
第五阶段:稳重的袭击,轻易取胜
1632年,皇太极会同蒙古诸部讨伐林丹汗。
进攻组织得非常隐秘,直到大军抵达哈纳崖时,镶黄旗的两个蒙古人前去告密,林丹汗才得知皇太极来袭。
反抗来不及,林丹汗只能西遁,并驱逐归化城的百姓、牲畜。
为免困兽犹斗,皇太极暂停深入追击,而是移军归化城,“先取蒙古民”。
这次袭击,几乎未经大战,但西遁的林丹汗众叛亲离,“离散者十之七八”。
次年,皇太极遣使到蒙古各部,颁布法律,正是建立各部对后金的从属关系。
1635年,皇太极只派多尔衮、豪格率军万人再征,即彻底解决了林丹汗问题,并获取了传国玉玺。
在击垮主要对手林丹汗后,满清不再诉诸武力,而是采取招抚手段,拉拢漠北蒙古贵族,使之臣服于清。
可以说,整个过程,清军立足于分化、瓦解,未经大战,即轻易征服了蒙古各部,是真正的“先胜而后求战”。
牢固统治
此后,清又采取多种方式,牢牢确立对蒙古的统治。
大清没有直接对蒙古民进行统治,而是采取“盟旗”制度,通过蒙古贵族统治民众。
全蒙古被分为19盟,200旗。既做到了“众建以分其力”,削弱其反抗风险,又拉拢了蒙古贵族。
一方面,满清统治者与蒙古长期通婚,保持羁绊关系,另一方面,蒙古不承担国家赋税,贵族保持其爵位,使他们成为满洲的重要盟友。
因此,有清一代。反抗满清的蒙古贵族往往得不到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势单力薄,终不能成势。
直到清末,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蒙古骑兵,仍然是维护满清统治的重要武装力量。
可见,蒙古骑兵的战力始终不容小觑。
清之所以能击败,并长期统治蒙古,并非武力远强于对手,而是因皇太极等人抓住机遇,利用蒙古分裂之机,分化、瓦解对手,并通过宗教、联姻等手段确立了对蒙古的统治。
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是什么时间?结果如何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是什么时间,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蒙古宪宗皇帝蒙哥于1251年取得蒙古可汗,汗位稳固后继续开疆拓土。宪宗三年即公元1253年六月命诸王(宪宗的兄弟)旭烈兀为统帅率大军十万,西征哈里发巴格达等国,这也是蒙古军队的第三次西征。
西征统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西征军统帅旭烈兀与宪宗蒙哥及忽必烈是同母兄弟,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第五个儿子,大汗蒙哥是拖雷的长子。
蒙古帝国先后进行过三次西征,即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及长子西征(因由各族宗王长子或长孙即术赤次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孙不里等)率兵西征,故称“长子西征”)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亦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西征。
西征军统帅旭烈兀十八岁参加过第二次西征,跟随拔都打到欧洲的匈牙利,率军打败匈牙利马札尔军队于都宁河。
旭烈兀有着丰富的西征经验,大汗蒙哥让其作西征军统帅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攻打穆斯林的刺客派木乃奚国
木乃奚国(也有译为木剌夷国)专搞刺杀的教派,回民聚集在这个城,地处今阿富汗和伊朗北部交界处,这个派别的精神领袖称之为山中老人,他在大山里建有宫殿、花园、并有美女美酒,他在此培养刺客。
刺客很小就来到这里居住,享受着优越的生活,待二十岁后,用迷药将他们迷倒,抬出花园。他们清醒之后,失去了所有,甚是失望,山中老人召他们来见。让他们搞刺杀行动,用现在的话就是一个恐怖国家。
木乃奚国旭烈兀的父亲拖雷曾经援应哲别、速不台时到过此处,未进城,只在城外进行抢掠了。
旭烈兀此次奉命西征,决心要进攻该城。旭烈兀分军三路,令库喀伊而喀、布喀帖木儿统兵一队为左军;怯的不花、台古塔儿领兵一队为右军;旭烈兀自将大队为中军,杀奔木乃奚城。
城主名叫兀克丁,他急忙命其弟萨恒沙至军中旭烈兀求和。旭烈兀要求兀克丁毁掉城堡,方能答应投降。萨恒沙回去复命,但是旭烈兀等待许久,并无动静。
于是旭烈兀指挥大军攻打,接连攻下数处堡砦,这时城主兀克丁又派人出来求和,请求宽限一年,旭烈兀当然不答应。对使者说:“你主人愿降便降,否则便进攻。”来使回去后,又无音信。
旭烈兀勃然大怒,这分明是在戏耍我,拖延时间想搞刺杀吗?指麾三路大军,将木乃奚城围困起来,不分昼夜连续攻打,这时城主兀克丁实在招架不住,只得出城投降。并毁坏城外五十多个城堡。
兀克丁几次诱约,旭烈兀令他回蒙古朝廷谢罪,在押解中途便派人把他杀死。随后对木乃奚国进行屠城,顷刻之间,变成血肉之城,有几个逃得性命的人,联络了回教徒,奔往巴格达国。从此这个穆斯林教派被灭。
3.攻打巴格达阿巴斯哈里发
巴格达此时的国主名唤木司塔辛,每天歌舞升平,吃喝玩乐,国事都是大臣处理,旭烈兀渡过波斯湾,派人给木司塔辛送去信,信中说如果想战就战,不想战就投降,木司塔辛不知哪来的勇气,大骂信使。
双方开战,大战一天未分胜负,到了夜间旭烈兀引水淹巴格达军营,淹死一大半,未被淹死又被蒙古军杀了许多,
然后又架炮攻打城内,木司塔辛被迫要投降,不接受,又派其儿子出来要投降,不接受,最后自己捆绑自己出城。
旭烈兀入城,屠杀七日。金银珠宝无数,全部掠走,杀宫女七百余人,内监千余人,被杀者计八十万人,国主木司塔辛和其儿子被用毯子裹住,放在路中被马踏而死。阿拔斯国正式灭亡。
4.攻打叙利亚阿尤布王朝
巴格达被攻破震动了这个伊斯兰世界。旭烈兀并未因此停止征讨,1258年9月,大军进军叙利亚阿尤布王朝。叙利亚的军队约有100000人。蒙古分军为三进攻。最后大马士革宣布投降,阿尤布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1259年8月,蒙哥攻打南宋战死,旭烈兀班师准备回国,派怯的不花固守叙利亚,埃及的军队在大马士革南方阿音札鲁特战役大败蒙古军,怯的不花阵亡,此次战役阻止了蒙古帝国继续扩张的野心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就此结束。
蒙古帝国西征带去的是掠夺,屠城,但中西文化得到了交流,印刷,火药传到欧洲,阿音札鲁特战役终止蒙古帝国的继续扩张。
成吉思汗病故后,蒙古大军又是怎么对待西夏的?夏仁宗去世后,西夏也开始步入了由盛转衰的时期。内乱不断,外患频频,国力衰弱,在强大的蒙古兵团的不断打击下,西夏终于灭亡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夏仁宗于乾祐二十四年(1193)去世,长子纯祐即位,是为桓宗。桓宗即位后,大体遵循仁宗时期的大政方针,继续推行附金和宋的政策。
桓宗在位的最后一年,天庆十三年(1206),铁木真带领的蒙古国兴起并逐渐壮大。来自蒙古国的威胁迅速地将西夏推向衰亡的历史进程。
天庆六年(1199),仁宗的弟弟越王仁友亡故。仁友之子安全上表请求承袭越王的爵位。桓宗没有同意,并将其降为镇夷郡王。安全心怀不满,萌动篡位夺权之心。
天庆十三年安全与桓宗的母亲罗太后密谋,废桓宗。三月,桓宗暴病而亡,安全继位,是为襄宗。
襄宗执掌政权后,蒙古军再三入境骚扰、挑衅。
应天四年(1209)春,蒙古铁骑在大汗铁木真的率领下,南征西夏。四月,陷兀剌海城。七月,进逼中兴府。襄宗派兵5万抵御,相持两个月。后被蒙古引水灌城,成吉思汗派使者入城谈判,襄宗称臣,并嫁宗室之女和亲。
蒙古接连不断的用兵,促使西夏改变了长期与金结盟友好的策略,开始依附日渐强大的蒙古,对金国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兵戎相见,夏金双方均损失惨重,深陷战争的泥潭。西夏国内的阶级矛盾亦随之进一步激化。
皇建二年(1211),皇族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襄宗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神宗当政后,全盘承袭了襄宗安全的亡国政策:坚持附蒙古抗金。西夏国内,随着战事不断,经济凋零,矛盾、危机重重。
联蒙抗金没有解除西夏潜藏的危机,到头来,蒙古依然对西夏垂涎不止,多次借机出兵围攻西夏。神宗为了逃避大敌当前的现实,匆忙将帝位传给儿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德旺即是献宗,继位时43岁。
乾定二年(1224)二月,献宗继位的第二年,蒙古征伐西域未还。献宗派遣使者与漠北各部落进行联络,打算结成抗击蒙古的联盟,以牵制蒙古军的入侵。五月,西域战事结束,成吉思汗获悉西夏联合漠北的活动。亲自率兵进攻夏国沙州(甘肃敦煌东),攻了一个月,未能攻克。
九月,派大将木华黎之子索鲁等从金国战场转攻西夏银州,守将不敌,夏兵死伤数万,数十万牲畜遭掠夺。献宗派使者向蒙古请降。
经历了蒙古的沉重打击后,献宗认识到,要使国家继续存在和发展,必须改变国策,联合盟友,共同抗蒙。
乾定二年(1224)十月,献宗采纳了右丞相高良惠联金抗蒙的提议,派遣使者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等赴金议和。次年八月,两国停止了多年的征战,达成议和:西夏奉国书称弟,以兄弟之礼事金,各用本国年号,遇战事双方互相支援。
此时的夏金两国,经历多年的战争,都已兵虚财尽,国力大不如前。即使联合抗蒙,也无法抵御蒙古铁骑的进攻。夏金的灭亡亦只是时间的问题。
与金国相比,西夏国小力弱。它首先成了蒙古掠取的目标。
乾定三年(1225),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到漠北,得知献宗收纳其仇敌赤腊喝翔昆和不派遣质子,决定大举讨伐西夏。
次年二月,成吉思汗率领10万大军攻入西夏。占领了西夏的军事重镇黑水、兀剌海等城。
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军与畏兀儿亦都护进攻沙州,被西夏诈降迷惑,兵败。蒙军稍作休整,又全力强攻。沙州军民在守将籍辣思义的率领下,顽强抵抗。蒙军于夜间挖地道攻城,被夏军识破并纵火,伤亡惨重。经过一个月的坚守,沙州城破。
同年五月,蒙军攻占肃州城。不久,太上皇李遵顼亡故。同年六月,蒙军乘胜进攻甘州,甘州城军民奋力抵抗,终于不敌,守将战死。七月,蒙军攻占西凉府,守将不敌,战败投降。
经过蒙古军接连的攻占,西夏所属的河西地区,几乎全部沦陷。
献宗眼见蒙古军大举进犯,锐不可当,忧悸不知所措,不久病逝。末主继位。此时的西夏国,已然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乾定四年(1226)八 月,成吉思汗攻至黄河九渡。十一月,进攻灵州。末主派大将嵬名令公领兵10万前去解围,结果大败,灵州沦陷。蒙军攻克灵州后,向中兴府推进,准备一举攻占都城,灭亡夏国。
宝义二年(1227)元月,蒙军抵达中兴府。成吉思汗留下攻城军队,自己率部南下,渡过黄河,攻打积石州,进入金国境内。
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外援被阻断。右丞相高良惠“内镇百官,外励将士”,与军民日夜拒守。四月,高良惠积劳成疾,而亡。不久,成吉思汗回师,派使者察罕去中兴府劝降,被回绝。
经过半年的围困,对峙,中兴府弹尽粮绝,军民疲惫不堪。六月间,西夏发生强烈地震,房屋纷纷倒塌,瘟疫流行蔓延,守军无力抵抗,西夏派遣使者请降。
其以“备贡物,迁民户”为由,乞盼宽限一个月。蒙军同意。
不久,夏国末主率领文官李仲谔、武将嵬名令公等出城归降。
七月,成吉思汗病故。蒙军遵照遗嘱,西夏灭亡。
崔立在金国末期是怎样的人?竟拱手将汴京献给了蒙古军国运昌盛之时,政体完备,有能有德的人被选拔出来,掌握国家的命脉,奸佞之徒无所用其技;国势衰退后,英才凋零,奸邪凶残之人就有机会窃取高位,祸国殃民,进而加速一个国家的灭亡。金国末期,以市井无赖混至京城防御主帅的崔立,凭借手握重兵之机作乱,窃据高位,并拱手将汴京献给了蒙古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崔立,将陵(今山东德州)人,年轻的时候很穷,而且行为无赖,曾经靠给寺庙里的僧人背钹和鼓为生。后来在兵荒马乱之际入伍,跟随上党公张开,陆续被提拔为都统、提控,直至遥领太原知府。
这些职位都是空有头衔,并没有实际上任。正大初年(1224),崔立请求入朝为官,被驳回。从此,常常以未能官居三品为恨事。
汴京被围时,崔立带兵参与防守,被授予安平都尉。天兴元年(1232)冬十二月,哀宗逃往归德之前,授予崔立西面元帅之职。
崔立为人,淫逸狡猾,常常有作乱的念头。
崔立暗中豢养了药安国等人,积蓄实力,并把家搬到西城,准备作乱失败就带家逃走。药安国是管州(今河南郑州)人,20多岁,有勇力。曾经为岚州招抚使,因犯罪被关押在开封的牢里,出来后,穷得吃不上饭。崔立打算作乱,便私下结纳他。安国很能吃,崔立就每天给他大鱼大肉,于是一起谋反。崔立每天都和都尉扬善前往朝中窥探动静,一切布置妥当后,他借吃早饭的机会,先杀了扬善。
天兴二年(1233)正月,崔立带领着200名披甲的士兵,闯入朝中。留守汴京的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完颜申奴和副枢密使完颜斜捻阿不(是为“二相”),听到外面兵变,赶紧出来察看。崔立拔剑问道:“京城被围,处境困难,随时有覆没的危险,你们两个打算怎么办?”“二相”说:“有事好商量。”崔立根本不听,指挥他的党羽杀掉“二相”和其他许多朝臣。随即告示百姓称:“我看‘二相’只是闭门商议,迟迟没有守城的方略,今天我杀了他们,算是为一城的生灵请命。”大家都拍手称快。
崔立到朝中,聚集百官商议推立一个人来主持汴京。崔立说:“卫绍王的太子从恪,他的妹妹和亲到蒙古,可由他来主持汴京事务。”于是派遣他的党羽韩铎,以太后的命令,前去召从恪,又以太后的诰命,封从恪为梁王监国。接着又以监国的名义,把“二相”所佩的虎符送到蒙古军的统帅处,表示投降。崔立于是一手把持了汴京的军政大权。他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出入都乘车,称自己的妻子为王妃,并大封亲信。
崔立叛国时,虽然靠安国的勇力成事,但是后来起了猜忌。他听说安国纳了一个都尉的夫人后,就以违约的罪名杀了他。
蒙古大军到达青城时,崔立穿着御衣,带着仪仗队去拜见。蒙军统帅大喜,与崔立一起喝酒议事。崔立以对父亲的礼节对待他。酒食过后,崔立回城,悉数烧毁京城的防御设施。看到火起,蒙古军大喜,确信汴京城真的投降了。
崔立在汴京城大肆为祸,百姓和官员都惨遭荼毒。他甚至将很多官员的妻女集中起来,每天选几个供自己淫乱。人人都私下议论:“当初蒙古军攻城之后的七八日之中,汴京城瘟疫流行,死掉的人数百万之多,我们为什么不在那个时候死掉,偏要遭受现在这样的不幸。”
崔立还劝太后写信,陈说天时人事,派哀宗的乳母去归德招降。当时好事之徒都争着援引金国初年太宗帮刘豫建立伪齐的故事,也劝崔立自立为帝。
天兴二年(1233)四月壬辰日,崔立驱使太后和皇后、梁王、荆王及其他皇室,还有医生、工匠等500余人,前赴青城。甲午日正式北行时,崔立的妻子王氏以仪仗队恭送两宫到开阳门。蒙古军入城时,崔立在城外迎接。蒙古军先到他家,将他的妻妾连同金银珠宝一掠而空。崔立回家后大哭一场,也于事无补。
崔立的一个下属李琦,山西人,是军中的都尉,在汴京依附崔立的妹夫折希颜。他的妻子20多岁,长相貌美。有人对崔立说,李琦的妻子很有姿色,崔立当即心生邪念。李琦屡次看到崔立想夺人妻的时候,一定会派其丈夫远行。于是每次崔立派他出京时,都将妻子带在身边。这样多次后,崔立大怒,想除掉李琦。李琦因多次被折希颜侮辱,早已对崔立动了杀机,于是联络李伯渊等人,合谋对付崔立。
天兴三年(1234)六月甲午日,谣传附近出现宋军。伯渊等人假装和崔立商量对付的办法。第二天晚上,伯渊等人烧掉开封的外封丘门,以此让崔立确信宋军来了。这个晚上,崔立感觉非常不安,频繁起来又躺下。到了天亮,伯渊等请崔立去查看火情。崔立带着苑秀、折希颜等几个人骑马前往,晓谕京城民众,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到太庙街点名集合。
回来时,走到梳行街,伯渊要求送崔立回二王府,崔立推辞了好几次,伯渊一定要亲自送。在崔立动疑时,伯渊仓卒中在马上抱住崔立。崔立看着伯渊说:“你想杀我吗?”伯渊曰:“杀你有何不可?”当即拔出匕首,横刺过去,洞穿自己抱着崔立的手臂后,刺中崔立,又补一刀,崔立掉下马来。伏兵此时亦一拥而起,杀掉了崔立余党。
伯渊把崔立的尸体绑在马后,拖着游街,说:“崔立杀害无辜,劫夺人妻,贪淫暴虐,大逆不道,古今无有,该不该杀?”大家齐声回答:“千刀万剐都算便宜他了。”于是割下崔立的头,向着承天门祭奠哀宗。军民全部大哭,痛惜金国的灭亡。有的人挖出崔立的心吃掉。
崔立、苑秀和折希颜三人的尸体被挂在宫门前的一棵槐树上,树枝难以承重,突然折断。人们纷纷说树有灵性,厌恶被这样的恶人玷污。
西夏被蒙古灭国之后,西夏遗民的活动空间扩大到什么地方?西夏灭亡时,蒙古军队焚烧其城,并对其境内的居民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杀,使境内的郡县废于兵,土地荒芜,造成长达30年难以恢复元气的境况。西夏的遗民何去何从了?这是一个长期为人们所困惑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夏灭国之时,依然有许多人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西夏遗民不仅在西夏故地继续生息繁衍,而且,随着蒙元王朝统一战争的继续,他们的活动空间逐渐扩大到了中原地区。
在元代,西夏遗民被称为“唐兀人”,是色目人中的一种,且分布地域较为广泛,涉及9个省区。他们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相濡杂处,读儒书,通文法,重礼仪,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中。
从整体上看,元代的西夏遗民分布主要存在4种情况。
第一种是留在西夏故地的西夏遗民。西夏故地的遗民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战争结束后,元对西夏故地实行了有效的管制,大力开发当地的农业。部分西夏遗民在这一政策的号召下重新返回宁夏和河西一带定居。另一部分是在蒙古灭夏战争中受降于蒙元政府的西夏人。
生存繁衍于河西一带的昔里钤部之兄举立沙一族,就是因为在蒙古灭夏战争中以城出献而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举立沙之子被元太祖封为肃州路世袭“达鲁花赤”。在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苏木、鄂托克斯的巴音陶亥乡和查布苏木也聚居着一部分归附于成吉思汗的党项族后裔。
第二种是移居内地的西夏遗民。元代的西夏遗民移居内地主要是通过随军东征南下和入朝为官两种方式进行的。居于河北地区的西夏昔里钤部就是在随元军征战后,留居于此地,世袭大名路达鲁赤花一职,其家族在元代为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罕见的。
在河南北部濮阳地区有一支杨姓西夏遗民也是因征战而后居于此地的。安徽的西夏遗民有居住在庐州的那木翰家族、昂吉儿家族、余氏家族,其中那木翰家族和昂吉儿家族都是随军征战后留居当地,而后又世代为官的。昂吉儿家族中的昂吉儿为步入元朝官场的佼佼者。
余氏家族是以入朝为官的方式留居于安徽的。四川地区也有一部分西夏遗民,这部分西夏遗民与安徽地区的余氏家族属同一族系。在云南地区,有西夏斡氏家族的后裔生存繁衍,他们也是世代为官,对云南地区的影响较大。
第三种是生存于青藏高原上的西夏遗民。青藏高原上的西夏人分布在四川的木雅地区、中尼边境一带和西藏地区。在西夏灭亡前后,一些西夏人沿着唐时的北迁路线,遁亡到四川的木雅地区,其中一部分在木雅地区定居,另一部分继续南迁,经过藏北、拉萨两条路线进入后藏的萨迦地区,又辗转迁到后藏和尼泊尔,成为中尼边境上的西夏遗民。
另外,西夏王室中的一部分贵族,在西夏灭亡前就定居于西藏的昂仁,西夏灭亡后又有部分西夏人沿着去拉萨佛教圣地朝觐路线,遁往西藏,居于昂仁地区。
第四种是迁徙于中亚的西夏遗民。这部分西夏人主要是在西夏灭亡前就迁居中亚的。
西夏遗民在元朝的社会地位还是较高的。当时,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用分化政策,制造民族歧视和民族矛盾。他们把各族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其中色目人包括西夏人、维吾尔人、回回人、西域人和留居中国的部分欧洲人,由于他们归附蒙古较早,所以最得信任,其政治、经济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元朝政府中比较重要的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汤开建先生据元明史料列出《元代西夏人物表》,在元朝廷和各地方做官的唐兀人有370多人,而且他们中有部分人在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整个元朝时期,党项上层人士有的在中央政府身居要职,有的在省、路、府总制一方,有的在西夏故地为元朝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有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党项人士在发展蒙元时期的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此时的党项羌族的民族文化无论是语言文字方面,还是宗教习俗方面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历经元、明,党项羌族的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汉族及其他民族所融合,最终走向了消亡,而西夏文明也被一同带进了历史博物馆。
杨家将演述北宋名将杨业一家世代抵抗辽(契丹)、西夏入侵的故事。全书通过颂扬杨家世代忠勇卫国,前仆后继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爱国与卖国的忠奸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