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纪末至十世纪初,在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与繁荣的盛唐统治下的东北地区,一个拥有“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的地方政权—当时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698-926年),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这一政权的建立,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白山黑水地区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而这一政权的开创者就是大祚荣。
大祚荣,姓大氏,粟末靺鞨人。靺鞨源于先秦的肃慎,汉魏晋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勿吉亦名靺鞨,分粟末、白山、黑水、安车骨、拂涅、伯咄、号室七部,大祚荣即为粟末部。其父乞乞仲象为该部一个部落首领,曾依附高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掉高丽,为了防止高丽政权的复辟,将高丽遗民及一部分被高丽统治的靺鞨人迁往内地,其中乞乞仲象父子及其部族被迁往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不久,乞乞仲象又依附契丹,被授予大舍利之职。
营州是唐朝辖东北的重镇,唐在此设营州都督府意在镇抚。时任都督府都督赵文翙为人骄奢,经常侮谩部下,引起各族的不满。出身契丹族的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乘机煽动叛乱,起兵反唐,于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攻陷营州,杀死赵文翙,不久聚众数万人,向内地发起进攻。武则天调遣大军进讨,结果展遭失败。至次年(697年)5月,才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李尽忠阵亡,孙万荣为部下所杀。
在这次战乱期间,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乞乞仲象父子及其部属,均曾参与反唐活动。后来见叛军大势将去,又鉴靺鞨故地空虚,于是率领部下向东方奔去。武则天为了分化反唐势力,瓦解敌营,曾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其罪。但乞四比羽等均拒不受命,继续东奔。武则天遣右玉黔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追剿。李楷固击斩乞四比羽,继续追击。这时乞乞仲象死于东奔途中,大祚荣代领其众,承担起率众向故地作战略转移的重任。
李楷固率军翻越天门岭(在今吉林省敦化县境内),迫近大祚荣。“骁勇善用兵”的大祚荣,利用靺鞨人熟悉地势的优势,集合靺鞨兵,在天门岭与唐军进行决战。两军对垒,号角齐鸣,战马长嘶,飞矢如雨,经过一场激战,唐军大败,李楷固脱身而还。这时,突厥再次强大起来,曾被唐军击败的契丹及奚族全部降附突厥,道路阻绝,唐已不能再次派军征讨大祚荣。
大祚荣乘此时机,率众东进,来到太白山(今长白山)东北的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树垒自固,筑城而居。其时,大祚荣以天门岭之捷名震靺鞨,又兼并了乞四比羽的余部,还招徕许多靺鞨人与高丽遗民,至此声势大增。这里山峦环绕,林木茂密,且又多川河盆地,土地肥沃,地势险要,距营州二千余里,实为“荒远”。
大祚荣就以这种有利的地理环境积粟练兵,扩大实力。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自恃“荒远”,势力大增,于是沿袭唐朝对乞乞仲象所封的震国公爵号,自称为“震国王”,建立了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都城设在“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自此揭开了渤海国的序幕。几年之后,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最主要的敌人突厥,唐朝对大祚荣的态度由武力征讨改为怀柔政策。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唐廷派遣侍御史张行岌赴靺鞨进行“招慰”。当时,大祚荣的邻国新罗已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断北进,以扩张领土,大祚荣虽然表面上不得不权宜地臣服于新罗,但为了解除来自新罗的威胁,大祚荣接受招慰,归附唐朝。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又派遣次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朝,留京宿卫。
张行岌复命后,唐廷准备派人册封大祚荣,但由于契丹与突厥连年进攻,边境形势紧张,册封的使命无法送达而被耽搁。至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边境形势好转,唐廷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卿之职,前赴靺鞨,册封大祚荣为左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辖地区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大祚荣去掉靺鞨号,按唐朝封号,专称渤海,原名“震”也不再使用。
大祚荣受唐册封后,多次遣使入朝,贡献方物。崔忻来聘的同年,大祚荣遣王子(名已佚)朝唐。12月至长安,奏请“就市交易,入寺礼拜”,得到唐玄宗的允准。开元二年,遣生徒六人人唐学习。开元四年闰十二月,遣大首领(名巳佚)入唐朝贡。开元五年五月,遣使朝唐并献方物。开元六年二月,又遣使朝唐。大祚荣多次派人赴唐朝贡或学习,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渤海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也促进了渤海政权的稳定与巩固。
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荣病故,渤海遣使赴唐告哀。六月,唐玄宗下诏,赠予特进,赐物五百段,同时遣左监门率上柱国昊思谦摄摄鸿胪卿,持节充使,前往渤海吊祭。因大祚荣是渤海政权的创业高祖,渤海国人按照中原王朝的礼仪,溢之为高王。
大祚荣在位22年,“有胜兵数万,辟地二千里,编户十余万”,在今长白山、松花江、牡丹江、鸭绿江等大片土地上,建立起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为“海东盛国”的即将到来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海东盛国”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