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太守

时间:2023-09-01 11:05:47编辑:奇闻君

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汉末天下的大乱,跟这些太守、刺史、州牧的职责、关系混乱也是分不开的。

太守

太守,是一个古老的官职了。

自战国各国设置郡县制以来,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郡守了。

西汉景帝时,将郡守更为太守。

既然是郡县制,顾名思义,汉末大乱之前,郡就是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单位了。太守头上没有什么“州”一级的领导,直接对中央负责。

所以,太守的级别一直很高,轶二千石,仅次于“三公九卿”。

不过,秦、西汉时,太守主要职责是治民事。

当时,郡中设了都尉一职,协助太守掌管地方军事。

虽然是协助,但是,都尉治所别立,自己配了班子,与太守并重。

所以,秦、西汉时的太守,一般是不掌兵的。

刘秀建了东汉后,觉得还是不放心。

造反期间,无论是刘秀兄弟,还是隗嚣、翟义这样的豪强,都曾试图利用地方军都试之机起兵。

因此,刘秀觉得,地方军本来就是威胁中央集权的存在,遂罢郡国都尉,罢“都试”,罢“郡国起车、材官、骑士、楼船士”,基本上把地方军都罢除了。

此后,地方有事时,就让各地太守临时募兵,归朝廷任命的将军指挥。

如此,地方军对中央的威胁一时消失了。

然而,却留下了隐患:郡一级主管军事的都尉被撤销了,太守在郡内军政合一。

太平时,太守临时募兵,归朝廷的将军统一指挥,事毕后解散兵马,太守自然闹不起来。

然而,汉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后,朝廷管不过来,遂让太守们便宜行事,自己募兵,自己安排镇压。

如此,到汉末时,太守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军队,具备了成为军阀的条件。

他们和州刺史又是什么关系呢?

州刺史

刺史,所谓“刺”,就是检查问事,所谓“史”,就是“御史”。

顾名思义,刺史,就是天子委派的,专事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时,将天下分为十三部,各部分别设一刺史。

所以,“州”,原本只是监察区而已,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州刺史,也只是监察官,不能领兵。

西汉时,州刺史只有六百石。以六百石的官员,监察二千石及一下的官员,“以卑治尊”。

刘秀建立东汉后,进行了改革。

原本,刺史只是巡查、监督,年终回到京城,向三公汇报,三公另派人查明情况后,再作处置。

刘秀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三公权力,“权归刺史”,将州刺史也提升了轶二千石,刺史有弹劾的奏章就进行处置,不经过三公。

如此,州刺史的权威就重了起来。

在地方有事时,州刺史与太守一样,也会奉命募兵作战。

总体来说,州刺史的权威要重过太守,但是,州刺史与太守都是轶二千石的官员,彼此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到了天下大乱时,州刺史、太守各自募兵。

然而,州刺史与太守彼此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其所募之兵也各不统属。

因此,一段时间内,地方军队不能统一指挥,无法高效平叛。

如此,州牧也就呼之欲出了。

州牧

汉灵帝时,刘焉指出:天下大乱,就是这些刺史、太守不靠谱,“刺史权轻”,没什么用。应该任命清廉有名望的人担任州牧,统一领导各州的军政事务。

汉灵帝采纳了刘焉的建议。

由此,大汉的行政机构由郡、县两级,发展成了州、郡、县三级。

112个郡国,发展到了郡、国之上的13个州。

州牧,则成了各州的军、政首领。

所以,理论上来说,州牧高于州刺史、太守。

然而,仅仅理论上是如此。

既然已经到了乱世,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实际情况1:兵力互不统属

看“讨伐董卓联军”的情况,会发现很奇特的现像。

讨董诸侯中,有冀州牧韩馥,还有兖州刺史刘岱,还有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另有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

袁绍,只是渤海太守,理论上是冀州牧韩馥的下属。

可是,袁绍盟主。

陈留、东郡,都是兖州的地盘,不过,兖州刺史、陈留太守、东郡太守都与兖州刺史并列为诸侯。

由此来看,州牧、州刺史、太守,在当时各有实力,并没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这是由当时的“兵”决定的。

地方官员的兵,都是自己募的。

募兵,如果这里募一个,那里募两个,一盘散沙,肯定是打不了仗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招募宗族、乡里子弟,他们天然就有凝聚力。

因此,当时募兵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有名望的豪强地主,以宗族、乡里为纽带,组建军队。

所以,无论是州牧,还是太守、刺史,力量来源都是豪强地主的支持,而不是朝廷的任命(当然,朝廷的任命对豪强地主也有号召力,如刘表就以朝廷任命得到了蒯、蔡的支持,但根本上仍然是要豪强地主的支持)。

所以,无论是州牧,还是太守、刺史,兵都是自己的兵,将也是自己的将,有兵有将,即便没有地盘(如当时的曹操),都是独立的诸侯,彼此互不统属于。

实际情况2:官职大小与实力往往不成正比

汉末还有一个奇特的现像。

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按理都是没有资格任命其他太守、刺史的。

渤海太守袁绍任命的豫州刺史周昕与后将军袁术任命的豫州刺史孙坚,曾激烈地争夺豫州···

太守任命刺史,这可谓是乱世中的奇葩现像了。

这还不过瘾,袁术甚至为自己创了一个官职:徐州伯···

可谓乱得莫名其妙!

这是因为:自讨董战争爆发后,关东群雄都认为天子已为董卓所控制,其任命已经不合法。

所以,天下事,完全按照大家的意思自己来!

朝廷任命的州牧、刺史、太守,都不作数,谁有实力,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任命官吏。

二袁尽管当时的官职不算最高,但凭借老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家族资本,在天下极有号召力,可以任命刺史等高级官员。

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州牧、刺史,都是名士出身,本身不具备军事斗争的才能和经验。

因此,他们大多镇不住场子,只能任二袁这样的顶级大族和曹操这样的军事天才所欺了。

后续发展

进入三足鼎立阶段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州牧之职,一般不假手于人了。

州牧权势太重,一般由于军阀自己兼任,不让下属作。

除了曹休曾被拜为扬州牧外,其他的州牧,多是“遥领”了(如文钦逃入吴后,被东吴任命为幽州牧)。

而刺史一职,则出现了分化。

刺史,此后分后“领兵刺史”和“单车刺史”。

即,领兵的刺史,为四品,不领兵的刺史,叫“单车刺史”,五品。

一般来说,内地的刺史都不领兵,而在边境的刺史,则多加以将军号,为都督,领兵。

不过,即便是领兵刺史,其所统之军也多由朝廷统一安排,紧急时可以自行募兵,但规模、用途,需严格向朝廷汇报。

因此,三国时期的刺史,无论是否领兵,都已失去了独立性。

东汉末年,州牧权位最重,州刺史与太守基本相当。

不过,由于天下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因此,一切靠实力说话。

太守可以表某人作刺史,州牧也可能被太守所驱逐···

三足鼎立后,虽然天下尚未一统,但基本秩序已经恢复。

因此,权位太高的州牧一般就没有了。

州刺史则为一州的长官,无论是否领兵,其权位都在太守之上。

当然,这一切,实际上,即便在这个时候,官职大小也不是最紧要的。

在那个豪族时代,门第的高低,才是社会地位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肯特山

下一篇:故宫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