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猝死。六月初五,20岁的李贤被册命为皇太子。
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因李贤颇好音乐、女色,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昵,破格赏赐他们,司议郎、郑州人韦承庆曾上书规劝。五月初三,正谏大夫明崇俨被人刺杀。明崇俨会看相、厌胜等巫术,常私下说“太子李贤不能够继承帝位,英王李哲的相貌像唐太宗”。由于这些话不利于太子,故而武则天便怀疑是李贤杀死了明崇俨。唐高宗命令薛元超、裴炎等一起审问李贤,在东宫马坊搜查出黑甲胄数百件,成为李贤谋反物证;赵道生也供认李贤指使他杀死明崇俨。八月二十二日,李贤被废为庶人,送长安幽禁。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巴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684年3月28日),李贤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三十一。垂拱元年(685年)四月廿二日,武则天册命追封李贤为雍王。
关于李贤之死,《旧唐书》的说法是,“(武则天)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新唐书》亦同。
其实,所谓的李贤谋反案即便是受人诬陷,也是唐高宗一手处理的。武则天何尝不怜爱自己的儿子。把李贤之死的直接死因,推到武则天身上是没有道理的。
李贤之死的密码就藏在“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时间中。
按照《旧唐书·高宗本纪》《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说法,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癸卯,“迁徙庶人贤到巴州”;而按照《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章怀太子传》《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铭并序》的说法,是永淳二年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应该说,墓志铭的记载“永淳二年”可信,但缺少月份。而《旧唐书·高宗本纪》虽然年份错了,而“十一月癸卯”并没有错。这样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具体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癸卯(即十四)。这一年十一月,唐高宗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要安排后事了。不言而喻,把李贤“徙于巴州安置”是必须办的。原因是高宗殡天前得为太子李显登基扫清障碍,解除威胁。谁是威胁?不言而喻,就是有一定人望的软禁在长安的前太子李贤。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虎毒不食子,高宗怎忍心杀死自己的亲儿子李贤!怎么办?内中情由蕴含着一个临终老人对儿子们深深的爱。高宗万般无奈,选择了把李贤流放巴州。之后,高宗的诏命被迅速传到长安,李贤接诏后即做动身准备,再拖家带口地穿越崎岖难行的秦岭到达巴州,这个过程再快也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我们把李贤去世的时间“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与高宗发诏命的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一对照,中间只有三个月一十三天。这表明李贤到巴中顶多也就十天八天就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李贤身体本就孱弱,二是不堪羞辱和鞍马劳顿,三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四是对前途失望。几种因素一叠加,李贤就一命呜呼了。
二十多年过去,唐中宗、唐睿宗登基后先后两次为李贤加封,再葬乾陵。《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两块碑文,一说“薨于巴州之别馆”,一说“终于巴州之公馆”,都没有提到“他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贤到巴州后连家都没有弄好,就自己死在了公馆里,确实没有谁杀他。也有学者认为,李贤是自杀,这个当然也有可能,但出于健康的原因(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当年,曹操没有选择曹植做接班人。按照《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评价,联系到李贤,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父母对你够爱护了,但你是稀泥巴不上墙,所以谁也救不了你。
《旧唐书·章怀太子传》:“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这段话给出的信息是,武则天并没有交代或者暗示丘神绩,要他害死李贤,而逼李贤自杀纯属丘神绩自作主张。如果说武则天明示或者暗示丘神绩逼死李贤,通常的做法是杀人灭口,不等丘神绩回到洛阳就没命了,但他却安然无恙回到了洛阳,因此这个问题不存在。其实说丘神绩自作主张逼杀李贤也是有问题的。丘神绩哪来的胆子,敢逼天皇、天后的儿子自杀?再说,天授二年(691年),丘神绩因谋反被诛。到了中宗、睿宗把李贤遗骨迁回乾陵安葬时,如果真是丘神绩造的孽,墓志铭完全可以点出丘神绩的名字,但是没有。所以这一条也不存在。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丘神绩从洛阳出发前,很可能就知道李贤已经死了,是代表朝廷去处理李贤的后事。
李贤没有抓住历史垂青的机遇,任性而为,被人抓住把柄诬陷,失去了太子之位。到了流放巴州,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心垮了,性命也枯萎了。这个应当是李贤之死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