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元(1837年—1918年),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
作品
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体,又摩柳体、欧体。虽书法屡为更变,不能自辟蹊径,未受书林见赏,但博采众家之长,也卓然自成一家。光绪帝之母病逝,黄自元被诏撰写神位,跪地悬手写来,工整匀称,受到赞赏,赐以“字圣”名号。晚年所仿《玄秘塔》、《醴泉铭》、《正气歌》等,经周墨香木刻拓印发售,作为当时蒙学习字教材,流传颇广。
同治戊辰(1868年)进士,廷试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工书法。历任顺天、江南乡试副主考、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等职,后隐居长沙。
黄自元的楷书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黄自元所临摹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的间架结构,是学楷书者的入门法帖。此外黄自元所临《九成宫》也对学习欧楷者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市面上能买到的有湖南美术出版社重印和出版的《黄自元临九成宫》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
戊申春半雨中寄禅大师见访
寒山拾得吾湘隽,肯让弥天释道安。
卓锡名山今欲遍,尽收瓯越入毫端。
注释
寄禅大师:清代名僧,湘人,又称八指头陀,住禅开福寺,为作者好友,将游江浙来与黄告别作了此诗。
寒山、拾得:均为唐代高僧,此处用以比喻寄禅。
释道安:《晋书·习凿齿传》:时有桑门释道安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弥天:言其广大。
锡:僧人的拐杖——锡杖。卓锡:僧人留住某地,称住锡或卓锡。
瓯、越:分别指福建和江苏。
评价
黄自元的书法诸体皆能,各种体式的作品都有流传,存世最多影响最广的当属行书和楷书。黄自元的书法艺术寻求雅俗共赏,他的字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兼及很强的实用功能,其风格特点和审美取向秉承的是晋人钟繇,羲、献父子所开创的帖学传统。其行草书表现得尤为明显,看得出其书法艺术的取法渊源和传承脉络。他学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学王献之的《十七帖》、《鸭头丸帖》等,在结字上中宫紧缩,不偏不倚,较之前人更为整肃,在用笔上虽缺少变化,但讲究笔笔中锋,神完气足,用墨则体现出清代人普遍存在的笔酣墨饱的遗风。 黄自元一生致力研究且成就最高的,还是他那被人贬为“馆阁体”的黄氏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历朝历代,书法大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楷书一途能成大气者并不多。屈指数来,晋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颜真卿、柳公权、李邕等大师;宋代有苏东坡;元有赵孟頫;明代往后,擅小楷的高人不少,诸如王宠、文征明等,然而以中楷、大楷名世者确乎仅黄自元一人而已。在书法一途,楷书法度森严,其规整的结字和用笔缺少随意性和流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书家个性的表现和感情的抒发,缩小了书法家创造自我的空间。所以,写楷书最难突破前人窠臼,最难成就一家面目。
正因为上述原因,很多书家仅把楷书作为入门的基础,因为畏难而不再深究,及至当今整个书坛,在篆、隶、行、草各种书体齐头并进的情况下,唯独楷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几百年里再没有出现一个大家。 在这个前提和背景下,我以为,与开一代风气之先的那些大师们相比,黄自元的楷书尽管有个人风格和面目不鲜明,得整肃而失灵动,多法度而少情趣的种种问题,但其能自成一派,受皇家垂爱,得大众欢迎,同化一朝一代的审美趣味,引领一代书风,那也绝对是功德千秋的事。哪怕有人贬其为“馆阁体”,然而“馆阁体”也是独立一体,在书法史上自当有其重要的位置。就此一项,就当是一代大家。
在清代,康南海因为在政治上不得志,于是转而作起了书学研究,他摆出一种批判传统的架势,与包世臣等人一起领头崇碑贬帖,对二王开创的帖学,特别是唐代书法不屑一顾。在他们的鼓动下,世人一致放弃优良的帖学传统,改弦易辙转而取法金石碑版,取法民间书法。清光绪几十年,效法金石碑版之风正是甚嚣尘上的时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黄自元帖学一路的书法不被那些写金石碑版者看好是很自然的事,这些人贬损其书,将其斥之为“馆阁体”也就顺理成章了。
看一个人的成就不能离开时代这个大前提,更不能离开做人这个原则,在这两个大前提下,再来观察评判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才能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 历史的评价黄自元的书法,在艺术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实用,这当然是时代的要求所致,甚至是政治的要求所致,所以说,“馆阁体”和“八股文”都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的要求和政治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然而他的实用书法,并非是“匠气”的写字,因为其艺术的审美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黄自元所处的时期正好是金石碑版书法泛滥,正统书法与民间书法抗争的历史时期。所谓金石碑版书法也就是舍弃经典、崇尚民间碑版的书法。就书法而言,当时这种书法体式一但形成风气,必然走向极端,贻误后学。黄自元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这一层,并且在为扭转当时所谓金石碑版书法泛滥的社会局势,引导社会回归到规范尚法的帖学传统书路上来下足了功夫,他为此而临摹《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可谓是呕心沥血。
当然,黄自元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让人评头品足的几本楷书字帖,原本就是字范,是课徒的蒙本,是写字教材。说白了,他当时并非把它当作艺术作品在写,其实用价值在前,艺术价值自然退而居其次了。说其艺术性不强虽然千真万确,但就此以偏概全认定他的书法全貌也就如此的话,那自然有失公允。 盛景华认为,无论是继承传统的书家,还是创造型的个性鲜明的书家,其作品都有流传、欣赏、研究的价值,有其功绩和历史意义。
个人风貌明显,能开宗立派者,影响当然更为深远,意义也更加重大。黄自元是前者,是一个典型的继承传统的书法家,单凭他对《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的传播,加上在楷书创作上的成就,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就将永载史册。 宋代吴琚学米芾南宫惟妙惟肖,但不能自出机杼,独成一格,所以在书史上地位不高。黄自元学欧阳询楷书能乱其真,然而也挣不脱欧字的习气和程式。其成就或许本该和吴琚相伯仲,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他的艺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还有他在行草书创作上的成就,特别是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对于书法理论的贡献都比吴琚之流要高出许多许多。 所以,说他是晚清时期中国书坛何绍基之后第一人当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