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应科目时与人书
【原文】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①,大江之濆②,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③。
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之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④,盖十八九矣⑤。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注释】
①天池:指寓言中的南海。语出《庄子·逍遥游》。滨:水边;靠近水的地方。
②濆(fén):水边。
③鳞:指鱼龙之类。介:指龟鳖之类。品汇匹俦(chóu):指同一类。汇:类。俦:同伴,伴侣。
④獱(biān)獭:小水獭。
⑤十八九:十之八九,指多次。矣:了。
【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南海之畔,大江的水岸边,传说那里有怪物存在,它不是一般鳞甲类水族和水兽之类能比得上的。
它得到水,就能千变万化呼风唤雨,上天入地也能来去自由。如果它得不到水,便只能蜷缩蠕动,就像尺寸大小的平常之物罢了,无须高山险阻、旷野绝壁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困在干涸无水的环境时,却不能自己到水中去汲水。因此它们经历十次得有八九次被水獭类小兽嘲笑。如果能碰到力气大的人,可怜它们的困境而把它们搬转到有水的地方,大概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是这种怪物,很自负地认为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却说:“就算是烂死在沙泥里,我也宁愿这样。假如让我俯首帖耳,摇尾乞怜,那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相帮的人遇到它,往往看见它就像没看见一样。它的死活,固然就无法知道了。
【原文】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①,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②,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③。
【注释】
①庸讵(jù):怎么,何以,哪里。表示反问。
②疏愚:疏忽愚笨。
③察:体察。这里是明白、了解的意思。
【译文】
如今又有有能力的人来到它的面前,它便聊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并没有可怜它的窘境,反而忘记了只需举手之劳就能把它转运到碧清的水里之事呢?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运使然;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中注定;而知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还要鸣叫求助的,也是它的命啊。
我目前处境确实有点类似于它这种状况,所以不顾及自己肤浅愚鲁之罪过而说了这些话。希望阁下您怜惜并体察我的心思。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喻志的书信。韩愈中进士后,于贞元九年(793年)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在考试之前,他给韦舍人写了这封信,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也好实现自己济世为民的远大抱负。
文中首先点出“怪物”的怪异之处。以“天池之滨,大江之濆”,点明了这个怪物的出身非比寻常之地;然后以“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说明这个怪物气质不凡,不是一般水中之物所能相比的;随后“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说明了它富有才能,可以呼风唤雨、上天入地。接下来笔锋一转,写怪物也有处境困窘之时,“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说明这个怪物虽然本事很大,但也有无法施展的时候,那就是一旦失去水的助力,连又笨又丑的獱獭之徒也敢嘲笑它。然而它深陷困境也不是没有脱离的办法,就是有人肯出手“转运之”,而这不过是有力气之人的举手之劳罢了。
至此暗中流露出自己希盼援引的信号,言辞卑中有亢,但又不失情真意切。这既为转入下文做过渡,又巧妙地流露了怪物的心态。但是这个怪物怪就怪在不肯轻易摇尾乞怜,此时依旧说“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继而突出表现了这个怪物的硬骨气,为下文的“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做转折铺垫。
然而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有可能一生尽失。当又有大力气之人来到它的面前时,它万万没有想到“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从此它彻底失去了生还的机会。最后作者连用三个不同的“命也”,加深了对命运的慨叹,感情深沉而凄切,从而借“怪物”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出来,使题旨更加鲜明。
全文托物喻志,含蓄深沉,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倔强凛然的气概,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盼望得到贵人援引的迫切心情,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有识之士身陷困境、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悲哀。